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光照方向引起的虚假面部表情
在我们的日常互动中,我们依赖于一种共同的语言来理解面部表情的含义,但准确感知这些信号可能会受到视觉感知普遍存在的挑战的影响。其中之一的挑战是,面部在不同情境下的外观会发生变化,部分原因是环境光照与人脸特征几何形状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此,我们研究了水平和垂直轴上光照不对称性如何影响人类观察者对面部表情的感知。在实验1中,我们发现当从下方照明时,中性表情的面孔似乎带有负面情感,并且情感唤醒度更高——这是一种不存在真实面部表情的错觉。在实验2中,我们发现当从下方照明时,表现出常见情感表情的面孔更容易被误分类,尤其是愤怒和中性表情。这些数据表明,与照明方向相关的面部外观变化可以改变与社会交流相关的视觉线索——并暗示人类对面部表情的识别部分适应于自然环境中,其中光线主要来自上方. (PsycInfo数据库记录 © 2024 APA,版权所有)
Ramanathan, M., Peterson, L. M., & Palmer, C. J. (2025). Illusory facial expressions caused by lighting direc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54(1), 1–17. https://doi.org/10.1037/xge0001697
绕过与纠正错误信息:效果与基本过程
纠正错误信息的传统方法是提供更正信息,直接反驳错误信息。然而,通过引入或加强具有相反评价含义的替代信念,也可以成功地应对错误信息的影响。六项预先注册的实验阐明了影响绕过与纠正错误信息效果的重要过程。首先,我们发现,在接触错误信息后,绕过通常比简单的否定更有效地改变人们的态度和意图。其次,这种相对优势并不是信息处理深度的函数,而是人们在接受错误信息时形成态度或信念的程度。当人们在接受错误信息时形成态度时,绕过没有优势,可能是因为锚定效应。相反,当个体关注陈述的准确性并形成信念时,绕过在改变他们的态度方面显著更成功,因为这些态度是基于期望-价值原则构建的,而错误信息在更正后仍会影响态度。本文讨论了这项工作的更广泛含义. (PsycInfo数据库记录 © 2024 APA,版权所有)
Granados Samayoa, J. A., & Albarracín, D. (2025). Bypassing versus correcting misinformation: Efficacy and fundamental process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54(1), 18–38. https://doi.org/10.1037/xge0001687
通往不真诚的捷径:短信缩写似乎不真诚且不值得回复
随着社交互动越来越多地转移到数字平台,沟通者面临着一些新的因素,这些因素会增强或削弱虚拟互动的效果。例如,短信缩写现在在数字通信中非常普遍,但它们是增强了还是削弱了互动?本研究探讨了短信缩写使用对人际感知的影响。我们研究了短信缩写如何影响对发送者真诚度的感知以及接收者随后回复的可能性。八项预先注册的研究(N = 5,306)使用混合方法(例如,调查、实地和实验室实验,以及对Tinder对话的档案分析)发现,缩写使发送者显得不那么真诚,接收者也不太可能回复。这些负面效应的产生是因为缩写传递出发送者付出的努力较少。沟通者的熟悉度和文本交流的长度并不能减弱这些效应,这为一个稳定的现象提供了证据。
Fang, D., Zhang, Y. (E.), & Maglio, S. J. (2025). Shortcuts to insincerity: Texting abbreviations seem insincere and not worth answer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54(1), 39–57. https://doi.org/10.1037/xge0001684
风险混合觅食:风险、奖励价值和流行率对混合视觉搜索中觅食行为的影响
在混合觅食中,觅食者在整个觅食过程中在多个区域中寻找多个目标,这模拟了现实世界中的多种场景。本研究探讨了结果的不确定性、不同目标类型的普遍性以及目标的奖励价值对人类混合觅食行为的影响。我们的实证研究发现,在混合觅食中,人们普遍表现出风险规避行为,即倾向于选择确定性并主动避免冒险。虽然改变风险目标的普遍性或奖励价值确实会影响人们对风险的厌恶程度,但风险的整体影响仍然占主导地位。此外,模拟结果表明,观察到的风险规避策略是次优的,因为它阻碍了觅食者最大化其整体回报。这些结果强调了结果不确定性在塑造混合觅食行为中的关键作用,并为决策和混合觅食理论之间的潜在理论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Liu, Y., Wolfe, J. M., & Trueblood, J. S. (2025). Risky hybrid foraging: The impact of risk, reward value, and prevalence on foraging behavior in hybrid visual search.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54(1), 58–79. https://doi.org/10.1037/xge0001652
信心调节人类概率学习中的反馈处理
在学习如何采取最佳行动以获得期望结果时,不确定性是一个关键挑战。人们可以通过信心判断来报告不确定性,但这些判断如何促进学习和随后的决策尚不清楚。在一系列三个实验中,我们采用操作性学习任务,测试了信心在学习中发挥核心作用的假设,即通过调节资源分配来寻求和处理反馈。我们预测,随着参与者对任务知识的信心增长,他们会在反馈提供时对其进行折扣,并在反馈成本较高时不太愿意为其付费。与这些预测一致,我们发现较高的信心与反馈处理的电生理标志减少以及在收到反馈后信念更新减少相关。贝叶斯建模表明,这种处理减少是由于参与者信心很高时,新信息的预期信息价值下降所致。因此,在选择是否支付费用以获得进一步反馈时,参与者的主观信心,而不是其决策的客观准确性,指导了他们的选择。总体而言,我们的结果表明,信心调节学习和随后的决策制定。
Ben Yehuda, M., Murphy, R. A., Le Pelley, M. E., Navarro, D. J., & Yeung, N. (2025). Confidence regulates feedback processing during human probabilistic learning.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54(1), 80–95. https://doi.org/10.1037/xge0001669
自发反事实思维的神经实现
人类进行的一些最有趣的认知活动需要我们不仅考虑实际发生的事情,还要考虑其他可能性。我们有时会明确地这样做(例如,想象第一次约会如何能更好),但有时我们会自发且隐含地这样做(例如,当我们想到“我必须赶上这趟公交车”时,意味着如果没赶上会有不好的后果)。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识别出与明确、情景性反事实思维相关的一组核心神经过程。然而,对于支持自发、可能隐含地表征替代方案的过程知之甚少。为了在这一问题上取得进展,我们通过让参与者判断行为者是被迫做出特定选择还是自由选择来诱导他们自发生成反事实替代方案——这种判断隐含地依赖于他们的替代选项。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我们发现当参与者做出被迫判断(这会引发对替代方案的自发考虑)时,有14个脑区被优先激活,而判断实际发生的事情(这不会引发替代方案)时则没有。这些脑区广泛分布在大脑中,包括双侧前额叶皮层、双侧下顶叶小叶、双侧中颞叶和下颞叶、双侧后扣带以及双侧尾状核。在这些区域中的许多区域,我们还发现神经信号的变化与参与者在每次试验中被迫判断的变化相关。我们的发现首次描述了自发表征反事实替代方案的神经基础。
Bernhard, R. M., Cushman, F., Cameron (Jessey Wright), A., & Phillips, J. (2025). The neural instantiation of spontaneous counterfactual though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54(1), 96–110. https://doi.org/10.1037/xge0001676
走过场:动态注意力模板的偏差
注意力必须与记忆协调,以积极预测感官输入并指导行动。当记忆内容的功能适应性更高时,可能会偏离真实情况。迄今为止,研究主要考虑了静态显示中静止特征的偏差。目前尚不清楚注意力模板的偏差是否能够适应动态刺激,以促进在目标和干扰物在时间上竞争时的搜索。动态模板的偏差需要学习和调节机制,能够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抽象,以指导感知。四项实验使用了一种新颖的动态视觉搜索任务,并结合了记忆探测,以测试动态注意力模板是否可以被偏差。在实验1-3中,参与者在干扰物系统地相对于目标顺时针或逆时针移动的情况下寻找移动目标。在记忆探测试验中,参与者回忆的目标方向偏离了干扰物。这种扭曲偏差可以适应性地改变(实验2),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实验2),甚至在运动方向不是目标定义特征时也会发生(实验3)。实验4通过操纵目标和干扰物的速度来测试这些发现的普遍性。参与者在速度更快或更慢的干扰物中寻找给定速度的目标。记忆探测揭示了参与者对目标速度的记忆偏离了干扰物的速度。在不同任务中,偏差的大小与搜索性能呈正相关。我们的发现为动态刺激属性在注意力模板中可以被功能偏差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Boettcher, S. E. P., & Nobre, A. C. (2025). Going through the motions: Biasing of dynamic attentional template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54(1), 111–127. https://doi.org/10.1037/xge0001665
情感加工是否需要意识?关于在反应启动研究中使用感知意识量表的讨论
掩蔽启动范式常用于揭示非意识认知过程。Lähteenmäki等人(2015)引入了一种新方法,声称情感启动需要意识。具体而言,他们在每次试验的启动任务后进行主观评分任务,以直接评估对启动词的意识。他们的主要结果是,对于主观上未察觉的启动词,没有启动效应。在四项实验中,我们将他们的方法与传统范式进行了比较,即单任务启动阶段后直接测试启动词识别。我们使用愤怒与悲伤表情的脸作为启动词和目标词;情绪分类是任务。与Lähteenmäki等人不同,启动词和目标词来自不同的集合,这样可以明确地将启动效应归因于评价特征的加工。在实验1a、b中,我们采用了他们的方法,使用不同的启动词持续时间来产生意识评分的变化。在40毫秒的持续时间下,发现了对主观上未察觉的启动词的显著启动效应。这一持续时间也与传统范式中接近零的客观启动词分类的启动效应相关,表明启动不需要意识。在实验2a中,采用恒定的40毫秒持续时间,我们复制了传统效应。然而,采用主观意识评分的平行实验2b在反应时间显著增加的情况下产生了零结果。我们得出结论,情感加工需要意识的说法是不合理的。主观的逐次试验可见性评分可以严重改变反应启动范式中的加工策略。
Wentura, D., Rohr, M., & Kiefer, M. (2025). Does affective processing require awareness? On the use of the Perceptual Awareness Scale in response priming research.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54(1), 128–151. https://doi.org/10.1037/xge0001648
应对财务尴尬:关系强度如何改变个体解决人际债务时的沟通方式
社交互动有时会让人感到不自在。当前研究关注个体在与朋友和熟人交往中面临的一种特别令人不安的互动:需要追回欠款。九项预先注册的研究(N = 6,953)表明,个体解决人际债务的方式会根据与请求对象的亲密程度而变化。具体而言,当向关系较弱的社交联系人(如远亲熟人)追回欠款时,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社交丰富度较低的沟通方式(例如,数字应用)。然而,当向关系较近的社交联系人(如亲密朋友)追回欠款时,他们更倾向于使用社交丰富度较高的沟通方式(例如,面对面互动)。过程证据揭示了其中的心理动态:(a)人们在向远亲熟人面对面追回欠款时会预感到不适,这促使他们放弃面对面请求,转而使用数字应用;(b)人们更不愿意在亲密朋友面前显得冷漠,这促使他们放弃数字应用,转而进行面对面请求。总之,个体会根据当前的关系动态适应性地处理令人不自在的财务互动。
Park, A. B., Cryder, C., & Gershon, R. (2025). Fighting fiscal awkwardness: How relationship strength changes individuals’ communication approach when resolving interpersonal deb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54(1), 152–170. https://doi.org/10.1037/xge0001689
退出还是投入?提升幸福感的社交媒体策略
社交媒体在新兴成年人中普遍存在,引发了人们对这一趋势可能对用户造成伤害的担忧。我们测试了减少社交媒体使用量与改善用户与社交媒体互动方式相比,哪种更能促进心理健康。参与者为393名加拿大社交媒体用户(年龄17-29岁),他们表现出较高的精神病理症状,并认为社交媒体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某种程度的负面影响。他们被随机分配到三组:(a)提供指导以增强与社交媒体的连接(教程组),(b)鼓励戒断社交媒体(戒断组),或(c)不改变行为(对照组)。参与者的社交媒体行为通过自我报告和手机屏幕时间应用进行追踪,而幸福感则通过自我报告在四个时间点(总共6周)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教程组和戒断组减少了社交媒体使用量和在社交媒体上进行的社会比较次数,其中戒断组效果最为显著。教程组是唯一减少了参与者错过恐惧和孤独感的条件,而戒断组是唯一减少了内化症状的条件。在饮食病理或向上比较倾向方面,各组之间没有差异。社交媒体行为的变化中介了戒断(但不是教程)对幸福感结果的影响。参与者的参与度和对帮助的感知是可以接受的,但戒断组可能认为内容帮助较小。总之,以不同的方式使用社交媒体和戒断社交媒体都可能对幸福感有益。
Mikami, A. Y., Khalis, A., & Karasavva, V. (2025). Logging out or leaning in? Social media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well-being.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54(1), 171–189. https://doi.org/10.1037/xge0001668
在学习有价值信息时走神:年龄、性格特质和情境因素的作用
在新学习过程中引发注意力失误(例如,走神)的因素尚不明确。本研究探讨了经历注意力失误的可能性是否取决于(a)所学材料的重要性以及(b)学习者的年龄。在两项实验中,年轻和年长的成年人完成了一项延迟自由回忆任务,其中待记忆的词汇与分数值配对。在每个列表的编码阶段嵌入了思维探测,以提供一个人保持任务注意力和防止反复注意力失误(即注意力一致性)的能力指标。实验1揭示了所有个体都能更好地记住高价值信息,而牺牲了低价值信息,且年长成年人比年轻成年人更频繁地专注于任务。如果参与者在学习某个项目时经历了注意力失误,他们在测试时更不可能记住该项目,并且他们在学习高价值信息时比学习低价值信息时更一致地专注于任务。年龄并未调节这两种效应。实验2复制了实验1的发现,并进一步揭示了年龄与注意力一致性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可以通过与年龄相关的差异在情感、动机、个性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症状学中得到解释。一旦考虑了这些因素,年长年龄与注意力不一致性增加(任务专注度降低)相关。虽然需要进一步复制这一发现,但本文讨论了其对教育以及走神和衰老理论的启示。
Miller, A. L., & Castel, A. D. (2025). Mind-wandering when studying valuable information: The roles of age, dispositional traits, and contextual factor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54(1), 190–227. https://doi.org/10.1037/xge0001674
解释的悖论:当感觉知识不足阻碍学习者采用有效的学习策略时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学习复杂的信息。理解信息最有效的策略之一是对其进行解释,例如向一个假想的他人解释(实验1和2)。然而,我们发现学习者更倾向于选择同样费力但效果较差的学习策略,即使他们被激励要表现良好(研究1)。关键在于,我们提出并发现学习者不愿解释的原因与他们对材料的主观知识有关;对所学内容感觉知识不足的学习者最不愿意解释,尽管这一策略对他们同样有效(研究2)。通过增加主观知识的干预(让学习者回答一些简单问题)增加了学习者选择解释的意愿,这一过程通过学习者认为解释会更愉快和有效来中介(研究3)。直接操纵关于解释的乐趣和有效性的信念也增强了学习者解释的意愿(研究4)。最后,由于研究1-4通过财务激励来激励表现,我们在课堂上与学生复制了关键结果,发现班级测验成绩有所提高(研究5)。这些发现的悖论性含义是,最需要有效学习策略的人恰恰是最不可能使用它们的人。综合来看,我们发现主观知识在学习决策中起着关键作用,而提高主观知识是一种简单的干预措施,可以改善与学习相关的选择。
Atir, S., & Risen, J. L. (2025). The paradox of explaining: When feeling unknowledgeable prevents learners from engaging in effec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54(1), 228–248. https://doi.org/10.1037/xge0001679
语义违规后的词汇抑制:招募领域通用抑制控制机制
语言处理是逐步进行的。当语言信号(例如,句子中的单词)展开时,人类会预测并激活可能的即将输入,以促进理解。预测不仅加速了理解,还在预测错误的情况下促使重新评估,从而促进学习和提高理解技能。因此,了解当语言预测被违反时会发生什么至关重要——例如,当一个句子以一个不可预测的单词结尾时。我们在这里测试的一个理论是,最初预测的单词在语义违规后被主动抑制。此外,我们测试了这种所谓的词汇抑制过程是否是通过领域通用机制实现的,即也抑制其他过程(例如,运动)的机制。我们将语义违规任务与运动停止信号任务相结合,其中高度受限的句子引发特定单词,但有时以其他方式继续。在两个实验中,语义违规显著损害了同时停止动作。这意味着词汇抑制和运动抑制共享相同的过程。为了支持这一观点,脑电图记录的多变量解码显示,动作停止(运动抑制)和语义违规(词汇抑制)之间的神经处理存在早期重叠。此外,在这个初始重叠期之后,已知的运动抑制特征(停止信号P3)减少,进一步表明由于共享处理而存在瓶颈。这些发现表明,语义违规触发了抑制加工,并表明这种词汇抑制招募了一种领域通用抑制控制机制。这为心理语言学中长期存在的争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将特征明确的认知控制机制的范围扩展到语言学领域,并为最近的领域一般抑制控制的神经生物学模型提供了支持。
Sánchez-Meléndez, H. O., Hendrickson, K., Choo, Y., & Wessel, J. R. (2025). Lexical inhibition after semantic violations recruits a domain-general inhibitory control mechanism.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54(1), 249–262. https://doi.org/10.1037/xge0001642
道德判断对议价能力的敏感性
对于契约主义的道德观而言,行为是道德的,如果它们符合理性或合理主体在明确谈判时会同意做的事情。这通常取决于各方的议价能力,而议价能力又随着各方在潜在协议中的利益和在分歧情况下可用的替代方案而变化。如果存在不对称性,一方的议价能力高于另一方,那么这一方通常能够获得更好的交易,这在实际谈判中经常发生。因此,对契约主义道德观的一个强有力的检验是,道德判断是否确实考虑了议价能力。我们在五项预先注册的实验中探讨了这一点(n = 3,025;基于美国的Prolific参与者)。我们构建了描绘两个主体之间日常社交互动的情景,其中一个主体可以执行一项互惠但不愉快的行为。我们发现,当由议价能力较低的一方执行时,相同的行动(要求另一方执行不愉快的行为或明确拒绝执行)被视为在道德上更不适当,而由议价能力较高的一方执行时则不然。换句话说,参与者倾向于对议价地位较好的一方给予更多的道德宽容,而对处于不利地位的一方则持有更严格的道德标准。这种效应似乎仅取决于各方的相对议价能力,而不取决于他们之间议价能力不对称的程度。我们讨论了这一发现对契约主义道德认知理论以及不公平规范和不平等的产生与持续的影响。
Le Pargneux, A., & Cushman, F. (2025). Moral judgment is sensitive to bargaining power.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54(1), 263–278. https://doi.org/10.1037/xge0001678
声音-非声音连续体中的对比适应效应
适应环境是所有感官模式中感知的普遍属性。它可以增强在持续背景中新事件的显著性,并有助于在变化的感官输入中保持感知的恒常性。在人类声音和乐器类别中,已识别出几种对比适应效应。本研究探讨了这种对比效应是否可以在声音和非声音刺激类别之间发生。为每对可能的组合生成了一个10步的连续体,介于“声音”(/a/、/o/或/u/元音)和“乐器”(巴松管、圆号或中提琴)声音之间。在每次试验中,播放四次作为适应器的声音或乐器,然后呈现一个来自适当连续体的目标。当将声音和乐器适应器的试验分组为单独的块时,观察到强烈的对比适应效应,目标在乐器适应器后更可能被识别为声音,反之亦然(实验1)。视觉图像适应器没有观察到这种效应(实验2)。当适应器和目标呈现到同一耳朵而不是不同耳朵时,效应稍大,但在两种条件下都观察到显著的适应,表明在双耳整合后存在中枢机制的贡献(实验3)。当连续呈现相同类型的适应器时,效应会累积,并在适应器结束后持续存在(实验4)。声音-非声音对比对的发现为在保持声学特征不变的情况下研究感知或神经元的声音选择性提供了可能性。
Gao, Z., & Oxenham, A. J. (2025). Contrastive adaptation effects along a voice–nonvoice continuum.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54(1), 279–293. https://doi.org/10.1037/xge0001672
对贝叶斯因子选择性应用的警示
贝叶斯因子分析越来越受欢迎,原因之一是它能够为零假设提供证据,而这是传统频率论方法不容易做到的。一种看似结合了两种方法优点的策略是,首先使用传统的频率论分析,然后通过贝叶斯分析支持理论上有趣的零效应。在这里,我们探讨了仅将贝叶斯分析选择性地应用于先前频率论分析中不显著的效应是否会引入偏差。在两项模拟研究中,我们观察到这种贝叶斯分析的选择性应用实际上在真实总体效应存在时严重高估了支持零假设的证据。虽然可以通过在贝叶斯分析中使用更具信息量的先验来减弱这种偏差,但我们建议不要选择性地结合这两种分析方法,而是始终一致地使用频率论或贝叶斯分析。
Schreiner, M. R., & Kunde, W. (2025). A cautionary note against selective applications of the Bayes facto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54(1), 294–304. https://doi.org/10.1037/xge000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