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拉回近十年前。
2017年初,阿里公布的年度活跃用户数为4.54亿,这相当于每3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个在淘宝天猫购物;高渗透率下是增速迅速降低,年度活跃用户数环比增长仅2.5%,较前一年同比增长仅7.3%。
市场主流意见认为,在手淘的移动化转型基本完成之后,新用户的增长空间已然有限,国内已失去5-7年前的电商人口红利。
2017年初,阿里的单位用户收入贡献值为251元,而根据中信建投等的测算数据,阿里的获客成本在2016年从200多元摸高至400多元,而在2017年初的短暂回落之后,到年末新用户的获客成本首度突破500元。
作为巨型的流量消耗公司,在网页时代,阿里大量通过购买各个网站的广告获取流量,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App内的流量广告采买及跳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堵塞的道路。
阿里需要新的流量入口。
2017年,电商平台在零售业中的销售占比仅为13%~15%。而距离电商份额将占比50%的赌约兑现时间,也只剩一半(5年)。
也就是说,
线下还有广阔的销售增量空间。虽然服饰、化妆品、3C等品类已经被电商拿下,但更加日常、更加高频刚需、且每日尚能贡献较稳定客流(在当时)的超市/生鲜,似乎是一片肥沃之地。
此前在2016年初,盒马首店曾带来一阵轰动。即时零售专家张陈勇曾在文章里提到,阿里新零售战略决策重要的事实基础,是盒马上海门店的成功。盒马金桥店开业后线上订单持续增长至日均2万单,在上海的其它新开门店也是高速增长。「盒马门店到家订单密度超过淘宝,如果复制盒马模式覆盖全国,那么总单量超过淘宝,零售大变革就在眼前」。
于是,在获取新流量入口、将线下流量线上化的需求之下,再加上阿里当时在电商领域几乎算是独步天下的江湖地位,以及高效的互联网人对于传统零售落后腐朽局面的改造优越性,阿里大手笔出手线下零售,不仅要做线上巨头,也要做线下巨头。
《财新》也曾经报道,张勇曾和沃尔玛全球CEO董明伦见面,双方相谈甚欢,这两家全球最大的线上或线下零售公司,畅想将1号店、山姆会员商店等沃尔玛中国线上线下资产,以及天猫超市等阿里方面的网超资源,共同打包成立合资公司,再投数十亿美元巨资,打造成绝对的零售霸主,无缝链接O2O。然而,两家巨头最终未能在合资公司股比上谈拢,「谁都想占大股,怎么都过不了这一道坎儿」。没谈拢,才有了后来沃尔玛与京东的合作。
即使如此,阿里在线下买买买时所遇到的唯一对手,也只有腾讯而已。
两家拥有海量消费者数据的公司,在市场信心最足之时,诞生过一种将电商、娱乐、社交以及本地服务多平台的零散数据整合、清洗为可运营、有意义的数据,实现消费者的「全景数据」整体运营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