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乔传》进入尾声,后半段收视“破2”;《醉玲珑》尬入暑期档,与前者开播收视同为0.8,也不排除将来低开高走的可能性;《丽姬传》改名《秦时丽人明月心》打算杀入暑期下半程的八月,今年下半年保守估计还有十多部打着“大女主戏”旗号的剧在拍摄或要播出,战况不容小觑。
上半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大热,注定领衔2017这“大女主戏”之年,可真的没有人担心大家看到审美疲劳?当然怕。艺术家可以只管拍戏,把握市场的资本家却一刻不敢怠慢地盯着下一个风口,风口看不到就先假意为之,于是便有了眼下越看越变味儿的“大女主戏”。剥开外衣瞧见原来是“玛丽苏”口味的糖心,这就有些尴尬了,敢情是包装成如此高大上的模样,还是每个人年少不经事时躲在被窝藏在桌肚里看的地摊小言呐?
玛丽苏是何时骗过观众的眼睛变身大女主了?《宫锁心玉》《步步惊心》用“清穿”开启了玛丽苏的九级进化史。六年一晃转瞬而逝,“女主”这个关键词带动了曾经未可估量的商业价值,只不过,这种操作真的是正确的吗?
“大女主戏”的坐享其成与脸盲尴尬
何为“大女主戏”?顾名思义,整部剧都围绕女主角而展开,发生的一切故事,周遭所有的角色,都服务于这一位女主,通过在亲情友情爱情等元素上融入各种“斗”,最终让女主角坚强成长。
听起来颇有“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悲壮与励志,事实上,戏里戏外的“女主”二合一地演绎出这种奋斗史,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大女主”戏。
因为套路,电视台比网络更深爱“大女主戏”
现在关注的“大女主戏”,通常都是前三线卫视争夺的目标,也就是以电视台播出为主,网台联动为辅,极少有网络独播的情况。虽然这三四年来,网络影视发展极为迅速,品质也算在短短几年里同时有了质与量的飞跃,但不可否认,传统电视台的观众,无论从数量还是群体类别上都比用户群体年轻化的网络更拥有优势,也可以说电视台始终是国民度比较强的。
国民度代表了能看到这部剧的观众更多,理所应当地成为了各种大花小花在知名度方面的必争之地,于是“大女主戏”也反复被一圈固定的女星刷脸。
大花方面孙俪从《甄嬛传》《芈月传》跳出来,《那年花开月正圆》也等着殿后;演遍了杨贵妃、武则天的范冰冰今年用《赢天下》再战江湖,稳固自己作为“范爷”的江山;别说周迅阔别电视剧圈这么久也来拼了让一部《如懿传》,就连章子怡这样多年电影咖都忍不住回流电视剧,即将出演《帝王业》。
虽然动摇不了大花们的地位,小花们标着同龄人也要拼个高低上下,以当初《仙剑奇侠传3》跑出的“仙剑三美”最是明显,当年用《宫锁心玉》和《步步惊心》这两部清穿小言剧齐头并进的杨幂和刘诗诗,时隔六年同样在2017年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和《醉玲珑》掀起巨浪,憋了多年的唐嫣也有了《锦绣未央》给自己撑场。
80后小花尚且在努力中,90后小花也在见缝插针,迪丽热巴初担大女主戏成绩尚未揭晓,马思纯的《将军在上》着落未定,关晓彤在于正新剧《凤囚凰》里担着大女主之名却听说实在给新人铺路,倪妮已经拉上陈坤在《凰权》里给自己陪衬了。
拍版权剧才能显示出演员在影视圈的段位身份,而电视台作为靠招商广告盈利的平台,同样要的也是这些人气正盛、话题热乎的流量咖来吸引收视。这么看来,电视台与流量咖们也算是一拍即合。
某位小爆款网剧的制作人兼资深编剧告诉骨朵,他曾经拿着这部小爆款的剧本与电视台探讨合作问题,电视台编审室以“矛盾冲突不明显,人物设定不突出”等理由将他不狗血、不套路的剧本拒之门外。
流量咖引客是一大套路,剧情又是另一大套路。比起不断幻化新题材来挖掘新用户的网络影视,电视台在寻求如何抱紧固有收视人群上有了坐享其成的方式:矛盾冲突、狗血套路。创新只会带来可能流失收视的冒险,只要抓住几个关键词,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想要以小博大,却埋没于严重的同质化
一线女星由大女主戏跳出的案例颇多,在忽略这背后有多少部默默无闻的烂戏,看似高成功率给所有电视台与出品公司、艺人公司都带来了希望。所有人纷至沓来想分一杯羹,尤其二三线徘徊者更欲借此冲上一线。
大女主戏因为戏份以及矛盾冲突的相对集中,能让女主角有更多的发挥空间,许多女星自然也想借此一搏,求个出彩。也是有忽略了这样的戏对演技的要求甚高,结果令演技优劣在这些戏中一目了然。
另外,这些大女主戏不看剧情,先从剧名上,同质化已十分严重,《XX传》似乎是大女主戏的固定剧名,接下来的《独步天下》《独孤传奇》《独孤皇后》《扶摇皇后》让人眼花缭乱,《凰权》《凤囚凰》《凤凰无双》的“三凰”让人头晕脑胀;《那年花开月正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类文艺气息浓重的剧名虽有辨识度,但太长绕口也是一大弊病。
绕过剧名这关,《锦绣未央》《楚乔传》《醉玲珑》开场就是“我大魏”“我北魏”,不可抗因素下,无法实现和原著IP一样“架空”背景的情况下,这些大女主戏又意外地在魏晋南北朝撞了车,在《秦时丽人明月心》交代开场设定时,即便知道这里的“魏国”是先秦时期的魏国,也无法忍住内心的吐槽:又是魏国啊。
在这些“如有雷同,实属巧合”的前提下,如果不是演员的粉丝,那究竟该带着怎样的心情去面对一浪接一浪无间断不停袭来地大女主剧呢?
挂羊头卖狗肉的玛丽苏是历史车轮的倒退
大女主戏因为电视台的需求,已经形成了固有的套路:平凡弱势的女主不停被周围人加害,再不停被各路对她一见钟情的男性角色拯救,最终踩在男性角色们和被男性角色打趴了的反派们“尸体”上成就自己的大业。
玛丽苏的爽点,至今无敌
自古以来所有经典戏剧,之所以成功,必须有让观众能够达到情感共鸣之处。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赵晖副教授对“大女主戏”的评价则是:“用女性化的角度叙事,追求细腻情感的极致表现。通过细节展现女性微妙的心理变化,润物无声、水到渠成地引起情感共鸣。”
既然拍给女性观众寻求共鸣,大多数的女性并不会生来高贵,于是这些剧便用一开始平凡甚至卑贱的主角身份使得观众便于代入,思索着如何能被各路帅气的男神们拥入怀中,最后还能兼济天下,该是何等美梦?
这样的套路似乎很熟悉?那可不就是万凤皆朝凰的玛丽苏吗?
每一部大女主戏都企图以“坚强勇敢、自力更生”的外衣包装“玛丽苏”糖心,就算是《楚乔传》这样打着女主武艺高强招牌的剧,楚乔也会在任何需要男神关怀的时候莫名被小兵小卒伤到,受伤频率之高,可谓是不仅每天让女性观众圆梦,也激起了男性观众对小女生的保护欲。在观众内心深处爽点被粗暴的情节反复戳中时,谁还有心思去感知这样的情节有多少真实合理,又有多少细腻唯美呢?
大女主的伪装,越发浮夸
“大女主戏”本该是脱胎于“玛丽苏”的进化体,在社会追求男女平等的历史环境下,让同样与现代女性追求独立自强的剧中女主角,示范一种奋斗史给观众感受正能量。这样的做法是作为时代先驱般引导,是需要勇气的突破。
但是如先前提及,始终要看资本市场脸色的电视台和出品公司,在既定套路中,越是创新突破,越是会冒了更大的风险,无谓与资本过不去,谁稀罕踏出这一步?
要摆脱腻味的同质化,包装可以有很多种。既然玛丽苏可以有大女主的伪装,那在同样的类型题材里搀和不同的趣味元素,不正是制作方的强项吗?
“清穿”只是个开始,别说现在的电视剧你不能“穿”,就算能“穿”,你看上五六年还不腻?看人看腻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就出了一个四海八荒的第一仙,看仙家之中的白富美和高富帅怎么恋爱;看女主开挂看腻了,《楚乔传》就让古代女主也学会谍战;朝代“穿”腻了,《醉玲珑》就给你开启你想不到有多少的平行时空,教你次元壁就是这么容易突破。
花里胡哨的外衣下,这个“大女主戏”的“大”字也就体现在了“女主只有一个,让男主到男N号众星拱月般捧在手里、爱在心头”的玛丽苏主线里了,反正这正是电视台观众追求的“一时之爽”。
去掉“大”字的压力,真正的“女主戏”是怎样的操作?
在伪装失败之后,有人提出“大女主戏不玛丽苏的话怎么好看?”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影视剧作为一种娱乐休闲,的确是给人予简单清爽的放松空间。但不代表,大女主只有玛丽苏才能好看这一条路。
大女主戏怎么样才能不玛丽苏?听上去似乎是悖论,女主一旦被两位以上的男性角色喜欢,它便必有玛丽苏之嫌。可是为何从《宫锁心玉》《步步惊心》到《花千骨》再到《楚乔传》《醉玲珑》这一系列进化之后,世人才有了“大女主戏”这个概念?
流量咖女星商业价值突出,故事含氧量逐步减少。大女主戏的话题度还是集中在了流量咖演员的身上,往往从开播之前就引起大量粉丝热议,从关注个人到与各位男主男配的CP问题,粉丝自制衍生故事增加,粉丝经济凸显。这样看来,真正进化其实是退化,不为剧集核心内容,反倒是一切为了演员服务。
不能为了看得轻松,而将故事内核缩水
国剧史上以女性为主的经典剧集并不少,较早时期有《一代皇后大玉儿》《一代女皇武则天》,靠近了说还有《孝庄秘史》,这类“女主戏”是最典型以角色塑造的精彩程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女主角不以造型、戏份、异能等特别元素来赢得男主,甚至整部戏里爱女主的角色都死光了,女主也在剧情之中岿然不动,继续推动历史发展。比起现在“演员大过一切”的经典剧集来看,这些剧留在人印象中更多的是剧情与角色塑造。
同样是回到古代,以男性为主的《寻秦记》,主角回到过去之后,由始至终都会穿插以现代思维认知解决在古代遇到的问题;再看《宫锁心玉》《步步惊心》只有在主角刚回去的时候,为了引发一些看点,剧情上安排了稍许现代思维与古代文化的冲突碰撞,随即迅速融入大环境中与皇子们虐恋情深,那回不回到过去又有什么区别?
再以神仙的故事为例,早期经典的新加坡剧《东游记》里,讲述了以吕洞宾为主的八仙故事,八位神仙由凡人如何成仙,过程兼济天上地下万物苍生;《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就连凡人都懒得提及,直接将冲突放在了神仙之间的私人恩怨、家庭矛盾里,三观之跳脱令人哀叹。
不玛丽苏的女主戏操作方式
非要执着于做一部和玛丽苏一刀两断、摆脱干系的“女主大戏”,在过往至少还有两种成功的模式可以发展。
《欢乐颂》式女主群像戏,脱胎于美剧《欲望都市》,港剧也曾有《无名天使3D》这样几位女警的群像故事,唐人影视早期的《杨门女将》更是典型。女主角们必然强势有个性,每个人单独发展处自己人生的故事线,碍于女主角已经够多,每位女主角身边可分到的男配角Quota难得有超过两人的,恋爱之余还得顾及女主角们的姐妹情深,再难有玛丽苏之闲暇。
不喜群像戏,单人女主不愿玛丽苏,那便只能出尽绝招将女主手上的剧本换成男主式的阳刚设定,从《一门英烈穆桂英》到《花木兰》《樊梨花》,巾帼英雄永远都是个让人肃然起敬的角色,她们的思想情怀都用在保家卫国的大事上,儿女情长不过调味料。
某位娱乐圈资深评论员曾向骨朵抱怨,现在的很多大女主戏,故事内涵不断缩水,剧集长度却不断灌水,虽然能够理解资本市场的法则以及观众对轻松简单的需求,可是不求进取、以套路化简单化的模式投机取巧,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象。骨朵同样认为, “女主大戏”中的巾帼不让须眉是从古代戏曲中就诞生并延续至今的,它的可进化余地还很大。作为产业掌控者,更应放弃愚民手段,不要妄图以越来越劣质趋同的剧集给观众洗脑,而是将女性骨血里不输男儿的胸襟情怀诉予天下。
版权信息:
原文标题:“大女主戏”泛滥背后,换了无数个马甲的“玛丽苏”是中国电视剧市场最大的刚需?
E / N /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