专栏名称: 刘翔电子研究
国信电子行业分析师:刘翔、蓝逸翔、马红丽、唐泓翼,关注中国电子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角色的渐进式升级,致力于为A股二级市场机构投资者提供专业的电子板块股票投资咨询,为中国电子产业与资本共荣尽一己绵薄之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塔  ·  211,迎来新副校长 ·  2 天前  
青塔  ·  北京高校,拟整体搬迁! ·  4 天前  
高校人才网V  ·  招聘日报丨高校人才网2025年2月7日招聘信 ... ·  3 天前  
高校人才网V  ·  事业编制!高层次人才,湘潭大学等你来! ·  3 天前  
高校人才网V  ·  医学专场,两年总薪可达100万,出站可入编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刘翔电子研究

【太平洋电子】一周风向标:半导体涨价,星星之火已然燎原

刘翔电子研究  · 公众号  ·  · 2018-07-29 22:20

正文

半导体涨价,星星之火已然燎原

核心标的

【半导体】长电科技、华天科技

【LED】澳洋顺昌、三安光电、木林森

【LCD】京东方A、深天马A

【5G&消费电子】大族激光 、三环集团、顺络电子、立讯精密、欧菲光、欣旺达

【CCL&PCB】崇达技术、东山精密、胜宏科技、景旺电子、生益科技

【安防】海康威视、大华股份

建议关注

华灿光电、环旭电子、顺络电子、歌尔股份、信维通信、依顿电子、深南电路、三利谱、东旭光电、精测电子

一周风向标

半导体

半导体领域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涨价潮,且仍将持续。 过去两年内我们见证了半导体产业连绵不断的涨价,从存储器到硅片,到功率器件,到晶圆代工,涨价到了愈演愈烈的地步。按照目前的趋势,我们判断涨价之势仍将延续。


涨价的缘起:以Mosfet为例。 涨价的背后是供需关系的积累变化,作为这轮涨价中最受关注的终端器件之一,Mosfet的涨价与缺货逻辑是最为清晰的:关键在于8寸晶圆的供需失衡。而8寸晶圆供需失衡则来自供给端的正向反馈、需求端的负向反馈,以及晶圆制造环节的产能挤压效应。


硅片涨价的逻辑与经济分析。 我们以供需曲线为工具分析涨价的路径。我们认为晶圆厂的产能利用率是关键:产能利用率爬满之前,硅片→晶圆厂环节将持续涨价;产能利用率打满之后,晶圆代工→封测→终端产品链条涨价将会持续传导。


我们的判断 :涨价极有可能向封测端传导,涨价由一线向二线、国外向国内企业传导。 封装环节同样存在材料供不应求的状态,相关包材、树脂粉等材料价位不断攀升;其次封装环节同样存在高端封装产能对低端封装产能的挤压,因此我们判断封测代工厂极有可能启动涨价。由于溢出效应,涨价将传导至二线企业,也将从国外传导至国内。


中国半导体产业将迎来结构性机会,重点关注8寸线链条: 代工与器件。涨价缺货的根本原因在于上游晶圆与晶圆代工的供给不足,涨价与缺货能够刺激硅片到晶圆代工的国产替代进程,目前国内8寸晶圆厂正处于逐步放量的过程,未来受益趋势明显,重点关注8寸线晶圆厂华虹半导体;其次,晶圆厂扩产中国产半导体设备厂商预计将获得可观订单,国产半导体设备与材料企业有望深度获益,重点关注北方华创、晶盛机电、长川科技等;最后,由于终端产品如Mosfet等功率器件一线欧美品牌、二线台系品牌涨价严重,这给了国内原厂的绝佳机会,重点关注功率器件厂商,如华微电子、扬杰科技、捷捷微电等。


风险提示: 硅片持续缺货影响国内晶圆厂与终端品牌;下游需求疲弱。


一、半导体涨价:星星之火,已然燎原

(一)涨价的路径:12寸→8寸;IDM→Fabless


过去两年我们见证了半导体产业连绵不断的涨价。先是三星在2016年三季度主导了DRAM与NAND Flash的涨价;接着硅片从2017年一季度开始涨价,蔓延至今;到2017年,以Mosfet为代表的8寸晶圆功率器件涨价;目前涨价已经传到至晶圆代工环节。

涨价呈现一定的先后顺序,可以简单概括: 产业链上由12寸晶圆链条向8寸晶圆链条传导; 产业形态上由IDM向Fabless传导。为何存在这样的顺序?这与不同产业链与产业形态的价值链不一致有很大关系:最接近需求的产品最先涨价、价值链最短的产品最先涨价。 12寸→8寸: 作为需求最广、迭代最为迅速的的逻辑芯片,CPU、GPU、DRAM/Nand Flash等均由12寸晶圆制造,需求端的增长叠加供给端不足,使得最上游12寸硅片首先出现缺货并涨价,由于晶圆厂向12寸产线转移的趋势不可避免,被挤压的8寸产业链开始出现涨价并由上至下蔓延。 IDM→Fabless: 产业环节越长,越不容易涨,因为各环节有自己的考虑,不会轻易向下游涨价,即使上游涨价也有可能自己先承担;而产业链越短,乃至只有一个环节的IDM更具备话语权,因此IDM企业首先涨价,Fabless接棒且逐级传导。

相对于已经充分反应的12寸链条,我们认为8寸晶圆链条将是涨价的主升浪,是未来几年内半导体板块涨价潮的主角,因此本文也对8寸硅片、8寸晶圆厂、8寸线产品(主要是功率器件)涨价逻辑进行梳理,并探讨接下来涨价的可能路径。


(二)涨价的缘起:以Mosfet为例


涨价是结果,背后是供需关系的积累变化。电子产品由于摩尔定律的作用,价格长期趋势向下无疑,短期的涨价虽非常态,但是对产业链的影响也可谓深远,探讨短期涨价的缘起,对预判产业下一步变动具有很大的助益。


我们以Mosfet为例来分析涨价的缘起与路径。Mosfet全称是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于1960年代被发明于贝尔实验室,后来被广泛使用在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几乎是增速最快的半导体主动元件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功率器件之一。全球Mosfet市场主要被英飞凌、安森美、萨瑞、意法半导体等欧美企业占据,其中尤以英飞凌最为突出,全球份额接近30%。国内士兰微、华微电子等有少量产品出货。随着下游功率器件需求上扬,Mosfet是值得重点研究的半导体品类。

Mosfet涨价在2016年就有所迹象,类似于MLCC涨价导火索来自村田等大厂减产部分型号,Mosfet涨价最初源自上游8寸晶圆厂供给端收缩遇上新需求的增加,引发供给端缺货,一时的缺货引发下游渠道商囤货,这又加剧了上游晶圆供应的不足,原本脆弱的供应链更加紧张。从2017年Q3开始,mosfet连续涨价四个季度至今(2018Q2);从交期看,一般来说 MOSFET、整流管和晶闸管的交货周期是 8 -12周左右,但现在部分 MOSFET、整流管和晶闸管交期已进一步延长到 20至40周。

8寸晶圆供需失衡是Mosfet涨价的核心原因。 Mosfet由8寸硅片生产,8寸硅片与晶圆厂的供需状况是Mosfet这类下游终端供给端的决定因素。8寸晶圆厂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建设,相对12寸晶圆厂近些年的突飞猛进,8寸晶圆厂的发展显得平稳而保守,甚至在2007~2015年长达8年的期间内产线呈收缩趋势,之所以存在这样的趋势,存在几方面的原因:1、供给端,IDM厂和晶圆代工厂向12寸产线转移挤压8寸线。对于IDM企业和晶圆代工厂而言,通过12寸产线大规模生产标准型逻辑芯片,降低每颗芯片的生产成本,整体利润更高。2、需求端,在新兴需求还没有出现之前,8寸晶圆所生产的产品市场一度是收缩的,例如Mosfet市场规模,长期在60亿美金以下徘徊。直到2016年伴随新需求显现,8寸晶圆厂数量才开始触底回升。

以8寸晶圆厂的产能为核心,我们梳理整个产业链条供给端与需求端扰动传导至晶圆厂的机制。


1、供给端:正向反馈。 硅片供给紧缺从上到下限制了8寸晶圆厂的产能扩张。早前几年,由于下游需求低迷,硅片产能一直是供过于求,硅片厂普遍获利不佳甚至亏损,导致硅片厂收缩产能,全球前五大硅晶圆厂商产能扩张计划均较为保守,使得硅片供给呈现一定的刚性。在下游需求刺激晶圆厂产能利用率提升乃至扩产的背景下,硅片产能逐渐供小于求,硅片涨价潮来临。涨价带来的成本上升又被晶圆厂转移至终端,这一部分的涨价是比较可控也是不可持续的,后文会论述。

2、需求端:负向反馈。 下游需求增量使晶圆厂供给缺口不断放大,使得产品价格即使不考虑成本,也不断向上攀升。同时,由于需求端链条相对较长,需求带来的涨价是可持续的。


目前来看,功率半导体的需求是相当旺盛而且是可以持续的,据IHS统计,2016年全球功率半导体规模为351亿美元,同比增3.5%,其中尤以车用半导体最为突出,同比增速为7.0%。IHS预测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2017年增速超过7%,且到2021年规模将达到400亿美元。

3、产能的挤压效应。 行业供需失衡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8寸晶圆厂的产能挤压效应。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12寸对8寸产线的挤压;其次是8寸线新产品对传统产品的挤压。由于8寸晶圆厂技术成熟度高,成本低、应用范围广,许多不需要高精度制程的产品占据了晶圆产能,特别是近年来迅猛成长的新应用:指纹识别、双摄、快充、新能源汽车等。国外IDM企业产能向毛利更高的工业类、汽车类产品倾斜,也导致传统Mosfet供给短缺。

二、硅片涨价的逻辑与传导机制的经济分析


两个供需关系。 硅片与晶圆制造厂都是供给弹性极低的行业,资本开支巨大而产能不易退出。对于硅片厂,平均每10万片12寸硅片月产能对应投资近4亿美金,从兴建到投产时间为 2-3 年;对于晶圆制造厂,一条月产10万片的12寸产线投资额超百亿美元。在供过于求的阶段,硅片厂和晶圆制造厂承受低毛利率乃至亏损;供需关系反转的阶段,产品价格上涨,但并不足以让硅片厂和晶圆制造厂立即决策扩产,导致供需缺口放大,产品持续涨价。这里存在两个供需关系:一个是硅片供应商与晶圆制造厂的供需、一个是晶圆制造厂与下游需求的供需,而联系两个供需的中枢即是晶圆制造厂。我们以晶圆制造厂产能利用率为核心研究变量,探讨硅片涨价→晶圆代工涨价的传导过程。

晶圆厂产能利用率是核心变量

第一阶段:晶圆厂产能利用率由低到高过程中,硅片量价齐升。 此时隐含的条件是硅片产能不受限,晶圆厂产能利用率爬升,对硅片的需求增加,硅片涨价由需求带动,在供需逐步回归平衡的过程中,硅片量价齐升。

第二阶段:晶圆厂产能利用率满载,硅片涨价无效,晶圆代工启动涨价。 以晶圆厂产能利用率为中枢,此时由于晶圆厂产能已经打满,隐含的条件是硅片的供应完全满足晶圆厂产能,供需关系进入稳定阶段,硅片涨价无效,供需紧张传导至晶圆厂与原厂之间,晶圆代工厂涨价开始。

第三阶段:晶圆厂新建产线,硅片供给刚性,开始新一轮涨价。 由于下游需求增长,晶圆厂扩产以满足订单需求。相对于晶圆制造厂,硅片厂扩产动力更为不足,导致硅片供应存在一定刚性,因此硅片价格伴随需求增长开始新一轮上涨。

三、涨价的传导:还有什么可涨?


涨价仍将传导。 如上文分析,我们关注晶圆厂产能利用率的情况, 产能利用率爬满之前,硅片→晶圆厂环节将持续涨价;产能利用率打满之后,晶圆代工→封测→终端产品链条涨价将会持续传导。

目前来看,在晶圆制造厂产能利用率普遍接近100%的情况下,涨价或从晶圆代工向封测传导。 涨价始于硅片,传至晶圆代工,顺着这条逻辑,我们判断接下来部分类型的封测代工也将开始涨价。原因有二:封装环节同样存在材料供不应求的状态,相关包材、树脂粉等材料价位不断攀升;其次封装环节同样存在高端封装产能对低端封装产能的挤压。

涨价从一线晶圆代工厂向二线晶圆代工厂转移,国外向国内转移。 一线晶圆代工厂掌握行业定价权,承接行业最主流的订单,当晶圆代工供不应求,也必定率先启动涨价。由于晶圆代工需求旺盛,部分订单不得不从一线晶圆代工厂转移至二线晶圆代工厂,引发后者涨价。作为行业龙头,台积电8寸晶圆产能已经无法满足客户需求,二线代工厂茂硅、新唐及世界先进预计2018年第三季度调涨代工价格;联电更是计划一次性调涨8寸晶圆代工价格。大陆方面,无锡华润上华、华虹半导体等国内8寸晶圆代工厂也已经陆续开始涨价。


四、结语


全球硬件大缺货浪潮还将持续。 这一波电子元件与半导体上游材料缺货绝非偶然,深层次原因来自最简单的投资回报比,电子行业上游投资回报率一直过低,涨价也只是盈利回归而已。从硅片企业与晶圆代工厂的ROE但是考虑到上游供给的刚性,以及下游新需求的拓展,我们认为这一轮全球硬件大缺货浪潮仍将持续。

根据IHS和SEMI的数据,近年来硅片厂的产能增速已经逐步与晶圆制造厂产能匹配,但硅片厂的出货量增速依旧稍慢于晶圆制造厂的产线产能增速,两者差异的结果就是两年以来硅片涨价。而今后两年,硅片出货量增速仍将慢于晶圆厂的产能增速,半导体上游短期供需不匹配的现状仍将维持,涨价短期仍不会止步。

中国半导体迎来结构性机会。 涨价带来产业链蜕变乃至重构,传统供应体系受到冲击,这给中国半导体企业带来新的机会。机会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涨价缺货的根本原因在于上游晶圆与晶圆代工的供给不足,涨价与缺货能够刺激硅片到晶圆代工的国产替代进程,目前国内8寸晶圆厂正处于逐步放量的过程,未来受益趋势明显;其次,晶圆厂扩产中国产半导体设备厂商预计将获得可观订单,国产半导体设备与材料企业有望深度获益;最后,由于终端产品如Mosfet等功率器件一线欧美品牌、二线台系品牌涨价严重,这给了国内原厂的绝佳机会,本土企业物料成本具有优势,技术与品质也在逐年提升,相对于海外企业,交期和技术支持也更为灵活,可借此缺货潮打入终端用户供应链,扩大行业话语权。同时涨价亦是行业整合的催化剂,汰强留弱,有利于行业出清,长远来看对行业是好事。


1)   半导体晶圆代工


晶圆制造环节产能的不足是半导体涨价的核心原因之一,中国在这一环节尤为薄弱。我们重点看好8寸晶圆厂的国产替代逻辑,国内8寸晶圆厂经过多年发展在工艺上与国外领先企业相差不大,在行业产能稀缺时,将优先承接订单转移。

2)   半导体设备


整体来看,国产半导体设备依旧较为弱势,但是近年来仍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根据SEMI的数据,2014-2016年,中国大陆进口半导体设备市场分别为43.7亿美元,49亿美元,与64.6亿美元。而2014-2016年中国半导体设备销售收入分别为40.52亿人民币,47.17亿人民币以及57.33亿人民币,二者有较为明显的差距。 随着晶圆厂扩建浪潮,以北方华创、长川科技、晶盛机电等为代表的国内优秀设备企业将明显获益。 近期,晶盛机电中标中环领先半导体4亿设备订单,即是一例。


特别是在8寸线链条,目前8寸晶圆厂设备非常稀缺,国际半导体设备供应商也没有大的动力扩产,这给了国内企业的良好机遇,抓住窗口期,成功切入某些关键环节设备供应将具有代表意义。我们看好涨价缺货潮下的半导体设备的国产替代。

3)   半导体材料


与设备环节逻辑类似,随着各大晶圆厂和封测厂的投产,材料也面临着快速增长的需求。以硅片为例,2020年大陆将新增8寸硅片需求40万片/月,新增12寸硅片需求约90万片/月。建议关注国内相关优秀材料公司:南大光电,上海新阳,江化微,雅克科技,江丰电子。

4)   功率器件企业(含IDM)

国产优秀功率器件企业有望借助涨价缺货潮进入主流供应链,这些企业包括华微电子、扬杰科技、捷捷微电、士兰微、无锡新洁能等。

LED

LCD

旺季因素推动面板价格上涨,中长期仍有供过于求风险。 台湾面板龙头群创通知客户本月上调报价,7月正式调整。其中,大尺寸方面包括40、50、58,以及65寸系列产品涨幅在个位数百分比。小尺寸方面,部份手机和平板面板价格涨幅在二位数百分比。此外IHS Markit最新公布的7月面板价格数据也显示,面板价格开始反弹。其中,32、40寸、43寸和49寸面板价格较6月分别上涨6美元、5美元、3美元和3美元,55寸面板价格跟6月持平,报价152美元。我们认为,旺季因素是面板价格上调的主要原因,预计三季度价格将保持上涨趋势。从中长期来看,随着国内面板厂商产能尤其是10.5/11代产线产能释放,液晶面板仍然有供过于求风险,预计未来两三年内行业将进入新一轮整合期。

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在供需恶化的情况下,行业竞争加剧,面板行业将进入新一轮整合期,我们下调对今年面板价格的判断,面板价格下跌趋势短期内恐难反转。我们看好 京东方A 的长期投资价值,其有望凭借规模优势、成本优势、高世代线的效率优势从LCD面板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而AMOLED的量产也将助推公司二次成长。此外,全面屏、AMOLED在智能手机中加速渗透,而具备较好客户和技术优势的中小尺寸面板厂将明显受益,重点推荐国内中小尺寸面板厂商 深天马A ;另外,我们也看好上游的材料和设备企业的进口替代机会,建议关注 三利谱、东旭光电、中颖电子。


行业动态:【OLED】武汉华星光电t4首台曝光机搬入——OFweek显示;【OLED】东旭光电与京东方签订OLED面板设备订单——OFweek显示;【iphone】LG Display成苹果第二大屏幕供应商 提供OLED及LCD屏——OFweek显示;【全面屏】AA Hole全面屏华为新机计划今年第四季发布——CINNO。

消费电子&5G

国内手机销量再次回落关注长线逻辑


【1】国内手机销量再次回落,仅存结构性机会


信通院7月9日发布数据显示,2018 年6月,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 3661.0 万部,同比下降 12.4%; 2018 年 1-6 月,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 1.96 亿部,同比下降 17.8%。其中智能机销量智能手机出货量为 3496.6 万部,同比下降 11.4%。随着智能机渗透率进入高位,换机周期延长,量价齐升时代已经结束,仅存在结构性机会,需要更加注重长期投资逻辑。

积极因素方面,展望望下半年,各家旗舰机量产备货进入旺季、二季度以来销量好转并有望延续到三季度、消费电子基本面和股价走势背离;随着基本面不断好转,消费电子具备估值修复机会。我们认为目前市场对消费电子板块情绪过度悲观,部分个股已经具备投资价值。选股上精选具有长线逻辑的创新龙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