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期的文章叫什么,我想了很长时间,比如《东升西落》呀,比如《A股下半年将进入多维度博弈》等等,都觉得索然无味,最后干脆粗暴一点
文如其名,我个人比较看空海外市场,也知道现在市面上看多美股特别是英伟达的人很多,所以这些主观的判断仅代表个人浅见
当然,如果有不同或补充的理性观点完全可以发,我会贴在评论区里。
能看得出来A股整个市场氛围很差,我们第一次办星球返现活动的时候只有100个名额挤进来两千多号人,后台都炸了;第二次条件相同但是参与的人骤降,很多人连企业微信都没回,看得出来
大多数投资者
都已经心死了
言归正传,我看空海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市场多头有点展露疲软之势,非人为构造的所有技术形态本质上都是在体现资金的情绪和刚度。
是买得很持续很坚定的长期资本,还是短线捞一把超跌就跑的墙头草,盘面上还是能留下痕迹
我觉得最近一个月的美股和日经等主要海外指数,都有这种大资金撤退的迹象,卖的时候抛盘很果断很坚决,宁可牺牲流动性往下砸都要走;相比之下,在超跌回拉时资金显得零零碎碎很不果断
贴下纳指和日经的图
2、海外经济的基本盘不具备支撑股市连续创新高的基础。
2020年初疫情爆发的时候我还在华盛顿的布什家族基金会任职,当时我们做的经济调研内容能很明显看出全球展现出经济衰退的征兆,疫情的停工停产只是引爆的雷管
后来在经历阶段性暴跌后,美股又继续节节攀升直至创下新高,他们在维稳时用的工具很简单粗暴,就是开闸放水,猛印钞票,让全球来替美国的系统性风险买单
除了美元的霸权结算优势以外,我觉得刻在人基因里的观念也是在近两年导致欧美、东南亚的经济复苏得比我们稍快的原因:中国人太重储蓄了,经历了疫情的风波后很多居民就会想着要囤得更多一些,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出现会有收入危机;
歪果仁的消费主义反而在疫情后会更放飞自我,想着妈蛋如果不把兜里的钱都花完,万一再来波疫情,人挂了钱没花干净得多痛苦。消费才能刺激生产,进而带动经济的全面发展,中国居民的消费信心重建滞后了多久,我们的经济复苏就迟滞多久
但是国外从四年前就埋下的经济引雷并不会随着时间流逝就能消失,失业率的抬升,工资性收入的下降,都使得“股市繁荣”的投资性收入成为最后的遮羞布。
一旦海外股市停止上涨,超过80%占比的居民基金投资率就会变成一把双刃剑
这些年主要靠股市上行创造的增量收入一消失,拿什么继续去维持消费?而消费一旦下滑,上市企业的业绩会掉得很快,看报表来决策的海外投资者可没有饱受多年摧残的A股半导体投资者那么有韧性。股市跌影响消费影响企业业绩进而影响股市,可能生成一个恶性循环
3、一些奇奇怪怪的苗头
其实直接促成我这次赎回行为的是这次去上海出差的零碎细节,跟朋友吃饭的时候,Omakase师傅听到我们在聊,很开心地加入我们说他最近跟朋友去买了英伟达;回酒店的路上专车司机也说他最近在美股发财,我就感觉很像15年A股鼎盛那会儿我走到哪儿都能听到大家在聊票,尤其还是在海外市场其实普通居民要买一股英伟达都需要稍微费点劲的
太热闹的地方不去,这可能会少赚一些快钱,但也能避免掉很多巨幅回调
----假装我是分割线----
当然海外市场也没有那么一无是处,我痛苦的地方就在于我看到风险点的同时,也看到了它的很多闪光点
,比如东南亚市场在承接原本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正在享受比较高的经济增速和低廉的人口红利,这也反映在了印度过去四年的股市走势里。2020年中旬回国前,基金会同僚偷偷跟我说,他觉得印度市场会走得很好让我配一点,我自信一笑说中国股市会走得更好,结果我现在看着印度从2020至今的走势图,感觉欠他一个道歉
这个看多印度市场的哥们前几天又给我发邮件说他最近看多中国市场问我有没有看好什么票,我一股脑儿把国家大基金买的那些半导体票都丢给他
同样,我也看到了AI浪潮绝对只是才刚刚站在一个开端,就像你对一个上世纪90年代看多互联网的研究员描绘2024年的移动支付,无人驾驶等等互联网的拓展引用,哪怕他拔高了多少期待都还是会再超预期,AI也是一样的,通往下个时代的门票如何高估都不为过
作为AI主力军的英伟达同样有可能更上一层楼,
但它是一蹴而就地到达顶峰,还是像千禧年互联网泡沫被戳破后一大批优质互联网公司先跌到谷底再创出数倍新高,我不得而知
,这也是我担忧的主要因素,我担心企业再好也无法抵御市场衰退的浪潮
所以不用向我传教说英伟达有多伟大,我知道这是一家很牛逼的公司,支撑着美股指数的几大巨头都是很牛的企业,我承认他们的伟大同时更担心的是发生在海外的系统性风险
回到国内市场——
如果外盘回调,A股能逆流而上吗?我觉得A股在接下去几年的表现会优于海外市场,但同样无法一枝独秀,更大的概率是被外盘带下来以后催生出的一些优质企业的投资机会,比如无人驾驶、AI、军工和半导体的版块性牛市
所以我赎回海外资产的钱也不是一股脑儿都扔进股市,有的做REITs,有的做逆回购,有的FoF到一些量化的稳健型基金。很大一部分都是以类现金的形式在做储备子弹等待着出手机会
与海外市场一样,我看中国市场也是充满了拧巴和矛盾
你要说它完善呢,它确实还有很多不健全的地方。上周才有人来厦大找我们开研讨会征询政策性意见,具体的会议内容和人员有保密条款不能透露,但是有一些良性正面的我觉得可以给大家做个简单科普:
他们这次来找我们主要讨论的课题是转融通,这本来包含了两个东西,转融资和转融券,转融资的规模在1400亿,转融券的规模只有200亿,但是当市场出现下跌以后,股民就把矛头指向了转融券,认为这个工具开了一个减持套现的口子,或者作为量化收割散户的工具,虽然本身量不大但被各种自媒体渲染放大了恶劣影响,导致被叫停了这个工具
一个健康稳定市场的搭建,定是需要多空双向都开放的,能够掌握对冲工具才能留住耐心资本,让长线资金愿意进场做基石投资者。并且基于舆论原因撤掉一个金融工具,也会让成熟投资人及外资很没有安全感
所以本质上不太应该被舆论裹挟着去停工具,要再重启会变得较麻烦,更合理做的方式是做好舆情疏导的同时也强化投资者的理念。那些哗众取宠的公众号可以不负责任地瞎写煽动散户情绪,那官方同样可以用自媒体作为发声和交互窗口
这些是后话了,目前的中国市场还存在很多制度不完善或者朝令夕改的缺点,不怪那么多基金经理往外润了,不少人是反复心凉以后的绝望出走
但也不可否认,现在的中国的市场充满了机会,股价位置相较于全球市场和历史横向对比都足够低,背靠着全球最大的消费体,半导体、军工和新能源这些产业也都处于赶超的蓬勃状态中
我们的经济状况不理想,复苏比别人慢半拍,但这些糟糕的事情也都已经体现在了A股走势上,过去几年跟全球市场发生的背离现在反而是我们低位的优势。
如果海外市场在全球经济衰退中发现,诶,怎么中国提前出清掉了这些跌幅,那也可能吸引外资重新进场的契机,不过信心的重建,不管是外资还是自己人,都需要漫长的时间,希望监管别整幺蛾子
我很希望证监会的领导们可以都去看看《第二十条》,里面有一句话是“法,不能向不法让步”,年初被DMA关闸伤害很深以后,这部电影我看一次就流泪一次,
很希望监管层能够搭建一个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完善市场,真正实现“股市助力居民财富增值”的期盼,而不是违规减持几亿罚款60万,和跌多了就突然关停某个闸口的这些荒唐事
今天就写到这里,不知不觉也写了三千字,写得不好的地方请看官大人海涵。写这篇的初衷是我身边很多同行都在往美股去,但我自己感觉这个位置海外市场同样存在一定风险,反而国内市场在酝酿着局部机会,没必要都往外跑,才想着写这篇文章与大家分享下思路
不作为任何投资参考建议,如果一些零碎的观点能够在未来的某一天作为大家的参考的话,那这篇文章就没有白写~
感谢大家耐心地读到这
散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