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突然想把对杭州的一些理解整体一下,边思考边整理,不一定对,姑且听着就是。
武林及湖滨,钱江新城及钱江世纪城是杭州两大中心,但是两大中心的功能在这两年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
几年前武林及湖滨承当的三大核心大职能,一是产业职能、二是商贸职能、三是行政职能,但是现在产业职能和行政职能已大量转移,商贸职能在不断加强。
简单的以两个行业(地产及金融)来说明产业职能的转移
以房企为列,进入杭州的外地房企基本上都会在钱江新城办公比如龙湖、融信、仁恒、新希望、东原 等等,武林及湖滨(或者加上黄龙)已经缺乏对新进入企业的吸附力。
以金融为例,武林及湖滨已经基本无金融公司,钱江新城肯定是杭州的金融中心,各大银行的浙江总部均在钱江新城,P2P未暴雷之前连P2P都更喜欢钱江新城了因为写字楼更显档次好忽悠人。浙商银行总部甚至都已经从武林及湖滨搬迁到了钱江世纪城。
从金融和房企的布局来看,明显代表了产业趋势,武林及湖滨产业不仅难以吸引优质企业入住,甚至原来一些企业外迁到了钱江新城等区域。
武林产业职能的削弱带来最明显的一个改变就是以武林画圈看洼地的方式不复存在,这也是这些年崇贤还是洼地,桃源不如市北的背后逻辑。
在产业职能削弱的时候但是商贸职能却会在未来迎来爆发,华润万象城、恒隆广场等大型商业项目在未来还会给武林及湖滨带来更加强大的商业凝聚力。
武林及湖滨的商业地位是和西湖绑定存在的,西湖不灭,所以武林及湖滨的商业地位也不可动摇。
那么为什么武林及湖滨商业地位提升无法带来以武林为核心,直线距离价值递减的逻辑呢?最核心原因是外围配套(商业、医疗等)的兴起,使外围生活的宜居性提高,而武林商业成了非必须的选择。
2010年之前,想去商场买东西基本集中在武林及湖滨。
2013年之后外围商圈兴起,最典型的就是申花的城西银泰城,整个大城西最大和最早的商业综合体在2013年才开业。
如今即使偏僻如良渚新城都有永旺梦乐城、临平也有银泰城,甚至连戴村都开始建设银泰城,随着商业遍地开发,去武林购物变得不必须,所以虽然武林的商业地位虽不断提升但和居住相关性却会减弱。
未来,武林及湖滨商圈很大一部分将服务于旅游人群和浙江省其他县市购买“好东西”的去处而不是杭州市民日常所需。
医院同理于商业,最早医院也集中在武林及湖滨的老城区,2013年以后钱江新城、滨江、下沙等地的医院才逐步开业,现在未来科技城、钱江世纪城、南部卧城、运河新城等诸多板块的医院也在陆陆续续迎来开业。同样,医院的便利性,也削弱了以武林及湖滨为中心,价值向外围递减的圈层逻辑。
所以以后不要拿武林广场直线距离来说价值了,更不要买所谓离武林广场近的三无盘(无地铁、无学区、无商业)。
总结一下吧,我认为未来武林及湖滨将更加繁华,将作为为杭州商贸中心存在,产业地位将逐步削弱接近于无,而以到武林广场直线距离来评估的房子价格体系将不复存在,投资千万别看和武林的距离了。
文末表达下我的立场:房住不炒,支持严厉打击合伙、代持等恶性炒楼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