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叔讲故事,ID:kaishujianggushi
作者:九月
最近在刷一部央视纪录片——《零零后》,
这是中国第一部连续10年
跟踪零零后孩子成长的系列纪录片
,
一共五集,浓缩了10年里5个孩子
“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的成长历程。
虽然有人说,所选的跟踪对象太有局限性,
然而,做父母的这颗心,都是一样一样的啊。
十年前,他们在担心着孩子的这个那个。
十年后,万万千千的父母
又在经验着同样的困境与挑战。
镜头在时间的长河里轻巧切换着,
看到眼里却沉重无比。
父母和孩子的“较量与争斗”,
不动神色,却又动魄惊心。
整部纪录片揭露出每一个中国家庭
可能都在发生的许多事……
第一个出镜的叫于锡坤,12岁。
小时候的于锡坤非常可爱,扔玩具,
扔掉小伙伴的鞋,差一点“烧掉”厨房……
面对这个世界,
小小的他看起来那么的理直气壮。
然而,十年后,镜头里的他满脸颓废和茫然。
即便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也表现得毫不上心,
毫不在意。
十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锡坤有一个完美妈妈,
她对锡坤表现出了无条件的耐心、包容和爱。
而她的包容与爱却似乎也有边界——
锡坤喜欢魔术,她一边支持,
一边又担心学魔术不足以让孩子生存;
锡坤想当科学家,她一边鼓励,
一边希望他多与人相处,
为了让他“走出自己的世界”,
替孩子报了夏令营。
她在尽一切可能去避免孩子
独自体验到哪怕一丁点的不适、焦虑或失望。
在孩子上小学的第一天,
哪怕儿子只是教室门口一个回头,
便立刻跑上前去。
孩子参加夏令营,
妈妈还“远程操控”孩子该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一个没有界限,一味占据着孩子的妈妈,
导致了什么后果?
这个孩子,
整个童年的忧虑
都被妈妈替代消化掉了。
他长大后,不知道如何面对挫折
,
更缺乏自我安抚的能力。
他12岁了,仍然是妈妈的小宝宝。
视频后面,锡坤自己也说了:
我和妈妈一起玩游戏,很舒服。
安全得像在子宫里。
他甚至自己跟妈妈说,
他想回到妈妈的肚里子去。
妈妈听到的是感动,我听了只觉得心惊。
一个只愿意停留在原生家庭里面,
不去尝试,不往外走,不长大的孩子,
该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
在记者采访的时候,问锡坤:
你长大了,你觉得对妈妈来讲意味着什么呢?
锡坤答:对妈妈意味着要离开我。
妈妈问:谁离开谁?
锡坤再答:你离开我。
所谓长大,是孩子要离开妈妈,离开家。
然而锡坤对妈妈说:“你离开我”。
他说得未尝不对。
他在等妈妈离开。
不清楚锡坤的父亲到底如何缺席的。
仅看母亲跟儿子的互动就能确定,
若这位妈妈一直没跟孩子厘清界限,
始终把精力过多地放在孩子身上,
那么她的孩子将一直“忠诚”地配合她,
停留在一个小婴儿的、需要被照顾的状态,
无法真正长大。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
是一个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小女孩。
纪录片中的父母认定,
跟大女儿萌萌的不断冲突,
就是因为小女儿柚柚的出生。
然而在我看来,二胎更像一个烟雾弹。
两个年龄差十多岁的孩子,
她们并无真正的冲突发生。
父母对大女儿萌萌的担心,
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镜头一上来,
就是父亲和女儿在车里“对话”的场面。
噢,不,那不叫对话。
那该叫“爸爸的独角戏”。
他一个人絮絮叨叨说了很多。
然后,镜头很残酷地对准了
女儿萌萌耳朵里塞着的白色耳机。
她并没有在听。一句都没有。
所以,这是一个缺席的父亲和冷淡的女儿吗?
父亲早期没有陪孩子,活该女儿不甩他?
可视频往后进行,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非常可爱的爸爸,
比之于现在很多缺席的父亲,
给他打两百分都不怕他骄傲。
不惜自毁形象,
如同一个大孩子,陪女儿游戏。
每每都是一眼的宠溺凝望着女儿。
题目不会陪女儿解。
女儿和朋友们在前面跑,爸爸在后头追。
这背影莫名喜感。
乍一看觉得好笑,笑完莫名想哭。
这不就是现实版的朱自清的《背影》吗。
笑着笑着,不觉已经泪目。
宝贝女儿其实早已在告诉父亲:
爸,我长大了。别追了。
这个13岁的姑娘涂指甲油,玩直播,
直呼自己妈妈是大妈。
她坚持要配大框眼镜,
还跟老爸说“你不懂我的触”。
比起跟家人亲近,
她更愿意把自己的房门关紧不被打扰。
耳机一戴,就拥有了自己的一个小世界。
女儿在跟父母“划界限”,
可惜,父母更倾向于把女儿的长大,
看成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持续要去越界。
这对善良的父母,不仅要去越界,
矫正女儿的“长大”,还在持续出让自己的界限。
母亲提起女儿小时候的可爱,就忍不住哭泣。
父亲也怀念:她小时候比较乖的,
我们说什么话她都会听。
他们就是无法接受女儿已经长大了的事实。
萌萌的这句话,道出了背后真相:
我也不知道她为什么因为我难过,
可能是我长得太快了吧。
如何应对青春期的孩子?
视频中另外一位家长说:
孩子大了,你们就少说话,做饭去。
萌萌的父亲听得满脸忧伤。
他不是不知道,孩子会长大。
他也期盼着女儿长大。
只是当事情真的发生时,
是那么的叫人猝不及防。
原本以为孩子还那么小,那么幼稚,
那么的需要自己,忽然有一天,就长大了。
这种觉察,有时候甚至要经历很多冲突后,
父母冷静下来才能慢慢感受到。
我认识一位家长,
他前两年就为了自己的宝贝女儿大伤脑筋。
直到后来,他看开了,开始带妻子出外旅游,
管好自己的事,
同时把女儿的事交还给女儿自己,
结果跟女儿关系反倒变好了,
夫妻相处的时间也多了。
也许萌萌的叛逆、不听话,
是为了让自己的父母成长。
后面两集里,一一和辰辰,
她俩的妈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辰辰是整个纪录片里最孤独的孩子。
她并不复杂,一直在等的,
不过是一个愿意接纳她的人。
这个人,本来最该是她的妈妈。
可是,妈妈却一直在看外星人
一样去看自己的女儿。
她的用词是:“古怪。”
她还说,女儿这么多年都没变过。
言下之意。这么多年过去了,
女儿一直是那个怪怪的问题小孩。
而辰辰在10年后,
却日益成为了妈妈眼中的“问题”少女。
她不愿和人接触,回避甚至排斥人际关系。
一个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无非是因为外部世界的触碰,
始终让她不舒服,不自在。
或者说白了,
最亲近的人,拥抱起来是会痛的。
我们不知道这个父亲从未曾出现过的家庭,
究竟经历了什么。
仅是妈妈越界性的无声评判,
妈妈攻击性的贬低和不接纳,
都在给孩子制造不适感和不安全感。
孩子于是宁愿缩回自己的壳子里,
把界限的墙,夯得死死的。
相反,一一的妈妈做得很不一样。
她从小就很特别。
摄像老师问,你为什么不和别人玩儿?
她答:因为我就喜欢这样玩儿。
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
能想得到吗?
这是一个3岁小孩嘴里说出的话。
这样的小孩,她有怎样的妈妈?
恬淡,安静。别人口中女儿的“毛病”,
到了母亲这里,并不算什么事儿:
因为我和她爸爸都是这样类型的,更爱独处的。
所以,一一的状态,在我们眼里蛮正常的。
说完,她笑起来。
丝毫未曾因为外界对女儿的评判而焦虑。
十年后,一一仍然没有变得更外向。
然而,13岁的年纪,她却好似一个智者。
在该与人交往的时候,
她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去社交。
不逃避,也不讨好。
对于做自己,她有着异乎寻常的笃定。
这个女孩思维清晰,界限清楚,
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不喜欢做什么,
目标是什么。
在她的眼角眉梢,举手投足,无比安然、自在。
仅从视频看,这两个孩子是一样的,
一个的特别的,而最大不同是:
一个孩子被妈妈认定是自然的、无碍的。
最后,她依然那么安然和自在。
而另一个孩子被妈妈认定是古怪的,有问题的。
最后,她承受了同龄人都无法承受的孤独。
《零零后》以一种不动声色的残酷方式
告诉我们:
当亲子间的那条界限开始模糊,
当一方用力,一方忍着痛受力,
结果都是不和谐、不美满的。
如果我们能够试着守护好彼此间的界限,
一切是不是会不一样?
首
先
,
不妨学着跟孩子在情感上保持距离。
过多侵犯孩子的领地,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
并非就是好事。
它让孩子变得以自我为中心,
甚至很难真正离开父母,走向独立。
同样,把孩子当做自己的所有物,
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去长大,
也是一种情感上的过度干扰和侵占。
再则
,
请允许孩子为自己的事情负责,
去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做决定,
承担他们自己行为的后果。
如果连孩子在夏令营里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妈妈都在“远程操控”,
这样孩子如何才能学会自己对自己负责?
所谓界限,就是在人际关系中,
哪些事是我该负责的事,
那些事则不该我负责。
搞清楚这些,孩子才能真正学会,
为自己的需要和自己的人生担负责任。
最后
,
也是最重要的,
不要执着于孩子的“问题”,
不断地混淆亲子界限,
甚至给孩子扣帽子、贴标签,
试问哪个孩子没有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呢?
说到底,解决亲子间界限问题的最终办法
,
是父母要接受终有一天要跟孩子分离的现实。
要知道,
无论一个孩子多么温顺、乖巧、体贴,
有一天,她/他都会毫不留情地转身,
去走自己的路。
我们只是这个世界的过客,
亦只能陪伴孩子走过生命中的一程。
我们根本无力为孩子提供一切保护
——免除危险和痛苦,成长的磨难,
时间的侵袭,老年的到来,死亡的降临,
更不可能策划好孩子整个的一生。
越长大,孩子就越需要独自面对
所有的丧失、离别,
并找到他们自己的方式去应对成长的疼痛。
而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人生。
好在他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一切尚未定局。
本文转载于微信公众号“凯叔讲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700万孩子的故事大全,爸妈的育儿宝典,转载已获授权。
关于这部纪录片,您有什么想法?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你曾遇到过哪些困惑,又是怎样解决的呢?欢迎来留言区跟我们分享。
▼
点这儿,来天才宝宝生活馆逛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