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表舅是养基大户
写点理财、基金的想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爱可可-爱生活  ·  【[22星]Honeycrisp:一个专为苹 ... ·  昨天  
SEO实战营  ·  AI颠覆SEO:DeepSeek三个月流量暴 ... ·  昨天  
SEO实战营  ·  AI颠覆SEO:DeepSeek三个月流量暴 ... ·  昨天  
爱可可-爱生活  ·  通俗版解读 查看图片-20250210072346 ·  昨天  
青岛新闻网  ·  大破伊藤美诚! ·  4 天前  
青岛新闻网  ·  大破伊藤美诚! ·  4 天前  
宝玉xp  ·  o3-mini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表舅是养基大户

解读央妈最新的年度报告

表舅是养基大户  · 公众号  ·  · 2024-12-29 21:34

正文

大家周日晚上好,这两天出了个门,没时间看报告,所以没法系统性地给大家梳理市场了,大家可以看下招银的周度分析《 大小盘风格切换?价值、红利配置正当时 》,我就不展开了。 ‍‍‍‍‍‍‍‍

不过,央妈周五晚上21点左右,在官网发布了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4)》 ,我当晚过了一遍,趁着还记得,今晚正好花一点时间,和大家分享一下这篇报告的一些亮点,想看原文的,请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 ‍‍‍

虽然标题里有2024,但事实上,这是基于2023年全年情况的报告,有部分数据是截止到2024年4月末的,所以可以推测为,这是一篇从今年年中开始起草的报告。 ‍‍‍‍‍‍

虽然,报告的数据主要是2023年度的,但作为「金融稳定报告」,我们真正可以借鉴掌握到的,在于——监管部门,会根据监管的主线,叠加对2023年市场变化的观察,得出2024年的监管思路,而这些具体的监管思路, 对我们理解2024年开始 一系列监管动作,会有帮助 ,更容易看清市场背后的部分底层逻辑和长期影响因素。 ‍‍‍‍‍‍‍‍‍

话不多说,我们开始, 我总结了8条 ,分别是:

1、公募的第三阶段降费,就在未来两1-2周了。

2、如何理解保险“倒逼式”的降费潮。

3、保险行业未来的两大方向。

4、为什么保险必定增配权益。

5、为何整体上,要避免在A股炒“小烂差新”。

6、对加密货币的态度。

7、一处对风险传播的深刻认知。

8、对银行利率风险的描述。

......



1、公募的第三阶段降费,就在未来两1-2周了。

文中提到,公募基金的费率改革,是按照“管理人——证券公司——销售机构”的路径,分三阶段完成的。

第一阶段,是针对「基金管理人」,也就是基金公司降管理费; ‍‍

第二阶段,是针对 「证券公司」,也就是降券商的佣金; ‍‍‍‍‍‍‍‍‍‍‍‍‍‍‍‍‍‍

第三阶段,是针对 「销售机构」,也就是银行、券商、电商平台,这些代销机构的销售服务费。 ‍‍

报告原文提到:
“第三阶段,拟于 2024年底前后 推出公募基金销售环节相关改革措施。”
我之前也接触过类似的行业综合型报告的组稿工作,通常的模式,是自上而下,比如类似央行这样的牵头机构完成大纲、分发工作,然后自下而上,其他机构完成各自的部分,再组稿起来。 ‍‍‍‍‍‍‍‍‍‍‍‍‍‍‍‍‍‍‍

所以,如果原文这样描述到具体时间,大概率不是央行自己写的,而是对口监管部门提交上来的,且在发布前,理论上各个组稿的机构是需要会签的,这意味着,这个描述,大概率是对口监管机构确认过的口径。 ‍‍‍‍‍‍‍‍‍

这里可以猜测一下,既然已经比较精准地明确到2024年底前后了,大概率 要么就是未来2天,要么就是开年后的第一周了 ,反正,箭在弦上。 ‍‍‍‍‍‍

这件事的影响我们说过,假如降低销售服务费,则势必,销售机构会进一步将资源向“高管理费、且相对容易出量”的产品集中,包括指增、固收+等,因为很多指增、固收+产品,不少都是0.8%的管理费,这可比卖0.15%的宽基,强多了。 ‍‍‍‍‍‍‍‍‍‍‍‍‍‍‍

另外,对个人投资者而言,C份额的销售服务费降低后,性价比会提高,大家可以自己比较一下,申购费打折后的A份额,和销服降费后的C份额的费率高低,会有一个基于持有时长的性价比临界点。



2、如何理解保险“倒逼式”的降费潮。

报告历年都会出具保险行业的资金运用平均收益率,大白话说,就是保单卖出去后,保险公司拿了钱,做投资取得的回报率。 ‍‍‍‍‍‍‍

下图,可以看到,从2021年开始,随着A股进入三年的弱市,保险资金的投资回报率,趋势性下行。 ‍‍‍‍‍‍‍‍‍‍

而比较大的问题是, 从2022年到2023年,保险的投资回报率,降幅不断扩大 ,且大幅偏离了近10年的平均收益率回报,这里既有A股的问题,也有债券收益率不断走低的影响。 ‍‍‍‍‍‍‍‍

我把时间线捋一下,大家会看得更清晰。

2013年8月 ,监管将普通型人身保险的预定利率,从2.5%,上调到3.5%,而长期年金险可以到4.025%,直到2019年8月,才规定年金保险预定利率不得高于3.5%,也就是说, 从2013年开始后的10年时间里 ,寿险行业收集到的绝大多数的保单资金, 成本都在3.5%-4%以上 ,这些高成本的资金,直到现在开始算,平均都还会存续15-20年以上;

这个成本,不考虑任何明面上的营销费用、抽屉里的营销费用、以及运营成本,如果全部算上的话,投资端做到5%以上(上述的近10年均值),显然也就是个盈亏平衡线。

而2021年到2023年,投资回报率的持续下降,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让保险的利差损风险,快速扩大,到了不得不调整的地步了。

这才有了, 2023年8月 ,预定利率从3.5%下调到3%;

2024年6月 ,下调到2.75%;

2024年9月 ,下调到2.5%。

而债券在12月份的大幅下行后,看起来, 目前保险的成本,还是过高的 ,利差损的风险依然高悬头顶。

所以,央行的年度报告,才有了一篇《专栏十一 人身险公司利差损风险及应对》



3、保险行业未来的两大方向。

对于应对,在上述的专栏里,写的很清楚,且借鉴了欧美日发达经济体都经历过的经验。

从负债端,也就是卖保险的角度看。

一是今年已经提及的, 预定利率和市场利率挂钩 ,也就是说,确保负债成本和资产端收益率是同步的,而不是资产收益率已经哗哗哗狂下了,而负债端迫于销售等压力,扭扭捏捏慢一拍,每慢一拍,风险就会积累多一层。

二是调整储蓄型产品结构,什么意思呢,就是现在保险销售卖给你分红险产品,会和你说分红险的预定利率是2%,“演示利率”是多少,反正加总起来很诱人,但未来,不仅预定利率继续降,“演示利率”的上限肯定也会继续降,最后就是投资端实际做到了多少,就分多少比例给客户, 如果投资端做不到高收益,不好意思,客户你也拿不到多少分红收益 ,要降低客户预期。

三是 提高保障型产品的比例 ,现在保险多多少少还是当存款、理财的替代品在卖,以后要回归本质。

从资产端看。

一是保险的久期倒挂很严重,需要市场提供 超长久期债券的供给 ,比如前阵子几个央企这样,发的30年的信用债,保险肯定有需求;

二是从海外经验看,在境内低利率的环境下, 险资往往选择出海 ,扩大海外投资比例,增配境外高收益资产,当然国内这块会受限。

但是第二块即使受限,也要和大家再强调一下, 险资一定会和大家“抢”QDII额度、未来“抢”互认基金额度的 ,所以海外产品的限购,将是“新常态”。



4、为什么保险必定增配权益。

我们上面提到的两个资产端的方向,一是增加超长久期债券的供给,二是提高海外高收益资产的占比,在国内, 这都不是保险自己想干就能干的事情。

所以,更现实的结果是,在低利率环境下, 保险增配权益

报告的原文是:
“强化偿二代二期逆周期监管,在偿付能力、监管权益资产占比额度豁免等方面,考虑采取审慎的逆周期调节手段 ,支持行业长期稳健投资,切实维护金融稳定。”

我们解释过,保险的偿二代二期,是在17年保险高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限制过热的监管政策。

而现在提到的 “逆周期调节” ,实际就是保险行业非但不过热,而且是凉凉的了, 所以需要逆周期,进入宽松周期 ,特别是对险资的权益投资,在“偿付能力”、“比例和额度豁免”方面,进行松绑,后续,大家还会看到更多“打通险资入市的堵点”。

所以,我们才需要积极寻找, 保险在增配资产的过程中,“溢出”资金的方向。



5、为何整体上,要避免在A股炒“小烂差新”。

近期,财联社一篇针对“炒小炒差”的报道,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感,甚至市场的波动。

对此提出疑义的人的观点是:爱炒什么,是股民的权利,没有人可以定义“炒小炒差”。

这个质疑,乍看之下,很有道理,但事实上,需要话分两头。

在常年大规模增发的情况下,A股上市公司质量方差到底有多大,说这些话的人,想必也是心知肚明的,他们反对的理由,倒也不是争取“股民的自由”,而是不要影响他们借着宽裕的流动性“赚钱的权利”。

世界上大多数事情,都是没法“既要又有还要”的,现实是,大多数时候只能妥协,寻找短期的平衡状态。

比如A股就是这样,大家都知道,真正能避免“炒小炒差”的,就是严格执行退市制度,让大家自发地不敢去碰, 但退市有这么好退吗?

央行在《专栏十三  加大上市公司退市力度,促进资本市场优胜劣汰》中,提到的几点,其实就是现实的掣肘:

“落实投资者赔偿救济;

依法查处退市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配合地方政府做好属地维稳工作;

在‘退得下’的同时’退得稳‘”。

从而可以看出,退市配套的赔偿制度建设、地方保护主义、舆论压力等等,都是退市制度落实过程中的难点。

这并不是“一退了之”的事情,只能是稳步推进。

所以说, 既然退市没法一步到位,事后的赔偿制度建设也不完善 ,那么,现阶段,提醒投资者,注意“炒小炒差”的风险,注意“退市是真要稳步推行,万一你买的股票要落实退市了,小心你的投资血本无归”的风险,到底有没有必要?

我觉得,是有必要的。

当然, 媒体报道的方式,也需要找准监管的实际意图,不应添油加醋帮倒忙。



6、对加密货币的态度。

2023年的年度报告,主要强调了加密货币的风险。

2024年的年度报告,在风险之外,提及了美国证监会批准加密货币ETF上市的事实。

尤其是,专门的章节,描述了“中国香港积极探索加密资产牌照管理”。

于是,2024年年中,我们看到,香港上市了首批的加密货币ETF。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