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经济观察报
《经济观察报》官方微信。最具影响力的市场化财经媒体,下辖纸质版、经济观察网、研究院、电子版、音视频、微博、微信等全媒体矩阵,并主办中国最受尊敬企业、中国杰出营销奖、中国蓝筹地产、观察家年会、可持续发展在中国、中国最具创新企业等系列品牌活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计量经济圈  ·  计量圈里这AI到底是谁? ... ·  3 天前  
经济参考报  ·  夜读|别让你的春节,只在手机里度过 ·  4 天前  
神嘛事儿  ·  发现一个法律漏洞 -20250201120439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经济观察报

英歌战舞,企盼长安|故乡里的中国

经济观察报  · 公众号  · 财经  · 2025-02-04 11:23

正文

某种意义上,英歌舞是一种能动起来的“图腾”,无论潮汕人出走到世界哪个地方经商务工,看到英歌舞都能迅速获得身份认同和集体仪式感。
作者:陈月芹 
封图:经济观察网






除夕夜,广东普宁的英歌舞代表们刚完成央视春晚首秀,又飞越2000多公里回到家乡,开启大年初二、初三连续两天的全市巡游,沿途经过全市数十个主要地点展演。


英歌舞是一种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的表演,舞者们盛装打扮成《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手持双短棍,旋转击打,配以锣鼓指挥,变换阵列,中间穿插武术对打等。


在近两年英歌舞火爆出圈以前,大多数偏安一隅的潮汕本地人并不知道英歌舞是多么小众文艺形式,只是每年春节必看的“闹热”。直到2023年春节前夕,疫情防控措施调整,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一个个短视频让全国人民看到了颇具动感、还有驱邪除疫寓意的英歌舞,惊呼“炸街”“年味天花板”“最燃非遗”“中华战舞”。


普宁英歌舞巡演(陈月芹/摄)


除了登上蛇年春晚舞台的南山英歌队及富美青年英歌队,普宁每个村镇都有自己的英歌队,全市大大小小的英歌队超过200支。舞者们一般是本村镇来自各行各业的年轻人,他们并非职业舞者,但临近过年就会密集训练,画着各式脸谱穿梭在新城或老厝的街头巷尾,为了给各家各户拜个年,也为了宗族的荣誉。

一般而言,每支英歌队可以是对应“天罡星”的三十六人阵,也有对应“地煞星”的七十二人阵,而完整的英歌舞则应凑齐一百零八人,舞者打扮成梁山好汉的造型,一般是扮演入云龙公孙胜和鼓上蚤时迁的舞者,手持八卦旗或操一条黑蛇,在队伍前为先导,其余好汉敲击英歌槌在后。


英歌队在祠堂前表演(供图:普宁市委宣传部)


南山英歌队“小时迁”正在舞蛇(陈月芹/摄)


1月30日的巡演路线里,大约早上10点在普宁市政府门口的集中展演是其中一场重头戏,有市民和游客从凌晨5点就进场抢位。每个展演地点都不设门票,先到先得,英歌队演完即沿街巡游,观众们可以一路跟着。当锣鼓声渐近,人潮也随之而来。


为了保障演出秩序,部分路段实行临时交通管制,本地人给游客的观演温馨提醒之一是“别开车,建议走路或电动车出行”,往年一度出现市长从起点剪彩完,堵在路上,最终用电动车接至下一个集中展演地点市政府门口的小插曲。


这或许就是英歌舞的另一特色:所有市民都可以参与其中,去欢呼,加入到巡游队伍中去,没有绿色通道,也没有固定座位。把舞者局限在演播室的一方舞台、观众静坐在台下观看,从来不是英歌舞的最佳表演形式。


英歌舞不仅是潮汕人的狂欢符号,更是一部用肢体书写的文化密码。


细看每位表演者的装扮、脸谱,诸多细节都隐含《水浒传》等传统文化的神韵。画师蘸着桐油调制的颜料,把梁山好汉的星宿点进少年们的眉骨,关胜的红脸要勾七道金纹,李逵的黑额得晕染成雷云。


有位学者曾说,“很多文明是跑出来的”,老百姓总会为了更好的生存条件而迁徙。英歌舞的起源与潮汕先祖从中原南迁、渡海下南洋的历史密不可分,其形成过程如同一部浓缩的族群迁徙史诗。尽管战乱和迁徙已经是停留在宗族史料里的远去记忆,但潮汕人依然坚持用年复一年的盛大展演,用夸张、刺激的艺术形式,强势地让一代又一代记住文化根脉。


某种意义上,英歌舞是一种能动起来的“图腾”,无论潮汕人出走到世界哪个地方经商务工,看到英歌舞都能迅速获得身份认同和集体仪式感。


历史上,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唐代安史之乱、宋元时期的靖康之变等数次战乱,引起一批批中原人几度大迁徙,最终在地少人稠、蛮荒的岭南扎根。或许因为频繁迁徙奔波,潮汕祖先还发明了“轿式祠堂”——把祖宗牌位或者神像放在木轿里,每年正月在各乡村之间“营老爷”(游神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地方安宁。


1月30日,巡游的四支英歌队的领头都会擎着队旗和镖旗进场,几乎每支队伍都有写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字样的镖旗,这或许是潮汕人希望通过英歌舞表达的朴素的祈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