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时拾史事
那些你从别的地方看不到的历史八卦,展现历史最生动的细节。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时拾史事

“千年老二”钱镠,唐末军阀界的一股清流

时拾史事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1-19 12:00

正文



在《百家姓》中,“钱”姓排名第二,仅次于宋人编这本书时的国姓“赵”。这个排名,比得不仅是人数多寡,首要的一点是讲政治,比的是当时姓氏的官场地位。老钱家能在排名榜上爬到这么高,多亏了这个叫钱镠(liu)的人。


先后除掉了刘汉宏、董昌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大奇葩后,钱镠控制了大唐帝国最富庶的江浙地区。在“有枪便是草头王”的晚唐时期,平民出身的钱镠就像军阀界的一股清流——不称王,不扰民,也不跟左邻右舍约架,而是埋头发展经济,关起门来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按时足斤足两向朝廷进贡,堪称节度使里的典范。



钱镠画像


朝廷已经很久没见到过这么乖巧的地头蛇了,唐昭宗感动得眼泪汪汪,毫不吝啬地任命钱镠为镇海、镇东二镇节度使,加检校太尉、中书令,将他的像画在凌烟阁上,将他家乡赐名为“衣锦城”(取“衣锦还乡”之意),并赐给钱家一副免死铁券,上书“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


这就赋予钱镠像猫一样有九条命,连他的子孙都可以免死三回。有了这玩意儿,理论上除了自然病故,老钱犯下再大的错误也没事。想想也是醉了,唐昭宗拿着本来不存在的权力,做为画饼施舍给功臣,这笔买卖做的不可谓不精明。


钱家这副铁券,现在供在国家博物馆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丹书铁券”。这种东西最早是刘邦发明的,赐给功臣,约定能免除他本人或子孙的死罪若干次,算是皇帝对功臣的契约和承诺,顶不顶用,全看皇帝个人的诚信度。外形如筒瓦状,铁券上的誓言最初由朱砂填充,因此叫“丹书铁券”。到了隋唐时期,一般用金银填字,也称“金券”或“金书”。



钱家祖传的免死铁券


据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也想给功臣们弄一批免死铁券,但谁也没见过样品,于是把钱家子孙手里这块唐昭宗所赐的铁券借来观摩,仿造了一批。但朱皇帝做人太不讲诚信,别说是“免九死”,只要他想杀谁,一次也不轻饶,铁券虽然发了一大堆,但一块革命的老哥们儿,最后竟没几个能善终。


公元907年,朱温废唐建梁。“乖孩子”钱镠拒绝了一些部下兴兵为唐复仇的建议,而是接受朱温的册封,继续埋头种田捕鱼,按时上贡。当朱友圭弑父自立后,为稳定局势,怕地方造反,特意尊称钱镠为“尚父”,老钱愉快地接受了;朱友贞发动政变,夺取了后梁皇位,加封钱镠为诸道兵马元帅,不久又被册封为吴越国王,老钱同样愉快地接受了。甚至在淮南大乱,通往中原的道路被断绝后,钱镠仍旧锲而不舍,千方百计地绕道从海路入贡。


但进贡跟忠诚没半点关系,这只是钱镠的一种态度:不管谁在中原政治舞台的中心,他都一概承认并臣服,但只进贡,不入朝,保持独立的割据状态。李存勖灭梁建立后唐,钱镠继续以乖巧的姿态遣使入贡,大度的李存勖甚至赐给了他只有皇帝才能用的玉册、金印。


李存勖


此时的钱镠要钱有钱,要兵有兵,西川、淮南、岭南、福建等地的节度使都奉他为“带头大哥”,一个劲鼓动他称帝自立,但钱镠拒绝了,并笑着引用了曹操当年骂孙权的话对左右说:这帮坏小子自己坐在炉炭中,还想把我也架上来烤啊!(孙权上表劝曹操称帝,老曹骂: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


即使在这些小兄弟们都纷纷称帝,建立所谓的“十国”之后,雄居东南的钱镠仍然拒绝称帝,继续以低姿态和务实的态度维护着一隅安宁。他坚持不当“出头鸟”,不管中原王朝如何变换,他只是踏踏实实地当好他的“千年老二”,保持着对江浙一带的实际控制权,埋头修筑海塘,疏浚内湖,甚至还专门设立了四支“撩水军”,负责河湖的堤坝、疏浚、灌溉,使得苏杭嘉兴一带成为富甲天下的鱼米之乡。


钱镠起身民间,虽然文能赋诗,武能定国,却始终很接地气,也重感情。他被封为吴越王后,效仿刘邦回老家大宴乡亲,照着《大风歌》的意思,写了首《还乡歌》:


三节还乡兮挂锦衣,吴越一王驷马归。临安道上列旌旗,碧天明明兮爱曰辉。父老远近来相随,家人乡眷兮会时稀。斗牛光起兮天无欺!


钱镠声情并茂演唱完,乡亲们却听不懂,大眼瞪小眼,连个掌声都没有。老钱一脸尴尬,只好换了些口头语用吴地土话再次高歌一曲:


你辈见侬底欢喜?别是一般滋味子。永在我侬心子里!


这下乡亲们整明白了,轰然叫好,掌声四起。


钱镠还是个大情种,对自己的王妃感情深厚,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那种。王妃老家是临安,每年清明都要回家扫墓,有一年在娘家多住了几天,老钱就让人捎信去: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意思是路边的野花都开了,我等你等的花都快谢了,你也该回来了吧?


这句情话画面感太美,一不小心竟流传千古。苏东坡就曾以《陌上花》为题,填过组合诗。其中一首为: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吴越国自钱镠之后,共传三世五代。他的后世子孙继续贯彻低调做人的原则,任凭中原地区如何变乱,王朝如何更迭,打死都不称帝。北宋初年,第五代国王钱弘俶看清形势,认定宋朝必然统一全国,主动提出归顺入朝,免除了百姓遭受刀兵之苦。据说现在杭州西湖边上的保俶塔就是为了保佑他能从汴梁平安归来而修建的。



西湖边上的保俶塔


钱镠将保境安民定为国策,不追求自身的功名称谓,主动放低身段,坚持对中原正统王朝采取柔顺恭敬的姿态,使东南一带避免了五代十国时期的战乱兵灾。东南一带百姓对钱镠评价极高,甚至将他视为佑护生计的“海龙王”,年年供奉,世世祭祀。


有一种英雄叫做识时务,比起那些不知深浅、乱世跳梁,为一己之私不顾天下苍生的所谓英雄,钱镠做人的境界不知高出多少!


【征稿】:年底了,我们的作者耽于俗世,最近文章数量可能会减少,所以外界广为征稿,欢迎大家投稿。



【招聘启示】

招聘丨我想约你大干一场!!



往期热文


翻新怪谈——剜心

二十万慰安妇的命运

消失的民国“贵族”大学

你用火锅拯救冬天,你却不了解它

二战时纳粹德国的异族军团(一)

陈子昂:老子有钱任性! | 我唐日常(六)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There is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


我们读史不为装逼

严肃八卦才是目的


you态度的原创历史平台

欢迎你成为其中一员

关注微信公众号:时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投稿:[email protected]

时拾史事是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读者群号 535858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