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行政区划代有递嬗、形有不同、式有所异,承载民族记忆、历史文脉、治理智慧,是中华文明史的重要标识。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领悟“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切实传承保护行政区划历史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赓续绵长历史文脉。
我国行政区划演进记录历史沿革、承载优秀文化,一个个行政区划单元聚沙成塔、凝聚一体,成为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重要标识和象征。辨方正位,体国经野。
行政区划的起源、形成、发展契合历史大势,映照历史进程。
自秦之一统,变“裂土而治”为“分民而治”,去分封、设郡县,巩固了对国土疆域的有效治理,行政区划在历史变迁中日益成为加强治理的基本单元、调配资源的有效体系,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基石作用。量地制邑,度地居民。适应处理央地、内外、干支、首尾关系的现实需要,行政区划在总体稳定中演进发展,为国家巩固、民族融合和经济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载体支撑,奠定了文明赓续、历史传承的地域空间基础。正其制度,推陈出新。新中国成立后,合理优化政区层级幅度,创新设立民族自治地方,夯实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政权的政治根基。改革开放以来,市镇体系框架加快形成,市县并行的地方治理格局优化完善,为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提供了建制保障。上下相维,要在中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行政区划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坚持总体稳定,注重历史传承,稳慎有序优化,有效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加强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对于认识行政区划演进规律、保持总体稳定历史定力、丰富发展区划理论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行政区划是彰显国家主权、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载体。我国行政区划撤设分合、升降转改,调适优化、创新发展,在传承中保持良好运行,保障、维系稳定持续的治理和管辖,为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和治理框架。稳定相承的行政区划,彰显国家“存在感”、增强民族“内聚力”、蕴藏文明“向心力”,作为实施有效治理的重要标志,是行使主权、维护统一的重要法理依据。行政区划是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伴随疆域版图的变化拓展,行政区划设置不断由腹心向边疆延伸,经略边疆、改土归流,羁縻府州、都司卫所等特殊类型政区建制逐步向道州府县过渡转换,巩固了中央政权对广袤国土的统辖治理,促进了地域和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底蕴深厚的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传承,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历史基础。行政区划是赓续历史文脉、光大悠久文明的重要依归。我国不断传承发展的行政区划制度体系,将大一统国家与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紧密联系起来,承载传统文化,牵绊故土乡愁,汇入中华文明的滔滔江河。
行政区划是汲取治理经验、传承治理智慧的重要源泉。
在我国数千年行政区划沿革中,围绕国家治理和边疆巩固设立郡县州府,着眼秩序与活力优化行政层级,适应人口和经济变化调适规模幅度,政区设置从北密南稀到南密北疏,边界划分从山川形便到犬牙相契,政区等第从赤畿望紧到冲繁疲难,其间蕴含中国丰富深邃的治理之道,为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提供重要启示。
面向新时代新征程,要弘扬好行政区划这一中华文明史的重要标识,切实担起传承保护行政区划历史文化的使命任务。
一要加强研究和阐释。
持续深化行政区划历史文化研究,综合地方史、断代史、专门史等各方面研究成果,厘清行政区划历史演进脉络,总结经验规律,立足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历史文脉。深刻阐释体现在行政区划中的文化精髓、思想理念和治理智慧,推动构建中国特色行政区划历史文化话语体系,服务和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要统筹保护和传承。
秉持敬畏历史、尊崇文化之心,把历史文化传承作为重要考量因素,健全行政区划历史文化影响论证评估制度,夯实保持行政区划总体稳定的历史文化基础。促进中华文明史行政区划标识体系建设,落实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传承保护配套措施,强化政策衔接集成,更好传承历史、保护遗存、赓续文脉。
三要创新发展和运用。
坚持历史为根、文化为魂,聚焦新时代对行政区划的新要求,不断深化拓展行政区划历史文化的时代特征和丰富内涵。加大行政区划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因地制宜推出更多文化产品和成果,传承传播蕴含其中的优秀价值理念。推动行政区划历史文化宣传推广,纵览九州方舆、话说古邑新辉,启迪“何方家国”的深层情怀,凝聚各族人民情感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