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院外
批判者与建造者的联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院外

院外研讲|为了共同行动的技术|瓦尔特·格罗皮乌斯《总体建筑观》的论辩(20241220)|EXTITUTE 系列讲座

院外  · 公众号  ·  · 2024-12-17 22:40

正文

EXTITUTE|批判者与建造者的联合

“重访包豪斯”系列丛书迄今已出版十余册。在“院外”[EXTITUTE |2017/18 - 2023/24 ]六周年之际,我们邀请丛书译者围绕其译著与读者展开对话。这些译者同时是二十世纪上半叶先锋派艺术的研究者,他们以研究带动翻译,覃思艺术家与学者文本中的思想真味,同时代的大历史、思想史紧密咬合,回环呼应。我们坚信,如此的翻译工作已是研究本身。 2024年12月20日,BAU学社将于杭州南山书屋举办分享活动,详细信息、预约通道与推荐书目见下文。
为了共同行动的技术|瓦尔特·格罗皮乌斯《总体建筑观》的论辩
主讲|王家浩
对谈|马浩栋
主持 |岳媛、 谢明心
活动时间| 2024.12.20(周五) |14:00-17:00
活动地点|南山书屋 杭州市上城区南山路210号

王家浩
联合主持BAU学社,创办“院外”,策划主编“重访包豪斯”丛书。著《包豪斯悖论:先锋派的临界点》,译《总体建筑观》、《德绍包豪斯的建筑》等。
探讨全球奇观资本压力下的都市化进程,以及在此条件下的社会发展模式更新,并对作为创作主体{建筑师}的知识体系与社会生产机制提出挑战性的批评。

论文在多种艺术与建筑类杂志发表。近十年来,发起、策划并组织建筑、城市与艺术跨领域合作的展出、论坛及项目。近年来,关注“世纪先锋派”,“现代建筑批评史”等理论课题,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理论课程客座导师。
马浩栋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曼弗雷多·塔夫里与文艺复兴”。
岳媛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埃尔·利西茨基与苏联先锋派”。
谢明心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博士生,研究集中于欧洲现代主义艺术运动,尤其聚焦于德语世界的历史先锋派实践与理念以及风格派艺术运动。译著有《新构型艺术的基本概念》。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的文集《总体建筑观》 从教育入手,经由建筑师的角色与当代任务,到城市规划与住房问题,最后论述了与书同名的“总体建筑观”。在这场跨越三四十年的写作中,他为后人深入理解现代主义建筑先锋的理念与困境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时空坐标。
在译者看来,本书也是在历史转折阶段为将要发生的论战而做的 一场 事先张扬的论辩 。它倡导的不只是一项尚未完全实现的事业,更是一次对当下学科、技术以及社会愿景等议题仍具启示性的构划。
《总体建筑观》是“重访包豪斯”研究计划的关键环节,是这一计划的阶段小结,研究转折点上的一次重申: 格罗皮乌斯毫无疑问是 一位 建筑师 ,而从开办包豪斯到他在哈佛大学的教育改革,也让他毋庸置疑成为 一位 教育家 ,不止于此,格罗皮乌斯凭借着他自身对时代的宏观诊断和他尚未实现的构划,又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教育者身份,也可被看作 一位 社会活动家 ,试图改造社会的行动者。
只有根据上述这些身份的两两重叠交织,以此为路径,人们才有可能辨认出格罗皮乌斯所要处理的难题,或者说根本问题的各个层级。如果将这一系列实践思想,嵌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与民族国家世界体系的形成这一更为长周期的进程中,或许可以进一步地帮助我们发现格罗皮乌斯在何种意义上成为了 不同历史地理条件之间的关联者
同时期,另一场更大的变动, 源自现代主义先锋运动前后的 建筑学与艺术史 建筑学与建筑物 这两次分离,也正在悄然形成 并影响至今 。由不断的分离而拓展的构建活动对晚近资本主义积累方式转型的回应,有助于我们改写尚未完成的总体,走向更为全面的建造, 走向更为一般意义的建造
本次讲座将分为上下两个半场:结合即将出版的《德绍包豪斯建筑》中的案例,图解画讲《总体建筑观》的译后记;从当下共同行动的技术危机出发,回溯 “总体” 这一理念的思想脉络,以此作为之后“对话先锋派,否思建筑史”系列讲座的导论。

Scope of Total Architecture
总体建筑观
著|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译| 王家浩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是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中重要的理念倡导者与教育践行者。本书收录了他发表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的十六篇文章,并以逐层推进的框架重新编排,呈现出格罗皮乌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和社会政治因素影响下,对“建造”这一根本问题不断历史化的意识。整本文集从教育入手,经由建筑师的角色与当代任务,到城市规划与住房问题,最后论述了与书同名的“总体建筑观”。本书也是在历史转折阶段为将要发生的论战而做的事先张扬的论辩,它倡导的不只是一项尚未完全实现的事业,更是一次对当下学科、技术以及社会愿景等议题仍具启示性的构划。格罗皮乌斯的这一场跨越三四十年的写作,为后人深入理解现代主义建筑先锋的理念与困境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时空坐标。

目录
前言
导言
第一部分 建筑师与设计师的教育
第1章 出路
第2章 我的包豪斯理念
第3章 存在设计科学吗?
第4章 建筑师教育的蓝图
第二部分 当代建筑师
第5章 评价现代建筑的发展
第6章 考古学?当代房屋的建筑学?
第7章 工业社会中的建筑师
第8章 建筑师:服务者?或领导者?
第三部分 规划与住房
第9章 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 1928—1953
第10章 城市工业人口最低限度住宅的社会学前提
第11章 独栋住宅?楼梯房?高层公寓楼?
第12章 有机邻里规划
第13章 “核心”(社群中心)的难题
第14章 住宅产业
第15章 摆脱住宅乱局的方法
第四部分 总体建筑观
第16章 总体建筑观
译者识:一场事先张扬的论辩
重访包豪斯 丛书
丛书主编 王家浩 周诗岩/ 美术编辑| 回声工作室
责任编辑| 王娜/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包豪斯这一理念原型是现代主义历史上不可回避的经典,而陆续出版于1925至1930年间的“包豪斯丛书”(Bauhausbücher)作为包豪斯德绍时期发展的主要里程碑之一,是一系列富于冒险性和实验性的出版行动的结晶。重访包豪斯丛书将这一系列历史档案放置在当代包豪斯的视野中,将包豪斯理念转译到当代社会环境中,翻译与解读曾经的文本,并加入当代学者对包豪斯的研究,在物与像、批评与创作、学科与社会、历史与当下之间建立一系列的等价关系。本丛书包括原包豪斯丛书、包豪斯人的写作和当代包豪斯研究三个维度,从不同的维度展开对包豪斯的深入研究,并指向未来的社会反思与实践。
院外 自从2017年4月试运行到2018年4月正式运行以来,推送千余次原创文章,形成五个稳定的板块,分别是:BAU学社、星丛共通体、回声·EG、批评·家、BLOOM绽。
作为激励师生共同研习的方法,各板块的定位不同,形式与进路亦有分担: BAU学社 探根究底,以“重访包豪斯”遴择同道中人,整饬包豪斯人的文献材料,主持系列丛书的出版,由此推扩到“世纪先锋派”; 星丛共通体 回溯源起,以译介瓦尔堡、塔夫里和法兰克福学派等人的文本为重心,毗连上世纪的艺术、建筑与视觉文化研究,置于批判理论的讲读中砺炼; 回声·EG 形与势俱备,从“美学与政治”这一矛盾情境出发,以批评式导读与导读式写作,次第引入空间政治、媒介政治、生命政治,共构审美论域; 批评·家 教学相长,深入个例以梳理历史的特定脉络,转换视角以突破既定的叙述框架,持续组织线上的文本庭审以及线下的共读活动; BLOOM绽 言与行贯通,以“都市状况”为核心议题,以展示与策动为支撑,辩证地介入建筑、城市、艺术、技术相互联结的当下语境。
院外计划 不同的板块分进合击:
汇集、 映射、交织、对抗,突破各自的界限,
打开已在却仍未被再现的环节,把握更为共通的复杂情势,
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地回应
批判者与建造者的联合 这一目标。
BAU学社 学社 ▶ 设计史?艺术史?思想史! 情境对话中的“理念” 包豪斯流 历史转承中的“演练” 包豪斯人 技术演革中的“建造” 对话 包豪斯 社会工程中的“基进” BAU与营造 教学现场中的“国际” 人- 物-文 ▷ 包豪斯女性 包豪斯展示 包豪斯建造 建筑师形象的重构: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不完美世界的原则:汉内斯·迈耶 改良人类知觉:拉兹洛·莫霍利-纳吉 空间中的舞者:奥斯卡·施莱默 包豪斯二十四讲 包豪斯与先锋派 译丛 ▶ 重访包豪斯 教学草图集 包豪斯剧场 新构型 新构型艺术的基本概念 绘画 摄影 电影 无物象的世界 德绍的包豪斯建筑 立体主义 奥斯卡·施莱默的书信与日记 总体建筑观 包豪斯悖论:先锋派的临界点 奥斯卡·施莱默的现代与后现代舞台 包豪斯冲突1919-2009:争论与别体
星丛共通体 回声·EG 专题 ▶ 辩证能量:瓦尔堡的图像研究与历史想象 先锋派,一场世纪对话 包豪斯十四年:先锋派的临界点 共读 ▷ 启蒙辩证法 走向新宣言 美学理论 装饰与罪恶 艺术与生产 地球号太空船操作手册 计划与乌托邦 空间的生产 帝国与传播 理解 媒介 地堡考古学 |译-写 ▷ 瓦尔堡 阿多诺 最后的马克思 塔夫里 后革命与世界体系 列斐伏尔 现代性与日常生活 麦克卢汉 生产方式对信息方式 居伊·德波 排场社会与地理主体 技术网络与人器纪 朗西埃 山寨现代性 画讲-图说 ▶ 建筑物与像 论坛 空间生命政治 美学与生命政治 美学与政治 媒介批判 都市魅惑与图像 建筑 批判 文献阅读 城市危机与空间政治
批评·家 BLOOM绽| 议题 ▶ 乌托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