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呦呦鹿鸣
原创读书号。分享独一无二的资料与不为人知的经典。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洞见  ·  中年人过年,两头烧钱 ·  2 天前  
青年文摘  ·  不要太尊重你的孩子 ·  2 天前  
青年文摘  ·  为啥南方人冬天洗澡还要靠哄? ·  5 天前  
周国平  ·  这类人更容易遇到自己的灵魂伴侣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呦呦鹿鸣

过则改之,经典里的节奏感 | 原典1.10

呦呦鹿鸣  · 公众号  · 美文  · 2016-11-19 22:54

正文

学会读书,便是点燃火炬

读对原典,便是回到故乡

这是呦呦鹿鸣读原典第1.10篇


昨天是第9篇文章,读到第7条,而《论语》有几百条…… 论语之后,有《易经》;易经之后,有《诗经》;《诗经》之后,有《楚辞》;《楚辞》之后,有《道德经》……然后,还有《圣经》《可兰经》……


即便只读经典,仍然是无法穷尽的。庄子说,书海无涯,人生有涯,以有涯去追求无涯,是大大的错误。鹿鸣君以为呢,如果连这个错误都没有,必然是无趣的人生。


今天,刚好,我们看到《论语》谈怎样面对错误。



《论语》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句话有两个要点:1,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2,犯了错误,不要怕改正。我把交友问题放到后面,先聊“犯错误”。


经典,尤其是《论语》这种级别的经典,字斟句酌,一旦出现重复,就值得我们特别注意。这种重复,类似于古墓机关的提示,表明这里藏着密码。


在《论语》中,我注意到,有两句话分别在不同章节出现两次:一句是“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林丹身边,少一个子路》已详解);另一句是“过则勿惮改”,一次出现在第1章《学而》,另一次是在第9章《子罕》。


这里藏着什么密码呢?整本读下来,才会发现,对于“过错”命题,《论语》解答有一个特殊的节奏,分布均匀,有韵有律,仿佛一首歌。


1/

第一章《学而》如上。


 2/高-低

第二章《为政》,孔子提出了人生高级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内心思想与外部规则融为一体,自然不会犯错。这已经是70岁。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4)


孔子还提出具体的方法:多听,有怀疑的保留,谨慎说可以肯定的;多看,拿不准的先放放,谨慎做可以肯定的。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2.18)


3/

第二章安排了两段,所以跳过第三章。到了第四章《里仁》,孔子告诉我们一个根本性的洞察:过错最容易反映一个人的本质,人犯错误,各有种类,观察他的错误,就知道他是哪一种人。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4.7)


4/再低

到了第五章《公冶长》,表达了孔子对我们的担忧:完了啊,我还从没有没有见过能看见自己的错误并自我责备的人。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5.27)


正所谓“嘴巴永远说服不了耳朵”,太多的人嘴里承认了错误,心里却没有。对这这些花言巧语口是心非,孔子心如明镜。同一篇,有孔子“朽木不可雕也”的感慨。他已经感到无力了。


5/

当然,作为一个乐天派,孔子永远心怀希望,因此,弟子们在第六章《雍也》安排了这段: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6.3)


颜回闻过则喜,不迁怒于人,而且不会犯同一个错误。不再跳进同一个坑,是做人极为重要的品质。这里藏着孔子低调的欢喜和希望。


6/再高-低

下一章是第七章《述而》,谈到了孔子对自我的观察,同时又提出避免错误的进阶途径:再给我几年时间,从五十岁开始学《周易》,明白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就可以不犯什么错误了。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7.17)


在这一章中,还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叫陈司败的人指正了孔子在国君面前油滑说话的错误,得到他人的转告后,孔子说:我很荣幸,一有错误,别人必定就知道。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7.31)


7/重复

这里节奏和前面一样,一旦同一章说了两次,下一章就会跳过去,所以第八章没有谈这个话题。到了第九章《子罕》,重复了第一章的话,音节重复,有意思的是,另一句重复的话——“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在第九章出现(9.18)。所以,第九章是一个特殊的章节: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9.25)


8/

到了第十三章《子路》中,提出了孔子对管理者“赦免手下小过错”的指导: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13.2)


9/

第十四章《宪问》,是孔子对于一个使者的赞扬:当孔子问及主人的时候,这位使者谦卑地说,夫子想减少自己的过失,但还做不到。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14.25)


10/

第十五章《卫灵公》,是关于“过”的辩证法:有过不改才是真的过错,有过就改就没有过错: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15.30)


11/

进入第十六章《季氏》,直接开始指出身边人的错误,而且安排在开头第一条: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16.1)


12/重复

到了第十九章,可以看到收尾,而且是用两段,一正一反: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19.8)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19.21)


这说的是,小人有错,必然去矫饰,其实越描越黑。而君子的过错,如同日食月食,犯了错,人人都看得到,改正了,人人景仰。


所以,整部论语,在谈“过”这个问题上,是很有节奏的,第一章提出命题,然后几乎每一章都有一段,其中有一两章有两段,因此他们的下一章就空一下,在中间部分的第九章,重复一次,到了最后,用一正一反两段来收尾。


起—高-低——低——再低——高——再高-低——重复——平——高——低——高——重复收尾。


这个韵律性的论述,只是为了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过则改之,就是君子、大侠。《论语》用心之多,可见一斑。大概,《论语》编者和鹿鸣君一样,感觉到“嘴巴永远说服不了耳朵”的痛苦,所以,将心思藏到了不同地方,希望有朝一日能多一个人感受到这份心情。




孔子是老师,他的弟子们也多是老师。这份心情,在很多老师心中都有,正如,老人们常常这样唠叨我们:




好犀利,不是吗?古固如此,今亦同然。


前面的文:

想不到你这浓眉大眼的家伙也背叛革命了  |原典故乡1.05

这里有一剂谄媚的解毒药 | 原典故乡1.04

林丹身边,少一个子路 | 原典1.08


呦呦鹿鸣:

独立、荐书、

原创可靠

分享是最大的鼓励

长按识别二维码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