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掌阅读书
引领品质阅读,精彩不可错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我们的孩子,会和长辈成为“陌生人”吗? ·  昨天  
三联生活周刊  ·  一个中年未婚小姨,度过了意想不到的春节 ·  3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特朗普对华加征10%关税,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掌阅读书

邓超微博再上热搜:终于活成你的骄傲,却永远失去你的拥抱

掌阅读书  · 公众号  · 杂志  · 2019-07-19 11:59

正文

作者| 乔巴

来源| 富书(ID:kolfrc)



01


“早上去看了爸爸,给他放了两首《银河补习班》里的歌,其实就是写给他的歌,陪他喝了罐他喜欢的冰啤酒,告诉他我带着献给他的电影开始路演了。


第一站就从老家南昌出发,我也会为你在观众席留个空座位,希望你喜欢,爱你爸爸。”


这是演员邓超,在微博里写给父亲的话。



这已不是邓超第一次给天堂的父亲留言。


2018年父亲节时,他写道:“爸,刚刚试着给你拨了一个电话,已经是空号了,好希望电话能通,哪怕是陌生人,我也会听很久很久。爸,节日快乐,爱你。”



父亲是邓超的痛,也是他的爱。


1979年出生的邓超,生活在江西南昌一个重组家庭里。爸爸是博物馆的书记,妈妈是工厂干部。妈妈带着大姐,父亲带着大哥和二姐,组建一个新家庭后生下邓超。


因为邓超最小,姐姐和哥哥们都非常宠溺他,唯独父亲对他严格到苛责,为此父子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甚至到了冤家路窄的地步。


邓超和父母


“我们父子之间,曾经的关系冷若冰霜,不可调和。可父亲病后,我终于明白,亲情需要及时珍惜,因为人生无常,有很多遗憾是无法弥补的。”


邓超坦言,2003年到2005年,父亲和大姐相继患上重病,那时,他为了挣钱,给家人治病,什么戏都接,为此曾饱受争议。


2011年,他和孙俪结婚,他被评为中国电视剧20年“突出贡献人物”,他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他荣登福布斯中国名人榜,被肾病折磨已久的父亲,却在那年永远离开。


他说,从此后,他再也没有爸爸,再也没有人用严厉到近乎苛刻的方式,深爱他。



如今,邓超执导的《银河补习班》,讲的就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对父子跨越漫长时光收获爱和成长的故事。这是他献给父亲的礼物,只是观影席那个特意留的空位子,再也没有父亲的影子。


亲子之间,最大遗憾,莫过于:


我终于理解了你的苦心,却再也不能和你谈谈心。


我终于活成了你的骄傲,却永远失去了你的拥抱。


这样的心结和感慨,也属于作家麦家



02



“父亲,你一辈子给了我很多,我想最后再要一点,要你一个清醒的笑容,一个确凿的认可,一声安慰,一声原谅,一个父子情深的拥抱。可你没有,父亲,你就那么走了。”


这是麦家老师在《致父亲》中,写的一段话。



麦家是农民的儿子。粗粝生活和政治运动,让他的父亲执拗又暴躁。打,是父亲和他交流的最直接最粗暴的方式。


12岁那年,麦家在学校和同学打架,三个人打他一个,老师还拉偏架。麦家气不过,晚上堵在打他的一个同学家门口,准备和对方决一死战。父亲知道后,提着一根毛竹杠赶来。


被打得鼻青脸肿的麦家,以为父亲来给自己讨公道。谁知,当着一群看热闹人的面儿,父亲上去狠狠扇了他两个耳光,打歪了他受伤的鼻梁,他的鼻血像割开喉咙的鸡血一样喷出来,一滴滴从胸脯流到裤裆……


此后长达17年里,麦家再不愿和父亲说一句话。



父亲不知道的是,麦家那天之所以在学校和同学打架,是因为他们骂父亲“反革命”“牛鬼蛇神”“美帝走狗”,骂麦家“狗崽子”“小黑鬼”。


就是从那以后,我变了,变成了一个孤独的孩子,不爱出门,不爱出声……我是心里充满了痛和恨,找不到地方发泄,在日记里发泄。


我至今记得,我写的第一篇日记就是发誓以后不再喊你爹。我说到做到——你一定记得——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喊过你爹。


35岁之前,父亲是麦家的仇人。他好好读书,是为了离开父亲。他只给母亲写信,是为了报复父亲。他改掉自己的姓名,就是为了惩罚父亲……


直到,麦家自己也当了父亲,儿子也像他当年那样叛逆,他也像陪伴一头老虎一样小心翼翼又故作权威地伴着儿子,他才终于理解了父亲。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凭借《解密》《暗算》等著作,荣摘“矛盾文学奖”“巴金文学奖”的麦家,被调到北京工作,成为名噪一时的作家。


临走前,他去汶川灾区走访。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上,他看到许许多多失去儿子的父亲,也见到许许多多悼念父亲的儿子。他们的眼泪和悲伤,都让麦家想到自己81岁的父亲。


他忽然想到,这些年,他没有拥抱过父亲一次,没有给父亲洗过一次脚,没有给父亲剪过一次指甲,没有说过一句“爸爸,我爱你”……


那一刻,他作出了一个决定:不去北京,回到浙江老家,回到父亲身边。只是,他回到家后,身患老年痴呆症的父亲,早已不认得他是谁。


 

麦家和父母


你病倒后我特别怕你死,我要赎罪,我要补错。我欠你的太多,我要还给你。


此后三年,每个周末,不论多忙,麦家都要赶回家,喂父亲吃饭,给父亲洗脚,抱父亲上床,陪父亲睡觉,大声唤着“爸爸”,希冀父亲能清醒过来,给他一句明确而肯定的认可。


但直到父亲去世,他也没有得到这样的机会。父亲的离世,让麦家懂得:


没有一个父母是完美的,亦如没有一个孩子是完满的。残缺,是生命的特质。接纳,是成长的台阶。


一个人,唯有接受了父母的不完美,才有可能获得灵魂的进阶。因为,当你不再用仇恨审视自己的源头时,才有机会以慈悲拥抱未来的重生。


亲子之间,最大的传承,不是高楼、金砖和粮田,而是长大后,我终于成了你。可惜的是,当我越来越像你,却在人群中再也找不到你。


这样的体悟和认知,也属于学者龙应台



03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你的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这是龙应台关于父母的定义。


龙应台的祖籍,是湖南衡东。她的父亲,是一名国民党军人,解放战争时撤至台湾。父亲姓龙,母亲姓应,她出生于台湾,所以父母给她取名“龙应台”。


龙应台和父母


22岁起,聪慧努力的龙应台,就赴国外读书求学,一直到31岁时取得博士学位,才回台湾教书。


关于父亲,她写过这样一小事:


她回台湾教书,大学报到的第一天,父亲开着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去送她。到了后,父亲把车停在学校侧门的一条窄巷里,悄悄卸下行李,沉默爬回车内。启动引擎准备离开时,父亲一脸愧疚地向她解释:


“女儿,对不起,原谅爸爸没有送你到正门,爸爸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爸爸自责的话,让龙应台心情异常复杂。她目送父亲小心地倒车,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影,再也看不见,还呆呆地站在那里。


后来,曾坐不起好车的女儿,成了著名文化学者,以“笔锋中带着深情”的文字,闻名两岸,出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以救病救心的姿态,用清醒和远见拯救人心。


但,父亲已经病倒了。


即便如此,事务繁琐的龙应台,每个周末都会去医院看父亲,推着父亲散步,看着他在枪林弹雨中威武不屈的身体,在轮椅里日渐消瘦,萎缩得像一个孩子。


有一次,龙应台去医院时,发现父亲被自己的排泄物弄脏了裤腿,她蹲下来给父亲擦拭时,裙子上也沾上了粪便。她很想帮父亲收拾干净,但时间已经来不及,她必须回台北上班。


她只好看着护士,推着父亲的轮椅,消失在医院白色而空洞的走廊里,给她留下一个孤独而单薄的背影。



那一刻,她明白了: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就是她的散文集《目送》的源起,也是父亲临终前的背影留下的深意。


龙应台承认,如果再年轻一些,如果父亲健在,她写不出《目送》这样的文章。


因为,人生中很多事,只有经历了,才能看见真相。人生中很多人,只有失去了,才能真正拥有。


亲子之间最深的寓意,不过是,在一场又一场目送中,父母和孩子都体悟到:我爱你,我失去了你;失去你后,我更加爱你。


这样的宿命和深情,其实也属于普通的我和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