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9年开始到2016年八年,也是奥巴马在位八年,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也进行了八次,年年举办。等到特朗普一上台,停了。2017年没办。
第三阶段我们叫战略竞合。在2009年到2017年,合作的成分多一些。到2017年开始,竞争的成分就开始多一些了。
经济总量还是第一位的原因。2009年中国GDP5万亿美元,美国14.4万亿美元。我们来看接下来几年数据(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10年:中国6万亿美元,美国15万亿美元。
2011年,中国7.5万亿美元,美国15.5万亿美元。
2012年,中国8.57万亿美元,美国16.15万亿美元。
2013年,中国9.6万亿美元,美国16.69万亿美元。
2014年,中国10.53万亿美元,美国17.42万亿美元。
2015年,中国11.23万亿美元,美国18.12万亿美元。
2016年,中国11.22万亿美元,美国18.62万亿美元。(这一年中国经济总量以美元计算没增长,是因为人民币兑美元贬值)
2017年,中国12万亿美元,美国19.39万亿美元。
2018年(预计),中国14.1万亿美元(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美国20.41万亿美元。
从2009年相当于美国体量的30%,到2017年相当于美国体量的60%。占比翻了一倍!
当然,我们国内经济学者都知道,虽然中国经济体量比较大,但是质量并不高。比如说我们钢铁产量世界第一,这个数字是很大,但很多高品类的钢产不出来,很多材料也做不出来,技术上不领先。体量大,靠的还是一个市场比较大人比较多。增长比较快,还是因为基数低。所以中国还有很多发展的路要走。
但是美国方面一部分学者却不这么认为。比如说你十几亿人口,都要往上走,人均GDP都要上去,都要找到高收入的就业岗位,怎么办呢?别的国家,比如韩国、日本,发展几个优势行业,就可以解决高质量的就业。但对中国而言,要让八九亿劳动人口都能高质量就业,就要发展非常多的高端行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这些都给中国发展了,别的国家自然就业机会就少了。
三位美国学者(林登、克雷默、戴德里克)的研究,在苹果雇佣的劳动力中,在美国之外的人数几乎超过美国国内的三倍。但是苹果手机在中国依然卖得很贵。当然,苹果这个售价完全可以在美国生产,但利润就减少了。在中国生产,苹果的股东获益最大。也就是说,资本和劳动力的利益对立,让跨国公司资本更愿意选择相对便宜的中国劳动力,而不是美国劳动力。在一个要素流动的国际市场上,中国劳动力和美国劳动力共同竞争资本要素,最终前者获胜,后者惨败。
这不是中国的问题,这是全球化的问题,是资本主义的问题。但是,要解决美国国内的贫富差距,开刀的对象选择中国是最合适不过的了,毕竟,中国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也是全球化的标志,更是跨国资本的软肋。
在第三个阶段,到底是竞争,还是合作,反应的主要是美国国内的结构变化。当资本占上风时,对中国更多是合作。当劳工和草根占上风时,对中国更多是竞争。美国不是铁板一块,所以中国对美国的策略,不应该是对抗,而更应该是扩大交流,争取合作的一方,比如华尔街、比如跨国公司等等,让他们去影响自己的国内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