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工作报告指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要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取得实质性突破。要加快培育新动能,积极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创意、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争取再形成若干个万亿级产业新支柱。
贯彻落实省党代会指示精神,深圳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向前发展。为全面聚焦、深度观察深圳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局势,本报特别策划推出“新产业·创未来”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往小漏斗优雅地“渗入”两毫升唾液,与试剂轻轻摇匀,再把试剂盒交回给科研人员。15个工作日后,你就会在手机上收到一份关于肥胖的基因检测报告……
近段时期,深圳生物与生命健康产业格外火爆,就连“DNA之父”、诺奖得主詹姆斯·沃森也被吸引,考察一个月后决定将“乐土沃森生命科技中心”布局在深圳,打造中国的“冷泉港”。美国冷泉港实验室被称为生命科学的摇篮,诞生过8位诺贝尔奖得主,沃森曾担任其主任近40年。
生物和生命健康产业是当今世界最富活力的新兴产业,是全球未来产业竞争的热点领域。深圳市政府将生物产业列为全市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将生命健康产业列为全市六大未来产业之一。
时下,深圳正加速布局生物与生命健康产业,通过人才集聚、平台集聚、资源集聚、政策助力,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制高点。
1. 深企突围
“高精尖”科研成果不断诞生
深圳中科微光董事长兼总经理朱锐,在读研期间致力于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研究,并率领团队研发出国内首台商业化内窥OCT造影系统。
内窥镜到底能做到多细?朱锐一直在挑战极限。2013年,中科微光研制出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D内窥OCT扫描仪,探头直径1毫米;2015年做出直径0.86毫米的全球最细内窥镜,打破美国公司0.92毫米的纪录。预计到2018年获得临床认证后,全球最细内窥镜将正式进入医院。
“光纤内窥技术出现以前,没有设备可对血管内部进行3D扫描。”朱锐在谈及内窥镜的应用时称,细小光纤做出的丝状内窥镜,可以深入人体血管,以一缕微光洞照秋毫,精准诊断血栓类型,减少急性心梗造成的死亡。
微电子专业博士于东方,和朱锐的创业路径有些相似。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的于东方,2008年创立深圳光聚科技公司,梦想通过开发中国人自己的传感信号集成处理芯片,为中国移动健康产业做出贡献。
光聚科技的核心产品“优糖”,就是一款安装“中国芯”、应用生物传感技术的世界领先的动态血糖监测产品。通常糖尿病人只能通过扎手指取血来监测血糖。而优糖动态血糖仪,无需扎指取血即可连续7天、24小时无间断监测血糖变化。
于东方告诉记者,优糖动态血糖仪不仅微创无痛,而且可通过蓝牙无线传输的方式,每6分钟自动上传一次血糖数据,每天收集480个血糖数据。“有了这些数据,你吃什么会升糖、什么时候最容易升糖、是否有低血糖风险等问题一目了然。医生也可通过监测数据指导患者精准用药。”
最近一年,光聚科技与清华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erkeley)联合学院成立中国第一个联合实验室,开展MEMs介入式及微注入式传感器的研发。据介绍,该实验室已研发出全球领先的“无创血糖”监测技术,以及针对呼吸疾病和肺癌早期检测的生物传感技术。
光聚科技、中科微光只是在推动深圳生物与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两家企业代表。除此之外,华大基因、微芯生物、迈瑞医疗、碳云智能等,都为深圳生物与生命健康产业崛起做出了贡献,且不少企业的产品、技术都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比如,微芯生物自主研发的抗癌新药西达本胺创下了多个全球第一:全球首个治疗复发及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口服药物,全球第一个获批的选择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全球首个授权美国等发达国家专利使用、全球同步开发的中国原创化学新药。中科院院士陈凯先表示,西达本胺的出现,让中国在这个领域实现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和部分领跑。
迈瑞医疗的产品涵盖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医学影像三大领域,中国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全数字黑白超、台式彩超和便携式彩超均来自迈瑞,迈瑞超声系统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得到广泛应用。迈瑞还致力于在全球推广超声技术,将超声技术应用拓展到麻醉科、急诊科和运动场等,每年为全球数千名医生提供超声技能培训。
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发机构华大基因,以“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发展模式引领基因组学的发展,将前沿的多组学科研成果应用于医学健康、农业育种、资源保存等领域,推动基因科技成果转化。华大基因被顶级学术期刊《自然》评为“世界领先的遗传学研究中心”和“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分析领域的领头羊”。
碳云智能基于全球专业度最高、指数增长的全息全程健康医疗大数据,通过顶尖的数据挖掘和机器分析技术,提供个性化管理数字生命的产品和服务。2016年4月,碳云完成Pre—A轮股权融资,由腾讯领投多家机构跟投,融资额超10亿元人民币,投后估值超10亿美元,一跃跻身“独角兽”之列。
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深圳的一群企业在生物与生命健康产业领域不断探路前行,研发出不少“高精尖”产品、技术,填补了不少国内空白,创造出系列“全球第一”。
2. 政策加持
科学布局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
深企“市场突围”所打开的良好局面和取得的显著成绩,与深圳市早期对生物与生命健康产业的战略布局有直接关系。
“生物与生命健康产业是当今世界最富活力的新兴产业,是全球未来产业竞争的热点领域。”今年3月在北京举行的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战略发展研讨会上,深圳市副市长艾学峰表示,深圳作为首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培育发展生物与生命健康产业,专门出台发展规划,加快产业布局。
记者了解到,深圳早在2013年底便出台《深圳市未来产业发展政策》及《深圳市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为扶持未来产业发展,深圳市设立专项资金。自2014年起至2020年,连续7年,市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培育和产业化项目建设等。
而根据《规划》,深圳市力图在人才和资金支持、环境营造、资源整合、空间布局等方面主动作为,推动生命健康产业快速发展。
围绕生命信息等重点发展领域,上述《规划》制定了13项行动计划,重点发展生命信息服务和制造、个体化治疗、第三方医学检测等高端技术、新型服务和新兴业态、个性化健康管理和数字化健康管理、养老服务、专业母婴护理、康复服务、中医养生、医疗美容、新型保健品、体育运动设备、健身器械研发制造和健身休闲服务。
而在人才支持方面,将生命健康产业专业人才纳入深圳市人才管理体系;与现有国家、省、市人才引进计划相衔接,引进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一流科研团队和高层次人才;鼓励与国际知名院校、研究机构合作,加快培养生命健康产业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在资源整合和空间布局方面,深圳市提出打造“一核、两区、多中心”的产业布局。其中,“一核”是指依托深圳国际生物谷,重点发展生命信息、高端医疗、健康管理等产业,打造深圳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两区”是指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引进一批国内外生命健康企业和机构总部,打造生命健康产业总部集聚区;在深圳国际低碳城规划布局一批生命健康设备与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打造绿色低碳生命健康城。
生命健康产业已成为全球未来竞争新领域,我国也明确提出实施“国民健康行动计划”。国家“十三五”规划甚至提出加快突破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核心技术,支持生物技术、绿色低碳等领域的产业发展壮大。
深圳市4年前的这一战略布局,既瞄准了全球趋势,又吻合了国家定位。
在此战略布局下,近年来,深圳生物与生命健康产业以年均20%的增速快速发展,2016年产业规模达到2000多亿元。生物医药、基因测序等领域优势突出,建成各类创新载体319家(其中国家级的21家)。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涌现出了迈瑞、华大基因、北科生物等一批优秀创新型企业。
时下,深圳正按照该市“十三五”规划,力推生物、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融合化、集聚化、智能化发展,并推进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领域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重点突破,使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3. 优势突出
多个细分领域领跑全球
在“DNA之父”、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詹姆斯·沃森访问深圳后,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布莱恩·科比尔卡和阿里耶·瓦谢尔,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石墨烯之父”安德烈·海姆也陆续访问深圳。
4月,布莱恩·科比尔卡和阿里耶·瓦谢尔在深圳分别成立“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及“科比尔卡创新药物与转化医学研究院”。5月,大鹏新区管理委员会与乐土投资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全力推动“乐土沃森生命科学中心”项目在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落地,詹姆斯·沃森在卸任冷泉港实验室主任10年后,最终选择深圳。他表示将按冷泉港模式建设“乐土沃森生命科学中心”,设立癌症、基因等多个实验室,建成后至少将有1000位科学家在此工作。
诸多诺奖“大咖”同时看好深圳,都看中了深圳的什么?
“中国现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科研创新实力跃居世界前列。”正是看中了中国发展的大环境,以及深圳良好的创新生态,詹姆斯·沃森才提出在中国打造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世界一流生命科技创新中心,主要研究基于基因组和生命健康大数据的癌症精准医疗。
一个值得关注的事实是:作为国家首批生物产业基地,深圳生物产业规模全国居前。“深圳生物产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规模上,在细分领域还涌现出一批国家级龙头企业或世界级领军企业。”深圳市发改委副主任吴优介绍,近年来,深圳生物和生命健康产业涌现出迈瑞、海王生物、海普瑞、翰宇药业、华大基因、北科生物、微芯生物等一批创新型企业。
在大型医学影像设备领域,深圳是国内唯一的可生产中高端和便携彩超的地区,占据我国40%以上的市场份额、80%以上的出口份额。在生命信息监护和支持设备领域,深圳占据了我国80%以上的市场份额、40%的出口份额。
眼下,深圳新一代测序能力与超大规模生物信息计算与分析能力位居世界第一,华大基因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基因组研发与科技服务机构。在干细胞和肿瘤免疫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部分领域,深圳同样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北科生物建成亚洲最大的综合性干细胞库群和全球首个通过美国血库协会(AABB)认证的综合干细胞库群。
经过多年发展,深圳生物与生命健康产业已呈现明显的集聚效应。其中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药领域领跑全国,生物农业、生物环保位居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前列,高端生物医学工程、基因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细胞治疗等技术跻身世界前沿。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在创新环境和产业空间布局上,深圳各区亦各具优势:南山区拥有生物孵化器以及众多的科研院所和生物医药高新产业;福田区医疗及健康服务基础良好,在医院集群上具有优势;盐田区由于有华大基因的带头作用,在基因组学方面发展全国第一;坪山区建立了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大鹏新区的国际生物谷,是深圳市最新规划的发展生命大健康的产业基地。
4. 短板明显
缺乏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支撑
扬长还需补短。与北京、上海等国内城市相比,深圳在发展生物与生命健康产业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其中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支撑最为缺乏。
“深圳的研究机构不足,高水平的研究机构更缺。”于东方表示,为了研发应用于血糖监测产品的中国芯片,光聚科技在几番权衡之下,最终选择前往北京与中科院合作。
不过,在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成立后,光聚科技第一时间与其合作,成立该学院中国第一个联合实验室,开展MEMs介入式及微注入式传感器的研发。于东方认为,没有一流的高校,就很难有一流的人才,很难出一流的研发平台和实验室。
带着为“乐土沃森生命科学中心”选址任务的詹姆斯·沃森,前段时间不仅考察了深圳,还考察了北京和成都。在他看来,深圳虽然在短短30多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要发展生命健康产业,目前最需要的是一流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做支撑。
令人欣喜的是,近几年,深圳在加速弥补大学短板,极力引进国内、国际一流大学资源。随着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不断升级,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吉大昆士兰大学、北京大学深圳校区、清华大学深圳国际校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等相继落户,深圳的这块“短板”将逐渐变成新优势。
样本
打造世界一流
“国际生物谷”
两个多月前,一场主题为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战略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重点推介了深圳国际生物谷项目规划,并邀请国家发改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科学院等单位专家、学者进行研讨。
目前,国际生物谷开发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我国首个国家基因库落户并正式运营,数据库、样本库、活体库等综合能力位居世界第一;罗兹曼国际转化医学研究院、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马歇尔及其团队等多个重点项目入驻园区。
坝光片区作为深圳国际生物谷的核心启动区,开发建设始于2014年2月,经过2014年的规划阶段、2015年的前期阶段,2016年片区开发正式迈入实质性、规模化建设阶段,目前已启动建设项目达到63个,总投资110亿元。预计到2020年,深圳国际生物谷生物产业增加值达到800亿元,形成显著的引领示范效应;建立全球最大的基因诊断平台、生物样品和细胞库;集聚10家以上高水平医学机构、3家以上特色学院,新建3家以上国家级研究平台,20家以上企业研发总部。
按照规划,深圳国际生物谷将着力打造“三个中心”,即全球领先的生物技术转移中心、国内顶尖的生命健康管理中心、世界一流的新型药品研制中心。
在打造全球领先的生物技术转移中心方面,国际生物谷将整合“产业商会+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专业服务机构+龙头企业+创新企业”资源,结合深圳生物产业在基因测序、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产业化优势,打造生物产业创新生态圈资源。
在打造国内顶尖的生命健康管理中心方面,国际生物谷致力于集聚国内一流医疗机构,集产业、教育、医疗、科研于一体,开展专科、专病、专治服务,着力改变目前深圳看病难、看大病更难的局面。
在打造世界一流的新型药品研制中心方面,国际生物谷致力于加快重点技术平台建设,特别是重点推进生物制品GMP厂房建设,鼓励具有研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发展,吸引世界级医药总部企业落户。
延伸阅读:
《微流控产业现状-2017版》
《即时需求诊断:微流控技术应用》
《体外诊断市场-2016版》
《生物识别传感器-2016版》
《医疗保健领域的MEMS和微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