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天命观起源于古人对宇宙间至上神的信仰,
至上神之号令被称为天命
,天命具有主宰性。因此,古代统治者会基于政治合法性来构建天命观,
天命观也成为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最为重要的政治思想观念之一
。
商代至上神称为帝,上帝是人间和自然界的最高主宰,上帝有着广泛的职能,可控制自然界的雨、雷、雹、风、云;可影响农业收成,或令“雨足年”“足雨”或降旱等;还能影响政治,如城邑安危、战争胜负、商王福祸等。
(2013•海南•1)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
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君主通过祭祀其帝庭的臣工(风、雨、日、月等)和先王来祈求上帝的意志。
由于祭祀大权由商王垄断,所以在殷商统治者看来,只要不懈怠祭祀,就可以
天命不移,永保君权
。
商人在祭祀中大量使用人祭。商人认为越残忍的人祭越能够使上帝满意,当人牲的惨嚎上达天听、上帝则更能降下福祉。目前殷墟发掘了数千座祭祀坑,其中大部分为人坑。
商朝末年,纣王面对周人大军压境时说“
我生不有命在天?
”,即表达了有命在天(天赐予殷的大命永久不变),对周人进攻无所恐惧的意思。
《尚书·康诰》: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天命,越厥邦厥民(天降大命给文王,要他灭掉殷朝,承受殷朝原有的天命及其土地与人民)。
《尚书·多士》周王对殷遗民说:“旻天大降丧于殷,我有周佑(有)命,将天明威,致王罚,敕殷命终于帝(天给你们殷大大地降下了丧亡。我们周帮助执行了天的命令,把天的显赫威严在周王的刑法和儆戒里表达出来,殷的天命就在天帝那边告终了)。
从周取代商的现实出发,得出
“天命”已改
,用以
强调周人取得政权合于天意
,具有绝对的正当性,这是一种
现实政权过渡的需要
。
同时,
周从商朝被灭的教训出发,得出“
天命靡常
”
(天命没有恒常不变的受命者)的认识。
既然天命无常,是否意味着天命是无法把握认知的呢?
武王灭商后夜不能寐,担心商亡的灾难会落到周身上,苦苦思考安定之策。
基于现实统治的需要,周需要进一步发展天命观,更好地解释天命为何从商转移到周,以及周如何才能保有天命。
《尚书·召诰》召公对成王说:“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我们不能不以夏朝为借鉴,也不能不以商朝为借鉴。他们都是不重视自己的德行,才过早地丧失了他们的天命)。
《尚书·蔡仲之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上天无亲无疏,只辅助有德行的人)。
在西周统治者看来,上天赐予人间君王的统治权是有限制的,即天命无常。但上天并非随意行事,它也有其原则和规制,将
人君的德视为天命和治权的媒介
,
君主有德便能获得天命,无德或失德便丧失天命
。此处的德不仅指道德,还是
怀柔民众的统御之术
。
《尚书·泰誓》: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上天帮助下民,为下民设立君主和师长,他们应当辅助上帝,爱护和安定天下)。
《尚书·泰誓》: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上天怜闵民众,民众的愿望,上天一定会依从的)。
《尚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上天所见,都是来自民众的所见,上天的所闻,都是来自民众的所闻。老百姓有什么过错,都是我君王没有引导好的责任)。
在这种天命观下,
天以人民的意愿作为自己主宰人世的意志
。
天意在民,民意即天意。
殷商以前不可捉摸的上帝的意志,被由人间社会投射去的人民意志所形塑,上天的意志不再是喜怒无常的,而被认为有了明确的伦理内涵,成了民意的终极支持者和最高代表
。
天命与德治、天命与民意相结合,使得殷商那种自居君权神授的无所规范的君主政治,开始有了一套明确的规范原则,虽然这些规范并非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但当其成为政治文化的传统时,便可以成为道德上的约束力量(以民为本)
。
后世无论是君主的反思还是民众的反抗,也都与西周形成的这种天命观紧密联系。
试题答案和解析见文末
1.(2024·江西赣抚吉高三4月监测·2)周人从殷周鼎革的重大事变中体验出了“天命靡常”的“历史哲理”来,继而提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的主张。这表明西周统治者
2.(2023·湖南天壹名校联盟高三2月质量检测·1)殷人认为天命素定,但周公在总结夏商亡国教训时,明确意识到“天命靡常”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这一思想在周公那里被上升到了政治意识形态的高度,并较为理性地认为天命不是固定在哪一个朝代哪一个人身上的,而是根据王者的“德行”而转移的。周公的天命靡常思想
3.(2024·山东名校联盟联测一·1)商朝统治者宣扬自己是天神“帝”在人间的代表,要求臣民绝对服从。西周统治者用“天”代替“帝”来表示主宰命运的神灵,并提出“天命靡常”“以德配天”等主张。这一变化表明,该时期
4.(2024·辽宁鞍山一模·1)据儒家经典《尚书·酒诰》记载,周公对卫康叔说,商汤畏惧天命,施行德政,所以得了天下;商纣王自以为天命在兹,安闲逸乐、不恤民众,因而堕废天命,被西周取代。据此可知,西周
参考资料
1.《
商周之变与从帝向天帝同一性转变的缘由
》
王震中
2.《
天命与政权_先秦天命观演进的逻辑路径
》
李培健
3.《
中国早期政治哲学的三个主题
》
陈来
4.《周代天命观念的发展与嬗变》
罗新慧
5.《商周时期国家治理中天命观念的演变》
谢乃和
问题探究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上述材料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观念?有什么历史意义?
1.(2024·江西赣抚吉高三4月监测·2)周人从殷周鼎革的重大事变中体验出了“天命靡常”的“历史哲理”来,继而提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的主张。这表明西周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