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是中国经济近年来发展的重点,而消费则是需求侧三驾马车中的重中之重。中国人民的消费能力有目共睹,无论是网购、海淘还是境外购物,勤劳的中国人民现在积极努力地为世界各地的GDP贡献力量。
国人的购买行为究竟有哪些特征?2017年初,亚马逊中国和京东分别发布了《中国跨境网购趋势报告》和《2016中国电商消费行为报告》。这两家电商巨头通过自己的大数据分析,给出了中国消费者最新的画像。
准不准,就交给每一位消费者来判断啦!
京东大数据平台显示,80后仍然是电商消费中坚。其消费特点是注重商品品质,重视多元的精神和文化体育消费,对国外品牌接受度高, 在涉及下一代的母婴消费方面尤其舍得花钱。是电商消费的核心主导型用户。
从区域来看,二三线城市消费紧追一线。
一二线城市电商消费依然强劲,三线以下的中小城市消费潜力正在爆发,中小城市成为布局重点。一方面从供给来说,中小城市线下购买渠道有限,选择线上消费多;另外中小城基数大,在这些中小城市崛起的新贵阶层,逐渐养成网购习惯,体现出劲的购买力,后劲足。
按省份来看,比较有趣的发现有:广东网购用户数全国第一,浙江人钱多任性下手快,北京最爱读书、养宠物,贵州移动端购物全国第一。
按品类开看,线上超市异军突起,家电手机“吸金”最强,服装逆袭手机通讯成“首单王”,全球购4成订单来自护化妆。
京东给出的2016畅销书单:
京东的报告中,以下4个趋势值得注意
1. 从消费供给来说,国有品牌发展不均衡。电器通讯类快速崛起,其它如母婴产品、化妆品等,多被国外品牌垄断。
2. 从购买行为来看,价格仍然是电商消费的吸引力之一。对于商家来说,如何在重要节点推出有吸引力的促销活动,十分重要。
3. 移动端购物占比将继续提升。如何利用大数据等全方位的场景化构建,在线上和线下融合的过程中,抢占场景消费的高位,或成为未来电商消费的最大竞技场。
4.满足特定人群新型消费。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急速发展,人口的老龄化、单身化等都在重构消费场景。把握消费大数据以及社会变迁逻辑,为特定人群提供新型消费,可能有很大市场。
海淘成为中国人,尤其是一线城市消费者网购的主要内容。这其中,亚马逊的海外购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2016年,亚马逊中国将亚马逊全球最成功的会员服务——亚马逊Prime引入中国,增加英国选品进入海外购商店,打造“黑色星期五”品牌,海外购首个线下体验馆亮相北京三里屯。
在这诸多的努力之下,中国消费者的跨境网购行为也得以升级优化。亚马逊中国数据显示出4条特征与趋势:
1. 跨境网购愈发普及并常态化,黑五深入人心。
2016年12月,亚马逊海外购活跃用户数量是2014发布之初的23倍。自亚马逊在国内推出亚马逊Prime会员服务以来,注册会员的订单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380多个市和地区,最南至海南三亚市,最北达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最西为新疆喀什地区,最东则是黑龙江双鸭山市。
2. 跨境消费人群趋年轻化,家庭成为主力群体。
年轻化、高学历、高收入依然是目前亚马逊跨境消费人群的三大特点。近八成的亚马逊中国跨境消费者年龄集中在35岁以下。9成以上的亚马逊消费者拥有大学及以上学历,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消费者占比则由2015年的53%提高到了62%。
与此同时,以家庭为单位的群体已经成为跨境网购的主导群体,从个人需求到家庭需求的衍变也是跨境网购品类呈多元化发展和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主要因素之一,跨境网购从偶尔为之的尝鲜之举逐渐成为生活常态。
3. 跨境网购更趋品质化,消费者对品质与价格的关注首次持平。2015亚马逊跨境电子商务趋势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在跨境网购中最为关注价格。2016报告显示,品质与价格首次并列成为中国消费者跨境网购最为关注的两大要素,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追求不断攀升。在此大趋势之下,男、女用户对价格和品质的关注度呈现差异,男性用户更注重价格,而女性用户则更关注品质。
4. 免费跨境配送释放消费潜力。今年黑五及圣诞购物季,亚马逊全球共发售了超过10亿的亚马逊Prime商品及FBA(亚马逊物流)商品。数据显示,亚马逊Prime会员全站订单平均交易额远高于非Prime会员。同时,2016亚马逊中国消费者行为调研显示,亚马逊用户表示其试用Prime后平均每月购买频次均有增加,9成以上的消费者在试用Prime会员服务后表示会向身边的朋友或家人推荐使用亚马逊Prime会员服务。
而在亚马逊中国的用户调研中,还有以下有趣的发现:
京东、亚马逊两家报告各有发现,但其中的共同点是:中国消费者在消费能力增长的同时,品味和对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消费趋于理智。既不沉迷于国外品牌,也不对国产品牌降低要求。
毫无疑问的是,未来中国将长期保持全球电商龙头地位。虽然中国GDP增速会继续放缓,但随着80后和90后一代消费的崛起,中产比重增长,中国人的消费能力和需求仍会继续增长。中国未来仍是全球电商消费最大的市场。
齐菁是《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新媒体编辑,廖琦菁是《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