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from Internet
解析作者 | 唧唧堂心理学写作小组:
夏獭
解析审核 | 唧唧堂心理学写作小组 :
Yuan, Wen
推送编辑 |
悠悠
本文是针对论文《对动物的身份认同:发现我们与动物的心理联结(Social Identification With Animals: Unpacking Our Psychological Connection With Other Animals)》的解析。该论文于2020年5月发表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Social Psychology)》上。该研究的作者为Catherine E. Amiot,Ksenia Sukhanova,Brock Bastian。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人类属于动物界的一员,但我们通常认为自己与其他动物有巨大的不同(例如,将其他动物作为宠物、食物)。
本研究意在探究人类如何理解自己与其他动物的关系,且这种身份认同如何影响我们与动物互动的方式。作者借鉴了人际间的社会身份认同理论和群体间关系理论,通过系列研究探究了这一问题。
研究过程与结果
本研究首先建立了心理测量工具——《动物身份认同量表(Identification with Animals Measure, IWAM)》,并确立了其因子结构(研究一、二)。接着研究者通过问卷、行为实验探究了这些因素对于人类与动物关系的具体影响及心理机制。最后,结合现实生活,研究者进一步探索了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人类对待宠物、产肉动物以及动物园的态度和行为(研究六、七)。
研究一、二:《动物身份认同量表(IWAM)》开发
研究一借鉴了已有的人际社会认同量表(内群体身份认同量表(Ingroup Identification Scale)、群体身份量表(Group Identity Scale)等)并进行改编,使其适应人-动物关系的情况。经过表面效度的评定,共选出65个改编后的项目,施测后回收317份有效问卷。排除分布异常、低载荷项目后,探索性因素分析提示一个三维度模型,分别被解释为“动物骄傲”(自己身为动物一员的积极情感)、“团结动物”(对其他动物的心理联结、支持行为)、“人类-动物相似性”(感知到自己与其他动物的共同点)。
为了进一步验证该模型,研究二在另外369名有效被试上施测了研究一得到的24个项目,通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最终保留并确立了15个项目组成上述三个维度,形成最终版IWAM量表。
研究三、四、五:IWAM各维度的预测作用
研究三主要关注IWAM的三个维度分别对物种主义(speciesism,认为人类是独特的)、对动物的亲社会行为(慈善捐款、倡议)的预测作用。215名有效被试除了IWAM外还填写了用于测量上述三个因变量的问卷。为了进一步凸显动物身份认同的特异性,作者还测量了被试对自然、美国人身份的归属感作为对照。数据表明IWAM的三个维度均与低种族主义(r = -0.27 ~ -0.47, p < 0.001)、较高的动物慈善捐赠意向(r = 0.16 ~ -0.30, p < 0.01)、较高的参与动物保护倡议活动意向相关(r = 0.35 ~ -0.47, p < 0.001)。为比较三个维度在预测力(predictive power)上的差异,研究者进行了分层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动物团结”因素对上述因变量的预测力最高(β= -0.41 ~ -0.3, p < 0.001);值得注意的是“动物骄傲”预测了更高的种族主义(β= 0.18, p < 0.05)。
研究四作为研究三的补充,纳入了更多心理方面的因变量:帮助动物的意愿、认知重分组(cognitive recategorization,体现感知的人类与动物的亲近程度)、人类具有的动物特性(Animalistic traits assigned to humans)、人类与动物共有特性(perception of shared cahracteristics,体现人类与动物相似性)。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动物团结”正向预测帮助动物的意愿(β= 0.75, p < 0.001),而“动物骄傲”则负向预测帮助意愿(β= -0.21, p < 0.05);“人类-动物相似性”更多预测了人类特质到动物的映射(β= 0.29, p < 0.01),而“动物骄傲”则更多预测了动物特质到人类的映射(β= 0.27, p < 0.01)。
为进一步验证IWAM不同维度的差异,研究五采用“电车困境”的范式作为因变量,比较了个体在拯救10只狗和1名美国人之间的倾向,同时考虑了民族主义(nationalism)和社会支配取向(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认为某一群体是更优越的)在其中的作用。逻辑斯蒂回归表明,三个维度中只有“动物团结”显著预测了更低的拯救人类的倾向(OR = 0.45 ~ 2.07, p < 0.01)。“动物骄傲”预测了更高的民族主义和社会支配取向( r = 0.25, p < 0.001);“动物团结”则预测了更低的社会支配取向( r = -0.14, 边缘显著)。
综上,研究三到五发现了不同IWAM维度背后的心理机制:“动物骄傲”更多地体现了人类在动物群体中优越性,预测较低的动物帮助意愿;“动物团结”则预测了更高的动物帮助意愿和更强的人类-动物平等意识;“人类-动物相似性”预测了更强的动物具有人类特质的感知。
研究六、研究七:现实情景
研究六关注了与人类密切相关的两类动物:宠物和产肉动物。研究者考察了IWAM不同维度对“与宠物的接触”、“避免食肉的想法”、“对于食肉想法的波动”三个因变量的影响。基于368名被试数据的回归分析表明,“动物团结”正向预测与宠物的互动程度(β= 0.69, p < 0.001);“人类-动物相似性”和“动物团结”正向地预测了避免食肉的想法(β= 0.15, p < 0.05; β= 0.29, p < 0.001);而“对于肉食想法的波动”仅由“动物团结”正向预测(β= 0.22, p < 0.01);“动物骄傲”没有发现任何预测作用。
研究七关注了个体对于动物园的看法,因为一些人可能认为动物园对动物有保护作用,而另一些人可能认为动物园中的动物处境堪忧。研究者测量了219名被试在“支持动物园对人类的益处”、“支持动物园对动物的益处”、“支持动物园中动物权利”三个问卷上的得分。回归分析表明,“支持动物园对人类的益处”被“动物骄傲”正向预测(β= 0.37, p < 0.001)、被“动物团结”负向预测(β= -0.35, p < 0.011);“支持动物园对动物的益处”被“动物骄傲”正向预测(β= 0.28, p < 0.01);“支持动物园中动物权利”被“动物骄傲”负向预测(β= -0.33, p < 0.001)、被“动物团结”和“人类-动物相似性”正向预测(β= 0.41, p < 0.001; β= 0.22, p < 0.05)
最后,研究者汇总了以上研究的所有数据(共1505名被试),关注IWAM不同维度得分和被试现实中养宠物情况、肉类食用习惯的关系。回归分析发现,仅“动物团结”维度正向预测了是否养宠物、宠物数量
(β= -0.53, p < 0.001;“动物团结”增加1单位,养宠物可能性上升41%);
三个维度均能较好地区分素食主义者和非素食主义者
(载荷>0.33),
而“动物团结”、“人类-动物相似性”、“动物骄傲”具有依次递减的预测力
(载荷=0.99,0.65,0.61)。
讨论
本研究通过《动物身份认同量表(IWAM)》确立了影响人类将自己认同为动物一员的三个因素:动物骄傲、动物团结、人类-动物相似性。
其中,“动物骄傲”指向认同自己为广义动物一员的骄傲感,相对反应了个体将动物特质映射到自身,并伴随着更多的人类优越感和较低的帮助动物倾向;“动物保护”指向个体对动物的亲社会倾向,伴随着更强的人类-动物平等信念和动物保护倾向;“人类-动物相似性”指向人类与动物在某些特征项上的相似性,相对反应了个体将人类特质映射到动物上,伴随着更强的在与动物有关的道德决策上的影响及动物权利保护意愿。
参考文献
Amiot, C. E., Sukhanova, K., & Bastian, B. (2020). Social identification with animals: Unpacking our psychological connection with other animal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8(5), 991–1017. https://doi.org/10.1037/pspi0000199
解析作者:
夏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