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Kevin在纽约
知名法律博主 美国律师、投资人;公号“Kevin美国法律咨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Kevin在纽约  ·  #张兰汪小菲抖音无限期封禁#】#张兰汪小菲短 ... ·  12 小时前  
广西高院  ·  分手后写下欠条作为补偿,欠条是否有效? ·  20 小时前  
广西高院  ·  分手后写下欠条作为补偿,欠条是否有效? ·  20 小时前  
中国法律评论  ·  韩旭至:大模型价值对齐的法治进路 | ... ·  昨天  
最高人民法院  ·  纠正“小过重罚”,彰显司法温度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Kevin在纽约

昨天央视新闻做了一期#总统实名羡慕中国高铁美国咋造不出来#,来批-20240816123436

Kevin在纽约  · 微博  · 法律  · 2024-08-16 12:34

正文

2024-08-16 12:34

昨天央视新闻做了一期 #总统实名羡慕中国高铁美国咋造不出来# ,来批评 #美国比基建没比过一非洲国家# 一个有意思的话题,链接在这 网页链接 以我在美国读到的新闻和工作中的亲身体会,也来评论两句:

首先,中国的高铁乘坐体验很棒,我经常乘坐,也经常发微博分享那种愉快的感受。

美国作为曾经的基建狂魔,短短200多年建设的历史把国家送入唯一超级大国轨道,关于基建部份,有几个事实:

事实一,多年前建成的基础设不少已年久失修,需要巨额投入好好维护。

事实二,随着美国现代民权运动兴起,工会日益强大,工人的保险工资福利等与昔日的工人今非昔比,再新建设施或维护设施的成本大大增加。

通常建筑工人一周只工作五天,还不要加班,各种节假日丢下工具就回家烧烤,还时不时罢工提各种要求,资方真受不了,我们是房地产公司,很多建筑工人,所以很清楚其中的烦恼。

事实三,美国超级大国地位已多年没对手,很多基础设施都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都已建设完成,比如纽约地铁,只要基本维护就能一直发挥作用。

但现代工程技术、新材料的发展日新月异,美国的建筑、设计工程人员由于长期没有大规模的项目上马,很多都找不到工作,改行的改行,或到国外找活,水准逐渐比不上新兴发展中国家这是我旅行中看到的一大体会。

回到央视做的这个话题,立意是美国总统或者加州州长这些政客看到中国高铁的巨大成功,也想在美国搞个高铁,但美国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让美国捉襟见肘狼狈不堪,央视把这口锅扣在了联邦和各级政府头上。

大概是这么个意思,部分因素对吧,但事实上大家都知道,政客们都好大喜功,喜欢大工程大项目为自己的政绩贴金,他们不参与资本运营,花的也不是自己的钱,想搞各种大项目并不奇怪,且他们个人想的说的也不一定对,美国历史上反对发展高铁的总统也有的,谁说的对?

但幸运的是,美国的制度设计分成三个权力互相制衡,美国总统可以大嘴巴,可手里没有一毛钱,钱袋子并不掌握在这些说疯就疯,善于表演的政客手中,而是民选的议会管着钱袋子呢,他们可是斤斤计较、精打细算过日子抠门的主,能不能立项,各级政府说了毛用没有,得联邦的国会、地方议会说了算。

央视这个话题说了满多,但没有从美国国体的实际情况剖析问题的关键所在,是从自己思维习惯做了点评,不是说完全不对,但需要较大程度补充才能反应事情本质。

我试着以本人在美生活亲身感受,对美国无法启动大规模高铁建设的原因对央视版做一些补充,供大家参考。

1. 地理和人口密度:美国幅员辽阔,许多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高铁在人口密集、主要城市间距离较短的地区最具成本效益。相比之下,美国的许多城市分布较散,使得高铁的经济可行性较低。

2. 汽车文化和现有基础设施:美国有着强烈的汽车文化,拥有全球最广泛的普通公路网络和完善的高速公路系统。此外,国家已大规模投资于机场和航空基础设施,这与高铁线路直接竞争。

3. 政治和监管挑战:发展高铁需要强大的政治意愿以及跨多个州和机构的协调。在美国,联邦、州和地方层面的优先事项不同,使得这一过程变得复杂。此外,监管程序往往缓慢而繁琐,拖延项目进展。

4. 高成本和资金问题:高铁系统建设成本高昂,需大量前期投资。在美国,筹集资金用于如此大规模的基础设施项目十分困难,尤其是在公共支出优先事项上存在分歧的政治环境中。

5. 现有铁路系统:美国现有铁路基础设施主要用于货运,其中很多线路不适合高铁,除非进行大幅升级。对货运的关注超过了对客运铁路的投资,导致高铁技术的投入不足。

6. 与航空业的竞争:在美国的许多地区,国内航空旅行竞争激烈,提供了快速且相对便宜的主要城市间出行选项。这降低了人们对高铁作为替代选项的需求。

7. NIMBYism(邻避主义)和公众反对:高铁项目通常面临当地社区的反对(在美国我们称之为“后院不欢迎”或邻避主义,英文叫NIMBYism,不了解这词的可Google补一下),特别是在涉及土地征用和在人口稠密地区建设时,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得美国发展高铁比起欧洲或亚洲国家更为困难,在那些地方人口密度更高,且有更大的政治和公众支持,比如加州就是这种情况,民众投票支持上马,联邦和地方议会也同意拨款,但无奈就是我分析的那些因素,繁多的侵权诉讼、强势的工会、复杂的区域政治和监管挑战等等,让加州铁路举步维艰。

世界上难有100%完美的制度,每一种制度都有一定的长处和短处,然而长处和短处所占的比例,却存在差别吧。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