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芯子”是周村人最喜欢、最独特的娱乐形式,堪称“中华一绝”。
“周村芯子”演出,其实是商家的营销“大战”,一方面展示最新最优质的丝绸产品,一方面用欢声笑语回馈客户。
1936年《现代本国地图》介绍:周村“素为豫、晋、燕、赵商贾汇集之地。清光绪三十年,开为商埠,当时商贾之盛,实超过济南,而为全省之冠”。
周村古大街没有现代化的广告牌,没有焦灼的叫卖声,没有口若悬河的宣传推销声,也不像当今商海中拼搏的人们那样匆忙和紧张,此刻还真有一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感觉。店主们不紧不慢、淡定从容地接待顾客,没有忙乱和浮躁的迹象,他们完全沉浸在老祖宗的遗风之中。
烧饼铺最热闹。烧饼既是老街人惦念的滋味,又是外地游客青睐的食物,人们排着长队等待即将出炉的烧饼。丝绸店同样热度高。山东在唐代是全国丝绸制品的主要产区,上交的丝绢数量占全国40%左右。周村是主要贡品生产城市和我国北方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
地处渤海之滨的周村,丝绸文化源远流长。从康乾盛世到清代中期,周村商业发展已具有相当规模,号称“百货丛积,商旅四达”,周村丝绸贸易达到巅峰时期。周村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源头,也是中国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织点、丝绸产品供应地。
走在周村古街上,依然能感受到绵延不断、无处不在的丝绸文化。当年丝绸店铺林立,每天门前都车水马龙,来自东北、西北、南方以及国外的客商络绎不绝。闻名天下的中华名店“瑞蚨祥”“谦祥益”“鸿祥茶庄”“瑞生祥”等八大百年商号都分布在这里。
丝绸店仍旧保留古老的经营方式,进门仍是封闭的红漆木板柜台,各色花样的丝绸仍是卷成长条布卷排列在柜台上,柜台里边的人,手拿木尺、剪刀,招呼着顾客。
在周村银子市街的北首,立有一块六角形的石碑,上刻“今日无税”,这就是著名的“今日无税碑”,字是清顺治皇帝所赐,讲述着顺治年间刑部尚书周村人李化熙代商缴税、倡设义集的故事,宣示着身居高位的大员和地方名人推动家乡经济繁荣的义举,给后人留下了传世佳话。说起这块碑,当地人自豪地说:“我们这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保税区’!”
当年刑部尚书李化熙回乡探亲,回京后向顺治皇帝禀告了周村街上税多的情况,建议皇帝下令,免除周村市税,让商人们安心做生意。顺治皇帝顺嘴说,“那就免一天的市税吧”。后刻石碑立于市中,上书“今日无税”,并晓谕众人,奉谕立碑,违令者严办。
数年后,李化熙为侍养老母辞官还乡。他看到周村街市繁荣,心里非常高兴。当看到那“今日无税”的石碑时,又有些后怕,他心里最清楚这四个字的来历和内涵。为了不使周村街商家再受欺负,他慷慨解囊,代替商家纳税。“商家可以不缴税,国家也不能少收入。”周村街纳多少税银,全部由李府承担,不再向商人征收一文。“每岁代为纳,豪棍敛迹,不得横行。”李化熙过世后,他的儿子李灌之、孙子李斯全、曾孙李可淳一辈接一辈,一直到道光年间,李化熙家族代缴市税持续了至少六代人,大约两百年时间。周村无税的佳话闻名遐迩,四方商人齐聚周村经商,周村成了商贾云集的“旱码头”,李化熙一家天下共利的胸怀和“今日无税”石碑,形成了从内到外亲商、重商、安商、富商的社会氛围,他们一家赓续传承默默无闻、造福乡梓的情怀一直被后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