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寒天,冷在三九。”
三九寒天,邪气渐浓,北风怒号,万物皆显萧条。
此时,人体最易受到外界寒冷侵袭,阳气不足,气血运行缓慢,免疫力低下,容易生病。
民谚中言:“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今日送上最新的三九养生指南,抓住三九寒冬之机,积蓄能量,养足身体,来年定能生机勃发。
冬日寒风呼啸,我们总在暖气和空调的笼罩下度过,身体积热不散。
此时,若不注意调养,容易内火集聚。
《本草再新》中记载:“冬瓜,清心火,泻脾火,利湿去风,消肿止渴,化热。”
冬瓜性凉,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多重效果,尤其适合在寒冬时节食用。
不仅能缓解咽喉的不适,还能为身体降温,清除积热,使得身心舒适。
《本草纲目》中记载:“豆有五色,各治五脏,唯黑豆属水,可以入肾”。
肾,被称为“先天之本”,而黑色与肾相通。
若你时常感到腰膝酸软,疲惫不堪,黑豆或许能成为你的得力助手。
不仅舒缓肾脏负担,还能帮助排出体内湿气,调节阴阳平衡,使身体轻盈,精神充盈。
芋头,亦称香芋,从古时便一直被视为是滋养之品。
寒冬到来,经过一整年的蓄积后,此时的芋头早已储存了大量的能量。
它能帮助身体增强抗寒能力,提供足够的热量,是抵御严寒的天然助手。
然而,芋头属于淀粉类食物,虽然美味可口,但吃食过多会使人体热量旺盛,在食用时,可以适当减去主食量。
要记得,在处理芋头时,建议戴上手套,以免引起过敏。
02
喝好三样
常言道:“千寒易散,一湿难除。”
湿气,往往是万病之源,尤其是冬季,最易在体内悄悄积聚,使得代谢迟缓。
中医养生之道强调:“欲养生,先祛湿。
”
茯苓,是化湿的良方,对于湿气缠身、代谢缓慢的人来说,尤为适宜。
与陈皮一同泡茶,不仅滋养脾胃,化解湿邪,还能养心安神,是众多家庭常备的养生佳品。
如今生活节奏急促,压力山大,很多人心绪不宁,思虑过多,容易失眠。
《神农本草经》中提到:“(莲子)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病。”
此时,莲子就是一剂良药。
莲子性平味甘,能清心火,调和心肾不交,使人心神宁静,自然安稳入睡。
特别是对于心火亢盛的朋友,莲子的清心安神之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当然,莲子的好处虽多,但并非每个人都适宜。
对于一些体质偏寒、消化不良或脾胃虚弱的人群,应当谨慎食用。
《黄帝内经》所言:“五谷养人,气血充盈,脾胃为先。”
冬季寒风凛冽,肠胃易受寒气侵扰,吸收能力变差。
而玉米南瓜粥,正是调养胃气的良方。
玉米温和滋补,南瓜润养脾胃,二者搭配,能有效促进胃肠蠕动,帮助食物的消化吸收。
若你正在经历胃痛、胀气,甚至是食欲不振的困扰,一碗热腾腾的玉米南瓜粥,不仅温暖了胃,也温暖了心。
03
做好三样
中医有云:“血遇寒则凝。”
寒冬腊月,气温骤降,人体血液遇寒则易停滞不前,疾病风险随之增加。
因而,即便在
严寒
三九天,也请在家中简单活动一番,需要的注意的是,人老体弱者不必外出锻炼。
活动身体,既能强健筋骨,又能促进气血顺畅运行。
我们可以尝试国医大师邓铁涛提倡的“午间散步采阳”:
在阳气最为旺盛的午后,走出户外,在阳光下缓步,舒展筋骨,以采集自然之阳气,滋养人体阳气。
《黄帝内经》有云:“去寒就温,避风寒则体康。”
古人认为,寒气入体,最易伤阳,阳气一伤,百病丛生。
冬季养生的第一要务,便是“保暖”。
随着年岁渐长,体内阳气逐渐衰弱,手脚冰凉便成了常态。
适时添衣,护好头部,腰部,以及足部。
当然,睡前泡脚能促使全身气血流通,尤其是将姜汁加入水中,能驱散寒气,起到更好的保暖效果。
腰眼穴,位于腰部第四腰椎棘突左右3至4寸处的凹陷处。
按摩方式:
两手握拳,以拇指掌指关节紧按其穴,用力旋转30—50次。
按摩作用:
温煦肾阳,疏通带脉,强壮腰脊,使人体气血得以畅达。
中脘穴,腹部正中,胃部下陷之地,位于胸骨下缘与脐中点之间。
按摩方式:
按摩时,拇指或中指轻施力度,旋转或轻拍,每次5-10分钟,身心放松,效果更佳。
按摩作用:
调整脾胃功能,帮助能量聚体,还有美容养颜,抗衰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