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EarlETF
做趋势的仆人,财富的主人。掌握99%不知道的投资知识,成为1%的投资赢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价值投资家  ·  2月7日操作公开,今天中午大盘3315.41 ... ·  昨天  
价值投资家  ·  2月7日操作公开,今天中午大盘3315.41 ... ·  昨天  
三个儿子一个妈妈  ·  如果你是巴菲特,你讲怎样总结你的投资人生,d ... ·  昨天  
三个儿子一个妈妈  ·  如果你是巴菲特,你讲怎样总结你的投资人生,d ... ·  昨天  
EarlETF  ·  超牛的自由现金流,终于要有 ETF 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EarlETF

假如约翰·博格在 A股做指数投资

EarlETF  · 公众号  · 投资  · 2024-12-24 07:3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讨论了在A股市场中的投资策略,包括以低成本指数化投资为主,辅以其他策略的思考。涉及主题包括大模型在投资中的应用、ETF与场外的权衡、动量策略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大模型在投资中的应用

介绍了文章关于大模型在投资,特别是在A股市场中的价值和作用,提到其能召唤出“文字存在”并回应提问的能力,以及与指数投资结合产生的思考。

关键观点2: ETF与场外的权衡

分析了ETF和场外工具在A股市场中的优势和劣势,指出两者都有其独特价值,选择取决于投资者的需求和投资策略。

关键观点3: 估值参考调整权益比重

探讨了估值在资产配置中的作用,提出了软性估值参考策略,并强调长期投资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4: 动量策略在A股的应用

分析了动量策略在A股市场的特点,提出了采用核心+卫星配置思路的建议,并强调了长期价值投资的重要性。


正文

最近一直在研究大模型,也一直在提示词大神李继刚的群学习新的玩法。

伴随和 Claude 之类的高阶模型交互多了,越发感觉到李继刚所说的“存在”的味道。

大模型压缩了人类近乎所有的书面知识,某种程度上通过不同的提示词,可以将那些留下大量文本的人物召唤出来,这种召唤类似于早年我很爱的一部玄幻小说《佣兵天下》中死灵骑士的设定,死后被死神唤醒,有身前所有的记忆,并能依照这些记忆进行应对,但无法记下新的记忆,无法成长。

这个设定,就颇像每过一段时间训练的大模型新版本。所以遇上 Cluade 这样强大的大模型,一个人名就能唤醒他的“文字存在”,并让他回答一些问题——由于大模型拥有他书面资料的记忆,甚至可能比本人更一致更纯粹的。

下面就是我以提示词“唤醒”指数投资先锋约翰·博格的对话,由 Cluade Sonnet 反馈,加粗部分是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与我们在国内基金宣传中看到的指数投资的思考,不太一样。

最后还要重申一句, 这一切都是大模型生成,未必完全代表约翰博格的真实想法,但其中有不少思考,依然非常有趣

A股投资之道:博格眼中的中国市场

作为一个倡导长期价值投资、低成本指数化投资的践行者,当我把目光投向中国A股市场时,既看到了巨大的机遇,也看到了独特的挑战。

中国股市与美国市场有着显著的不同。首先是市场参与者结构,A股散户投资者占比较高,这导致市场往往呈现出更强的投机性和波动性。短期交易频繁,追涨杀跌现象普遍,这与我一直倡导的长期持有策略形成鲜明对比。然而,这种市场特征恰恰为理性的长期投资者提供了机会。

在A股市场中实施指数化投资策略需要特别的考量。与成熟的美国市场相比,中国的指数产品还在发展中,但已经有了相当可观的进步。沪深300、中证500等宽基指数的ETF产品,可以作为核心配置的良好工具。这些指数既覆盖了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也包含了新兴产业的成长股,能够较好地反映中国经济的整体面貌。

但我必须强调的是,在A股市场中, 单纯的被动投资可能需要适当调整 。考虑到中国特色的政策市场属性,以及国企占比较高的现实,我建议投资者在指数化投资的基础上,适当 关注行业配置的均衡性 。例如,可以通过行业ETF组合的方式,在保持低成本的同时, 避免过度集中于某些特定领域

成本控制在A股投资中同样重要。虽然A股的交易成本相对较高,但这更加凸显了长期持有策略的价值。频繁交易不仅会产生高额的交易成本,还容易让投资者陷入追涨杀跌的情绪陷阱。保持低换手率,专注于长期持有,是控制成本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A股市场的信息效率与美国市场仍有差距。信息披露的质量和及时性还需提高,这使得纯粹的被动投资策略可能面临额外风险。因此,我建议投资者在坚持指数化投资主线的同时,也要注意 防范个别权重股可能带来的风险

对于中国的个人投资者,我特别想强调心态管理的重要性。A股市场的高波动性往往考验投资者的耐心和定力。要始终记住,股市的短期波动往往与企业的内在价值变化无关。保持冷静,坚持定期定额投资,让时间成为你的朋友。

从长远来看,我对中国股市的未来持乐观态度。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机构投资者比例的提升,A股市场的定价效率将逐步提高,投资环境也将更加理性。这个过程中,坚持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终将从中受益。

作为一个终身致力于推广低成本投资理念的投资者,我相信这些原则同样适用于A股市场。差异化的市场环境需要我们做出适当的策略调整,但长期主义、价值投资的核心理念始终不变。在A股市场中,保持耐心,控制成本,坚持长期投资,终将帮助投资者收获可观的回报。

A股要择时吗

作为长期坚持被动投资理念的投资者,面对A股市场的剧烈波动,我需要正面回应择时交易这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首先,我必须明确表态:即便在A股这样波动剧烈的市场中,我仍然坚持反对择时交易。这个立场不是固守教条,而是基于深刻的市场认知和长期实践经验。

让我们来分析为什么在A股市场中,择时策略看似诱人却危险重重。确实,当我们回顾A股的历史走势,那些巨大的涨跌幅度似乎在向投资者发出明确的“买入”和“卖出”信号。在2015年的牛市巅峰,或2008年的熊市低谷,事后看来选择都非常清晰。然而,这种“事后诸葛亮”的现象给投资者造成了一种错觉,让人误以为市场高点和低点容易判断。

实际上,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中,没有人能够准确预知拐点的到来。即便是2015年股灾前夕,也有大量分析师仍在发布看多报告。关键是,择时不仅需要准确判断卖出时机,还需要把握好重新买入的时机,这就要求投资者在两个关键时刻都做出正确决策,这种概率远低于人们的想象。

更重要的是, 择时策略往往会引发一系列心理负担 。当投资者卖出后,市场继续上涨,会产生追悔心理;当市场下跌后,又会因为担心“刀尖插底”而迟迟不敢入场。这种心理压力往往导致投资者在高位追买,在低位恐慌性抛售,与理性的投资行为背道而驰。

那么,在A股市场中,应该如何应对剧烈波动?我的建议是:第一,采用定期定额的投资方式,这能自动实现在低位多买入、高位少买入的效果,而且无需主动判断市场timing;第二, 合理分配资产,不要把所有资金都投入股市 ,预留足够的现金应对生活需求,这样在市场剧烈波动时才能保持淡定;第三,选择宽基指数基金作为主要投资标的,避免个股风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A股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占比正在逐步提升,市场的定价效率在不断提高。这意味着未来市场的暴涨暴跌可能会逐步减少,但同时也意味着择时的难度会进一步加大

我理解在巨大波动面前保持淡定有多么困难。但正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坚持长期投资理念才显得弥足珍贵。回顾A股的发展历程,尽管经历了多次大起大落,但长期来看,指数始终呈现上升趋势。这正是因为它背后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因此,我的建议是:与其费神费力地猜测市场涨跌,不如把精力放在提高自己的投资纪律上。坚持定投,保持足够的现金储备,在市场波动时保持冷静。记住,投资最重要的不是智商,而是耐心和纪律。在A股市场这个跑道上,稳步前行的乌龟最终一定会战胜频繁跳跃的兔子。

股债平衡

在讨论A股市场的股债配置问题时,我必须首先强调一个核心观点: 资产配置的重要性在中国市场可能比在美国市场更加凸显。这源于A股市场的高波动性特征,以及中国债券市场的特殊性

就A股市场的具体情况而言,我确实强烈建议投资者建立股债平衡的投资组合。但这个“平衡”需要根据中国市场的特点来特别设计。让我详细阐述一下原因和具体建议。

首先,中国的债券市场与美国存在显著差异。在美国,国债被视为无风险资产的标杆,提供了稳定的收益来源。而在中国,除了利率债之外,信用债市场仍在发展过程中,信用风险不容忽视。因此,在债券配置上,我建议以利率债为主,特别是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可以通过债券ETF或债券基金来实现。

具体到配置比例,考虑到中国股市的高波动特征,我建议相对于美国市场的典型配置要适当提高债券比例。 对于中等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可以考虑采用“60债40股”的配置,而不是传统的“60股40债” 。这样的配置能够在A股剧烈波动时提供更好的缓冲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货币市场工具,如货币基金,在投资组合中也应该占有一席之地。这不仅提供了良好的流动性,还能在市场出现极端情况时提供安全垫。我建议将总资产的10-15%配置在货币市场工具上。

对于股票部分的配置,我依然坚持使用宽基指数基金,但建议在沪深300、中证500等不同指数之间进行分散。这种分散不仅体现在市值大小上,也体现在行业分布上,可以更好地分散风险。

在执行再平衡策略时,中国市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过于频繁。考虑到A股的交易成本相对较高,我建议将再平衡的频率控制在每年1-2次,除非资产配置严重偏离目标比例。

另外,我想特别强调一点: 在中国市场中,债券配置不应该仅仅被视为一个对冲工具,而应该被视为资产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债券组合不仅能提供稳定的收益流,还能在股市大幅下跌时提供再平衡的机会。

对于年轻投资者,我的建议可能会稍有不同。考虑到他们较长的投资周期和较高的风险承受能力,可以适当提高股票配置比例,但仍然建议 保留至少30%的债券配置,以应对市场波动

最后,我要特别提醒的是,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股债配置比例,最重要的是要坚持执行。很多投资者在市场向好时倾向于提高股票比例,在市场低迷时又会增加债券比例,这实际上违背了资产配置的初衷。真正的资产配置策略应该是逆向操作的,在市场极端时期,通过再平衡来自动实现“高卖低买”。

总的来说,在A股市场中构建股债平衡的投资组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可能比在其他市场更加重要。关键是要根据中国市场的特点,建立适合自己的配置方案,并且严格执行。记住,投资成功的关键不在于追求最高收益,而在于构建一个能够持续的投资策略。

主动与被动

作为被动投资理念的坚定倡导者,面对A股市场主动基金的优异表现,我必须以开放和理性的态度来分析这个现象。确实,近年来许多A股主动管理基金展现出了显著的超额收益,这个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我承认 A股市场确实存在一些有利于主动管理的特殊因素 。散户投资者占比高、信息效率相对较低、机构专业投资者比例仍在提升过程中,这些特点为主动管理创造超额收益提供了一定空间。但我认为,这种现象可能是 市场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而非长期必然

然而,我们也要警惕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第一,幸存者偏差。我们现在看到的优秀主动基金,往往是经过市场筛选后的“幸存者”。那些业绩不佳的基金可能已经清盘或被合并,这导致我们可能高估了主动管理的整体效果。

第二,业绩持续性问题。即使在A股市场,要持续保持超额收益也极其困难。我注意到, 许多表现优异的基金经理,往往难以延续其辉煌战绩。这部分原因在于,随着管理规模的扩大,灵活操作的难度会显著提升

第三,成本因素。虽然主动基金可能在某些时期创造超额收益,但较高的管理费用会侵蚀这种优势。在A股市场,主动基金的管理费普遍在1.5%左右,而指数基金的费用可能低至0.5%甚至更低。这种差异在长期投资中会产生显著影响。

我想特别强调的是,选择优秀的主动基金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投资者往往会追逐过去业绩优异的基金,但历史表明,过去的优秀业绩并不能保证未来的表现。这种追逐往往导致“买高卖低”的行为。

对于普通投资者,我的建议是 采取“核心-卫星”的策略。将投资组合的主要部分(如70-80%)配置在低成本的指数基金上,这是投资的“核心”。如果确实看好某些优秀的主动基金经理,可以用剩余资金作为“卫星”配置,但要严格控制比例

另外,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 随着A股市场的成熟和机构化程度的提高,主动管理的超额收益空间可能会逐步收窄 。这是市场演进的自然规律。就像美国市场的发展历程一样,随着专业投资者比例的提升,市场效率会不断提高,主动管理的优势会逐步减弱。

我也要提醒投资者,不要过分追求短期的超额收益。投资成功的关键在于长期稳定的回报,而不是短期的出色表现。指数投资的优势在于其简单、透明、低成本的特点,这些优势在长期投资中尤为重要。

最后,我想说的是,主动与被动之争不应该变成非此即彼的选择。在A股市场这个特殊的环境中,两种策略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关键是要根据自己的投资能力、时间投入和风险偏好做出选择。对于大多数个人投资者来说,以指数基金为主、适当配置优质主动基金的组合策略,可能是一个较为务实的选择。

记住,投资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财务目标,而不是证明某种投资理念的优越性。保持开放的心态,但同时要坚持投资的基本原则:低成本、长期持有、分散投资。这些原则在任何市场环境下都是至关重要的。

ETF与场外的权衡

作为指数基金的创始人,同时见证了ETF的蓬勃发展,我必须承认这个问题需要结合A股市场的具体特点来分析。我的观点可能会让一些人感到意外: 在A股市场中,这两种工具都有其独特优势 ,选择需要考虑多个维度。

让我们先来看ETF在A股市场的优势。首先,A股ETF的流动性普遍较好,特别是主流宽基指数ETF,在交易时能够提供较好的价格发现和执行效率。其次,A股ETF的费率确实很有竞争力,部分产品的管理费率已经低至0.15%以下。第三,ETF的T+0(Earl 注:大模型原文如此,可以聊的是跨境 ETF 那些)交易特性在A股市场中具有特殊价值,能够提供更灵活的交易机会。

然而,A股ETF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首先是交易成本的考虑。虽然ETF本身的管理费较低,但投资者在买卖时需要支付佣金和印花税,这对于定期定额投资者来说是一个负担。其次,部分ETF可能面临折溢价问题,特别是在市场波动较大时期,这需要投资者具备一定的交易经验。

相比之下,传统的指数基金(也就是我一直倡导的开放式指数基金)在A股市场也展现出独特优势。首先,对于采用定投策略的投资者来说,指数基金通常免申购费(Earl 注:大模型原文如此,虽然基金公司直销的确有免申购费的,但不多),这降低了持续投资的成本。其次,指数基金的净值定价更加透明,不存在折溢价的问题,这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更容易理解和操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A股市场中,指数基金的费率水平也在不断下降,部分产品的费率已经接近ETF,这使得成本优势的差距在逐步缩小。而且,指数基金的规模效应往往更好,这有助于降低跟踪误差。

基于这些考虑,我对A股投资者的建议是:

对于采用定期定额策略的长期投资者,我更倾向于推荐指数基金。原因在于其总成本更低,操作更简单,更适合“躺平”式的长期投资。

对于资金量较大、有交易经验的投资者,ETF可能是更好的选择。他们能够更好地利用ETF的流动性优势,也有能力处理折溢价等技术性问题。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策略是两者结合使用。例如,将定投部分放在指数基金中,而将择机投资的部分配置在ETF中。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两种工具的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A股市场的指数投资工具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创新产品出现,如场内基金(Earl 注:是指 LOF?)、ETF联接基金等,这些都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无论选择ETF还是指数基金,最重要的是坚持长期投资理念。不要因为工具的选择而偏离投资的本质。记住,真正的指数投资精神在于通过低成本、长期持有来分享经济增长的红利,而不是频繁交易追求短期收益。

选择合适的工具确实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正确的投资理念和习惯。在A股市场中,保持投资纪律、控制成本、坚持长期,这些原则永远不会过时。

参考估值调整权益比重

作为一个长期提倡被动投资的人,我对于利用估值来调整资产配置一直持谨慎态度。但面对A股市场的特殊性,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更细致的探讨。

首先,我要明确一点:我理解在A股这样波动剧烈的市场中,投资者想要通过估值指标来优化配置的诱惑。确实,如果我们回顾A股的历史,无论是2007年还是2015年的牛市顶峰,估值都达到了极其夸张的水平。从这个角度看,估值确实可以提供一定的警示作用。

然而,我对于过度依赖估值来调整配置持保留态度,原因有几点:

第一,A股市场的估值特征与成熟市场有很大不同。由于企业生命周期、会计准则、经济转型等因素的影响,简单套用Shiller PE这样的估值指标可能会产生误导。例如,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阶段,传统的估值指标可能无法完全反映企业的成长性。

第二,估值指标往往具有滞后性。当我们观察到极端估值时,市场可能已经运行了相当长的时间。而且,极端估值可能持续的时间远超我们的预期,这使得基于估值的调仓时机很难把握。

第三,频繁根据估值调整配置可能带来过高的交易成本,并且容易受到心理偏差的影响。在市场极端时期,遵循估值信号行动往往需要极大的心理承受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混搭女王  ·  微湿感发型 有范儿又好看!
8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