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稗子。法律读库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一) 2016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对原审被告人聂树斌故意杀人、强奸妇女再审案公开宣判,宣告撤销原审判决,改判聂树斌无罪。
这意味着在聂树斌被执行死刑21年后,被“无罪开释”了。
那么一连串的问题出现了:为什么言之凿凿经过多次多级审查的案件最后被定为冤案了?谁该为冤案负责?一个冤案的翻案为什么要耗时21年那么久?谁又该为这漫漫翻案路负责呢?
(二)中国政法大学刑事诉讼法教授洪道德在2015年的焦点访谈中说:“他(聂树斌)这个口供所交代的犯罪过程,犯罪留下来的客观状态,都有相应的证据一一印证,从这个角度讲,就不能说这是一个仅凭口供的,因为胡说八道的整个过程在客观上面都能一一印证,这只能说明他不是胡说八道。”“王书金唯一能够站得住脚的就是这串钥匙,因为现在没有证据证明聂树斌的口供是被非法取得的,如果说有证据证明是非法取得的,那就另当别论了。”“到现在为止,申诉方给出的理由,也还是一种推理,没有找到一个可靠的疑点。没有到推翻证据的本质。”
第二天,聂树斌亲属所请的辩护律师陈光武便在微博发了一篇檄文《洪道德教授无道无德》, “今夜过得好吗?您睡得安稳吗?您可知道,全世界都在骂您呢!您曾是我比较喜欢的法学家之一。尽管很多人说您很坏。喜欢您是从您的名字开始的。“洪道德”,多么正义、多么正能量的名字呀!在这个道德沦丧的国度,竟有人开诚布公的用自己的名字弘(洪)扬道德,难得。可道德不是说在嘴上的,也不是镶嵌在名字里。道德的内涵之一,是诚实信用。道德的外在形式,是真善美。尊敬的洪教授,您诚实吗?您善良吗?您在央视的曝光率很高,但您参与的节目或案例,大都是导演量体裁衣制作,让你去按图索骥。您只不过是一个得心应手“托儿”而已。所以时常言不由衷…….”
涉及正文之前长长的开头都是在“人身攻击”,作为一个知名律师,在网络上公开谩骂,这种做法合法吗?合德吗?
(三)甲向借乙借款一百万,后借条丢失,甲拒不承认欠款,已无奈将甲告上法院。然而没有证据,法院判决乙败诉,且承担高额诉讼费。
乙冤枉吗?
那么法院错了吗?
(四)前几天的罗尔事件几经翻转让人们从同情到谩骂又一次涨了知识。
据说,11年前,曾发生过一桩类似的事情。
西南大学一位女大学生在网上发帖称愿意卖身救母。他的母亲急需肝移植而家贫无力承受。
神相似的情节出现了:10余万元善款很快涌入女大学生账户。
然而,“伸张正义”的人说了:你穿名牌鞋!你戴500块的隐形眼镜。
生病的母亲为了向世人证明募捐来的钱是用于手术而非给女儿买奢侈品便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急急地上了手术台,所以再也没下来。
世界终于又安静了。
罗尔和这个女大学生应当受责难吗?那么罗尔的女儿和女大学生的母亲应该用生命为他们的德行买单吗?当她们付出生命代价的时候,谁又该向逝去的生命道歉呢?
(五)
在回答所有问题之前,跟大家分享两部好电影。
美国电影《死亡实验》和其德国版本《Das Experiment》。
这两部电影都是来自于真实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不同的是,《Das Experiment》更深入的展示了实验未能进行完毕的结果。
1971年,一个名叫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的斯坦福大学教授启动了一项为期两周的监狱模拟实验,目的是想测试在遭遇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令时,人性所能发挥的拒绝力量到底有多少。
他以高额报酬招募并通过心理测试,最终选定了24名“心理健康,没有疾病”的志愿者。9名囚犯,9名看守,6人替补,津巴多教授本人扮演监狱长。为了更逼真地模拟监狱场景,他们将斯坦福大学的地下室改造成了一个监狱实验室,里面的一切设置都跟监狱一模一样。
在实验开始前,所有人都签订了协议。“囚犯”被告知了可能会有人权侵犯行为。“看守” 穿警服配警棍,拥有预警的所有权力。全程只有一个“监控者”,来提醒大家的行为,防止失控造成危险。
实验第一天,一切都按照真实监狱的流程来走;
第二天,实验就开始失控了:“囚犯”们开始造反,他们集结在一起,撕掉编号牌,拒绝服从命令,挑衅狱警……
而“看守”们经历了最初的不知所措后开始了“权力的觉醒”:惩罚“囚犯”做俯卧撑,脱光衣服,关禁闭,刷马桶,没收枕头和被褥,剥夺睡眠,用编号取代姓名……“权力”的滋味不禁让人上瘾,而且让人聪明,很快,“看守”发明了越来越离谱的惩罚方式。
此外,他们还采用了心理上的分化策略:温顺的囚犯会得到特权,被分到更好的牢房和更好的伙食。表现不好的“囚犯”,则会受到惩罚甚至是“囚犯”的欺负……
大家有没有觉得这一幕很熟悉,就像《动物庄园》里的猪领导拿破仑和雪球,从理想主义的起义领袖到更为残暴的剥削阶级,良善的本性远抵不过权力的浸染!
在真实的实验里,“囚犯”从人变成了逆来顺受的奴隶甚至有人精神崩溃,“看守”从人变成为所欲为的恶徒甚至有人施虐成瘾,就连实验主持者津巴多教授都在后来的回忆中说:他当时完完全全把自己当做了“监狱长”,什么学术研究和志愿者的心理健康根本想不起来,脑子里只是在想如何收拾“囚犯”!
而此时,实验刚刚进行到第六天!
好在有人及时出现拯救了这一切。她是津巴多教授的女朋友,她带着愤怒、恐惧和津巴多吵了一架,一巴掌打醒了这个“始作俑者”,使这个实验提前终结了。
真实的实验因为外力拯救及时结束了,而德国电影《Das Experiment》为这个实验补上了完整结尾:后来发展到滥用权力、私刑、发泄个人情绪、最后组织实验的项目负责人被杀了……
这就是测试下的人性。
(六)现在回头看看之前所有的问题还是问题吗?
聂案纵横二十年的所有办案人、在央视做客的法学教授、为聂案不顾德法谩骂的辩护律师、无赖的借债人、无奈的法官、罗尔和他的小伙伴们、女大学生和追在她身后“伸张正义”的“凶手”,所有人脱去角色的外衣,都不过是一具凡胎肉身,在特定的环境下套入到特定的套子里,便是“看守”或者“囚犯”。
权力面前畏畏缩缩不过为了安安稳稳谋求一日三餐,漏洞面前蝇营狗苟不过为了利欲熏心所求的财帛权力。弱小面前同情善良也是对自我心理的满足与认可,义愤背后的狂躁往往是心理失衡在作祟。
纳撒尼索·霍桑说:人的本性中决无行善或作恶的所谓坚定不移的决心,除非在断头台上。其实,何止善恶,人的本性里也没有坚定不移的正义或者邪恶,没有坚定不移的软弱或者坚强,没有坚定不移的懦弱或者勇敢……
这便是人性,蕴藏在每一个凡人的骨子里,在适当的时候趋利避害的表现出不同的那一面,在需要的时候拿出那截然相反的另一面。这很残酷却也很真实。
(七)有人说:世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但教育和习惯却使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恶魔在恶魔的世界里,所做得一切再残忍,再疯癫,都是无需粉饰的正常与漂亮,因此,我们必须隔着各种外衣对它们加以认识。
普罗提诺也说:人类处于神与禽兽之间,时而倾向一类,时而倾向另一类;有些人日益神圣,有些人变成野兽,大部分人保持中庸。
就像千寻要记住的从来不是名字本身,而是名字背后代表的人性一样。我们活在凡俗的世界里,希借慧眼剖开剧设人物的外衣,深入的理解与认识也不过为了成就乃大之前的有容,为了避免野兽化,脱离中庸界,尽可能成为微微散发出神圣光芒的人。
所谓性相近,习相远。苛责的浅薄更多来自于无知,而理解的宽容更多来自于专业之后的洞察世事。所以,如果不能专业,至少先学着理解宽容,如果这也做不到,那就默然寂静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