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学公园
一个致力于传播主流科学信息、揭露伪科学骗局、推广理性科学精神的科普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FM93交通之声  ·  刚刚公告!事关杭州钱江三桥,有大消息! ·  昨天  
FM93交通之声  ·  奥运冠军陈梦,完成毕业答辩 ·  2 天前  
FM93交通之声  ·  今天起,洗澡可以调整一下了!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科学公园

如果科学是迷信,健康就是一种病

科学公园  · 公众号  ·  · 2017-06-27 10:30

正文

以下是本人在论坛收集的典型精分言论,请勿对号入座:


1,科学也是一种迷信!为什么世界上一些解释不了的事情都归结到心理暗示?有些东西比如鬼魂是真实存在的,为什么不面对,一定要掩盖呢?科学就是一种迷信!

2,我早就发现这个问题了,苦于身边都是科学的忠实信徒而无法交流!科学不仅仅是迷信这么简单,它抹杀了人类的想象力。科学就是对人类最大的犯罪!

3,认识世界不一定要通过仪器、计算等理性的东西。用感性的方法有时也可以,不过大家都认为是迷信罢了。大家都相信理性是科学,感性是迷信。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因为毕竟物理可以验证,重复。而感性是不可复制的,尤其是有些特殊的感觉。就我的感觉而言,理性是低层次的,感性是高层次的。庄子有类似的说法,大意是说:低层次的人难以感受高层次的东西,就好像聋子听不到声音(但是我们不能说就没有声音)。

4,人们,尤其是现代人,似乎非科学而不信了,形成了一种信仰科学的热潮,然而对科学的信赖到底有多少优越之处呢,相对过去人们信仰宗教的时候?总之,对科学的过分信赖给社会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5,科学就是:科幻的学说!科学在针对某些问题上就是虚伪的!

6,你成功了, 你就很科学。对于科学的盲目信任,亦是迷信。

7,宇宙之大,远远超出科学范围,很多东西科学解释不了,而迷信能够解释,所以迷信比科学强大!

8,科学解释不了就说是迷信,我认为科学本身就是迷信。人眼看不见X光,可是X光存在,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科学发现不了的,但不代表它不存在。

9,因为科学家也会迷信,所以迷信科学就是最大的迷信!

10,迷信科学确实是最大的迷信,我们叫它“科学迷信”。我们也不能证明最新的科学就是绝对的正确,而且往往都不正确。我们经常会看新闻里说某某科学家出来否定之前的一个科学结论:今天说某某药物对人体的某些病症有很大的治疗作用,没多久就说有专家发现这个药对人类有很大的危害、弊大于利。霍金就经常否定自己之前的结论。所以,科学的局限性体现在时间与空间上。这一点和宗教、佛教并无区别。我们有时候会说这个人怎么这样“迷信啊”,殊不知自己正在进行“科学迷信”。没有保持一个柔韧的心灵开放式地看待世间的一切,那和迷信就没有区别了。

11,今天的科学总能推翻过去的科学结论,那么今天的科学肯定也是错误的,所以,今天的科学以后也会被推翻,所以科学也是迷信。今天的迷信,以后就是科学。


这些言论都是广泛流传的一种思潮,甚至一些人文领域的学者,如与“特异功能大师”们杯酒交欢的孔庆东之流就经常挂在嘴上。

我说句不客气的话,一个接受过正规教育和科学训练,年满13岁(也有读者提意见,认为应该放宽到15岁)的人如果说出“迷信科学”这样的话,几乎等同于脑残。本来,任何学历在高等小学以上、思维逻辑能力正常的人都知道科学与迷信是截然相反的东西——如果科学是迷信,健康就是一种病——本无详细分析的必要,但一个谬种流传的谎言如果没有人站出来揭露真相,往往也会成为某一部分人的“真理”,迷惑不辩是非人。所以,我决定说明白科学为什么不是迷信,为什么说科学是迷信的人是脑残的代名词。

科学如果是迷信,健康就是一种病


语言逻辑的毛病

当代知名学者、清华大学教授赵南元一针见血的指出其荒诞逻辑:

迷信是没有理由的相信,而科学恰恰是追寻理由的地方。科学把道理讲得如此明白,让你觉得不相信就未免太傻。所以“迷信科学”或是“科学迷信”就像“方的圆”或“圆的方”一样,是自相矛盾不能成立的概念。只有受教育程度所限,无法理解科学道理的人,才会把科学看得像神话一样不可思议,说出“科学迷信”这样不通的话来。

其实,任何逻辑思维正常的人,都可以轻松看出某些人思维逻辑的“混乱性”,他们的质疑不是真正有意义的质疑,而是语言的毛病(这类人也往往喜欢说“时间不存在”)。可以判断,经常说“不要迷信科学”“科学是迷信”的人,连最基本的语法逻辑尚且没有建立。中国传统文化最缺乏的就是古希腊那样严谨的哲学逻辑,所以给某些人钻了空子,如果我们从小进行一些逻辑方面的训练,至少从文字上就提不出这种荒诞到无能的语句。国外也有宗教徒,但他们根本说不出这样逻辑混乱的字句。

举 例


有人辩称:“科学不是迷信,但一味赞同科学的态度就是迷信”。

其实,科学是最动态、最开放的方法体系,科学不等同于科学理论,科学没有不能研究、谈论的禁区,“一味赞同”的态度,绝非是科学所提倡的态度,最多是科学素养不高的人盲目信任某个科学理论,或者盲目信任某个权威人物、权威机构——而科学理论如果具有缺陷,不管多久总是会被后来人所修正。

所以“一位赞同”对“维护”科学并没有任何实质意义。而这种“一味赞同”,恰恰是科学本身最加以反对、批判的东西,“一味赞同”正是脱离科学的本意,怎么会是迷信科学呢?


科学与原教旨主义截然相反

英国生物学家、科普作家道金斯一直被宗教界批评是“一个原教旨无神论者”,一些扯淡的“民哲”,会有一种极其无聊的说法:一个科学家对于证据的信念本身就是一种原教旨主义的信仰。可是,道金斯真的是原教旨主义者吗?


克林顿·理查德·道金斯:英国著名演化生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家和科普作家,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教授       


原教旨主义者的态度就是:永远认为自己是对的,比如其信仰的《圣经》或者《古兰经》中的真理是先验的公理,而不是推理过程的产物。如果有证据与经文发生冲突,被抛弃的毫不犹豫的就是证据而不是经文。

作为科学家,所相信的则是与信仰完全不同的东西。比如,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生物学家都坚信进化论是正确的科学理论(注,最多做局部修正),这不是因为进化论是《圣经》一样的经文,而是因为她提供了太多彼此相关的证据。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去检验证据,任何一本科学书上有一点错误,也迟早会被人发现并在以后的书中加以纠正。而对于一本《圣经》来说,则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我们之所以相信进化论是一种科学理论,是因为有证据支持它。如果新证据出现否认了进化论,我们就会在一夜之间放弃进化论。但不会有一个原教旨主义者敢于说过类似的话。原教旨主义者面对任何强大的证据,通常做的就是视而不见,拒绝正视。科学家对进化论的信赖绝对不是原教旨主义式的,它不是信仰。科学本身就不是信仰,信仰是宗教范畴。科学也不追求真理,而是老老实实告诉你如何获得知识的最可靠的方法。

举 例


英国牛津大学动物学系有一位教授,多年来宣称高尔基体不是真实的,是一个幻象。某个星期一,一位美国细胞学家来做讲座,他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高尔基体是存在的。在讲座结束的时候,牛津大学这位令人尊敬的元老教授大步走上前台,以手舞足蹈的方式大声叫嚷,激情澎湃:“我亲爱的朋友, 希望能感谢你。15年来我一直是错的。”听讲座的人把手掌都拍红了。


很显然,原教旨主义者是绝对不敢说这种话的。他们面对科学与宗教信仰相冲突的时候,往往放弃对真相的追求,而捍卫自己的信仰。


举 例

美国有位信仰《圣经》的地质学研究者叫库尔特.怀斯,由于宗教灌输给他理念是地球的年龄小于1万年,经历了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库尔特遗憾的抛弃了他多年所受的科学教育:我不得不在进化论和圣经之间做出选择,......我接受了上帝之道。如果宇宙中所有的证据都反对创世论,我也许会认同这些结论,但我依然还是一个创世论者,因为那是基于上帝之道所带给我的。我必须坚持这一观点。之后,本已在学术界崭露头角的库尔特.怀斯主动放弃了科学事业。


(本节资料主要来源:《魔鬼出没的世界》)


《创世纪》,是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礼拜堂大厅天顶的中央部分,按建筑框边画的连续9幅宗教题材的壁画。


所谓“科学主义”的真相揭秘

科学主义(scientism)被学术界认为是:


人文主义者臆造出来的概念,实际上在科学界不曾有过“科学主义”这种存在。现代社会经常提“科学主义”的人,一般被认为是不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所谓“人文主义者”。

提出“科学主义”概念的人想当然的以为:科学需要人文的指导,而人文也可以是唯心,所以科学应该脱离自然研究的范畴。其实,科学本身就最具有人文精神,脱离科学而妄谈人文,结局必定是反科学。


举 例

虚构出”科学主义“概念的那一批人,虚构出世界上存在一种“科学主义者”——把科学当作检验所有事物的唯一标准;科学为解决世界一切问题的万能力量。”

恰恰与之意淫相反,我们看见,古今中外广大的科研工作者、医学家、科普作家,他们有文体爱好的比比皆是,很多人都有此方面的精深造诣,历史上更有许多是公开呼吁重视人文、反对战争独裁的,大力提倡社会制度改良的知名学者,他们有的同时兼具文艺家、革命家的身份,任何一个人都不会认为科学可以无所不能、包打一切。

(百度百科词条“科学主义”)

虚构出“科学主义”的历史真相

“科学解决一切问题”的伪概念,“唯科学主义”的内容,反而是坚信“神学、哲学可以解释一切”,为封建迷信招魂的人提出的,目的就是倒打一耙,给科学抹黑。以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为起点,科学如迅雷般崛起后毫不留情的揭露出哲学在实证方面的欠缺,昔日自以为高人一等的嘴炮大师——哲学家们突然尴尬的发现昔日的小弟不再向自己恭恭敬敬的问安了,顿觉丢了面子、前途不再灿烂,由此厌恶和反感科学,虚构出一个“科学主义”的大帽子,试图禁止科学研究踏入主观的非自然领域。

科学主义是怎么来的呢?我查阅了资料。科学主义的英文(scientism)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出现(注,达尔文的生卒是1809年2月12日-1882年4月19日)。德国哲学家狄尔泰(Wilhelm Dilthey)在十九世纪末主张:人文学的研究方法与科学方法不同,人文学应该“主观”,与科学的“客观”相对,并批评那种试图将科学方法应用于人文学(指法律、艺术、历史和宗教)研究的思想为科学主义。

赵南元教授说的一针见血:


“反科学的势力公开站出来宣扬反科学多有不便,还需要羞羞答答遮遮掩掩,“反对科学主义”就成了反科学的一顶隐身帽。反科学“文化人”在学术上无所建树,拿不出过硬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只能靠扣帽子、打棍子的非学术方法来对付批评者。所谓“科学主义”就是反科学势力用来对付批评者的一顶大帽子。遇到与他们观点不同的人,不需要任何符合学术规范的论证,只需给对方扣上“科学主义”的大帽子,就可以得胜回朝了,实在是方便得很。


所谓“科学主义”,如果存在的话,也只是哲学史(而不是科学史)上的一个流派,是某些哲学家对科学的看法而已,与科学本身并无关系,与科学家也没有关系。如果有谁真的要反对“科学主义”的话,应该到哲学家中去寻找科学主义者,而不应把矛头对准科技界。把“科学主义”说成是科技人员乃至热爱科学的公众的“缺省配置”,视广大科技人员如“敌占区”,向公众散布妖魔化科学的言论,当然不是反对什么“科学主义”,而是地地道道的反科学。”


著名科学家赵南元教授


科学不崇拜权威,只重视证据

温伯格在《湖畔遐思:宇宙和现实世界》中做如下阐述:


在科学上我们也有我们的伟人,如爱因斯坦,他毫无疑问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但我们并不会将他们视为永远正确的圣人。对于那些平时尊重独立思想和正视矛盾,即特别是在涉及宗教问题时爱默生所推崇的人格的人来说,科学上的例子对传统宗教中的权威会产生负面影响。这个世界需要有偶像,但圣人可以少些。


前面已经知道,所有的科学家都承认科学不是万能,有其局限性,不能包打一切。那么,对科学的“盲目信赖”会不会存在呢?比如说,看见“科学界”某些人说某个事物是对的,就一致拍手称好。

其实,这种“信赖”与科学无关。科学精神的本质是只认证据和事实,把权威看的一钱不值。任你是名校长、大科学家、名牌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超级大国总统,如果拿不出可以检验的让人信服的证据,我们就一概保持怀疑。与之相反,迷信不要证据,服从权威。

举 例

有“真\伪专家”打着科学的旗号兜售所谓的“高科技保健品”,比如“离子水”,普通民众由于缺乏科学认知,一看,嗷,是“专家”推荐的,似乎“很科学”,便选择了盲从。

其实,民众对之迷信的本质是“缺乏判断力——迷信伪装成代表科学的权威”。说穿了,还是迷信了“个人权威”。

不管这些“专家”是不是真的,也许他是一个名流,但拿不出确凿的证据证明其推荐的保健品确有疗效,我们就不认可他的说法——不管他是教授、院士还是部长——这样才是不迷信的态度。

由于科学素养不高,错误迷信“个人权威”的行为,恰恰不是迷信科学,而是脱离了科学。而科学精神就是保持对“权威”的质疑,是“动态开放的方法”,科学本身恰恰最不迷信任何权威,把权威看得一钱不值。再说,伪保健品本身与科学无涉,就是迷,也不会是迷信科学,而是迷信伪科学。

所以,“迷信科学”本身就是一个语言思维逻辑上的悖论,正确的表达是“迷信了披着科学外衣的权威”,而科学只信服证据,不迷信权威(包括科学家),把拿不出确凿证据的权威看得一钱不值,迷信权威这样的态度是被科学精神所严厉批判的。

朱清时就是一个反面的例子,他是一位有贡献的化学家、高居中科院院士,但他宣传迷信和伪科学。虽然他是某个研究领域的专家权威,但支持朱清时的仅仅就是宗教徒、玄学爱好者,没有一个严肃的科研工作者认同他的观点,科学界对他的言论多予以批评,他的院士的帽子根本不起任何作用。原因就是科学界推崇的是证据,认事实说话,而不是认帽子说话。


朱清时被称为民科的精神教父,通常认为朱清时晚年已经成为一个玄学家


所以,“迷信科学”是一个荒诞可笑的伪命题,任何一个稍有基本逻辑判断力的人都不会相信这种幼稚、荒唐的鬼话。

科学本身是不是最值得“信赖”呢?

要明白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是方法体系,不代表知识主体。科学不与任何一种科学理论划等号,科学理论在科学体系中不占主体地位。

举 例

好比,地球上有几百万种动物,老虎是动物的代表性物种,如果你说动物等于老虎,那就错误了。

再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科学就相当于数学(当然,科学不是数学),某一个数学公理被证明具有局限性,被“否认”(其实,是修正)了,然而,你可以否认数学本身吗?

“科学讲究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只告诉我们能解决哪些问题,以及怎样解决它,即“老老实实的获得知识的可靠方法”。而且科学还告诉我们什么是不可能的,例如能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发明永动机是不可能的。科学的“摆事实,讲道理”的原则,在科学领域之外当然也有应用的可能,非常值得尝试。 科学既不求终极真理,只是不断接近真理。“真理”本来是一个宗教概念。”(赵南元)

科学也不是信仰,信仰代表非理性的那一方面,信仰的反义词就是“理性”。

科学解决的是“应该做什么”和“应该怎样做”的问题,“是什么”只是从属于这两个问题的微不足道的问题。科学能够用于决策就证明了这一点。科学不以真理为目标,科学是迄今为止人类获取知识的最有效也最可靠的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特别强调 
科学最讲究的是数学自洽、形式逻辑和实验证据,而玄学、哲学、神学都无法胜任。即使科学理论一时具有缺陷,“科学家不一定靠谱,但神学一定不靠谱”。

我们还可以提出一个反证法证明“科学方法是不是最可靠”,比如,你可以任意拿出一个科学方法以外的新方法,证明比科学方法更可靠,自然推翻了前面的论点。然而,千百年来没有一个实例可以做到。


科学可以被推翻吗?

迷信与科学的主要区别之一在于,迷信只是一种主观臆测,而科学则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客观观察之上。在现实、网络中有不少“玄学信徒”发表了一些诸如:“科学不是真理”、“科学推翻了迷信,又成了新的迷信”、“现在的科学会被以后的科学推翻,所以科学也是迷信”之类的皇皇言论。

对于这种人,我只好推测:他们曾经在科学、逻辑方面被科学证明十分愚昧,深深的伤害了他们的自尊,所以高举“科学只是新型迷信,现在的科学家在以后会被证明其实也是蠢蛋而已,而‘我’以后会被证明是正确的。”这样一种把意淫与科学相提并论、极其反智的世界观。今天证明了吃“人中黄”很恶心,未来吃“人中黄”就是美味了?

上述这些观点,很明显的把“意淫”和“科学”归为了一类

虽然任何一个对科学有基本认识的人,都知道“科学不是真理”(也从来没有自称真理);甚至谨慎的说,目前的科学理论并非能够完全的描述现实,连有些极端唯物主义者认为的无限贴近现实都算不上。不过很可惜的是,普通意义上的“科学被推翻”,依然不会成立——科学理论,可以被更新、补充扩展,但不会被完全推翻。

举 例

先来看一下两列词组:

1风、雨、雷,日、月、星,鬼火——2风神、雨神、雷神,太阳神、天狗食月、观星术,磷火……

它们的特点就是——对应,而且其中一组完全被证伪。而这样的词组我们其实可以列出更多,不过已经没有必要了。我想我们已经可以得出两个常识:一,眼睛是诚实可靠的器官(虽然精度不足、有误差);二,人脑是喜欢意淫的器官。

或许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更准确一点:对现象的解释才会被证伪,而现象不会。而这就是为什么科学不会被推翻的原因。

只有玄学、神学的理论,才是以对现象的意淫解释为结果的。科学与它们有本质的不同:科学通过预测现象、重复现象来证明自己,它使人制造无数预知的、可控的、重复的现象——而这些现象,或者说应用与产品,它们会一直存在不变。


牛顿力学定律(也包括其他任何科学理论)从来没有,也不可能被“推翻”,只能在适用范围上被修正


因此,所有经过验证的旧有科学理论,我们都无法完全推翻、抛弃,而是只能包容入新的理论内。正如经典牛顿力学在微观、高速领域不适用,但在普通宏观领域依然永远像以前一样正确。所以,那些所谓的某一个科学理论会被彻底推翻、抛弃,然后“地球被证明只有6000年”、“经络会被以后的科学证实”......这类,永远只是妄想。


须知:整个人类的知识积累,不过是实践证伪了意淫,而意淫从来无法证伪实验验证。科学虽然不是真理,但是它永远靠谱,而违背科学的只能是永远不靠谱。


“唯科学”仅仅存在于知识领域

很多所谓的“公知”,如许小年、田松、曾仕强、孔庆东、孙小淳、李北方之流,经常忽悠人民群众说:“不要唯科学”,他们却忽视了一点:社会行为有千千万万,需要运用“唯科学”的只是在知识领域。


获取知识只是社会行为中的一种,没有任何人说过科学可以指导一切人类社会活动,何来“唯科学”?


在知识领域必须唯科学。科学本身就得获得知识的最可靠方法体系,在这方面,如果不唯科学,莫非要唯玄学?玄学、神学、哲学都不足以胜任,因为它们不是获得知识的可靠方法。民众盲目的信任“专家”的行为并不是获取可靠知识,所以不存在“唯科学”。

举 例

清明节祭祖是华人的传统习俗,虽然绝大多数人都知道鬼是不存在的,轮回也是虚构的,但是我没有看见哪个人依据“这不科学”就不去的。

因为这个是传统习俗,主要是寄托对亲人的哀思。在古代,祭祖还有强化血缘纽带关系的作用。在传统习俗里面,我没有看见哪个人“唯科学”了。

即使是最坚信无神论的科学家们,他们也拜祖先,也祭屈原,非常尊重民俗,许小年、孔庆东之流如此捏造事实,信口开河,到底是逻辑毛病还是确实无知呢?

在与某些人辩论的时候,某些人常常会说“判断中医的价值不必、也不能——唯科学。也有人说,中医不是科学,但有效,所以我们不能用科学的标准去衡量中医。还有人说,科学不配与中医相提并论。


此言荒谬!请仔细思考,中医也许有效,但为什么中医的效果远远不如现代医学呢?是哪里出了错呢?是不是医理如阴阳五行错误了呢?还是经络穴位根本不存在呢?如果经络存在,医生开刀动手术为什么从来也不需要不考虑密密麻麻的经络穴位呢?为什么大量实验证明针灸只有安慰剂作用呢?如何检验中药有没有毒副作用呢?如何提高中医的治愈率呢?不证明其医理正确,如何懂的中医治病的原理呢?如果不运用科学实验上的双盲法检验,如何确定中药就真有效果呢?这个效果是如何诞生的呢?是什么样的化学反应作用于人体的呢?

你看,分析中医是不是也需要运用科学的思维?如果我们不运用科学的思维,如何知道中医治病的原理呢?既然不知道原理,如何判断中医就是有效而不是其他原因呢?是不是盲人摸象偶然碰上的呢?能不能让中医的疗效再上一个台阶呢?


所以,中医也在科学研究的范畴。既然是科学研究的范畴,判断中医的药理、医理,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标准。


当然,中医也有一些看起来与科学无关的因素,比如人文因素。慈眉善目的老中医关怀的给病人把脉,温柔细心的安慰病人,一贫如洗的卧病之人看着药炉上的袅袅细烟、闻着苦药味,他们心里也获得了安慰。我们的医院太繁忙了,忽略了给病人安慰也是医治体系的一个主要部分。这个看起来“不是科学”,然而归根到底,它还是“心理学”。心理学不是科学吗?


儒学泰斗李申:我曾说过“阴阳五行理论是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用当时的哲学来整理中医实践成果的一种理论”。两千年前讲阴阳五行是先进的。两千年后我们还讲阴阳五行,再过两千年我们还讲阴阳五行吗?历史上,中医理论也是不断发展的,但没有突破阴阳五行的大框架。现在,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无论从哲学上还是从科学上,都有许多发展。我们应该吸取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学发展的成果。我希望中医界能够有一批专家像汉代著《内经》一样,借助现代先进的哲学思想,科学成果,使中医理论有个根本突破。


科学对待经典著作:漠视

科学是理性的产物,迷信是放弃理性,迷而信之。不少迷信的信徒就是模糊了科学与迷信的界线,而上当的。科学,是帮助人类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一种“动态”的方法,是研究宇宙万物内部规律的一套最有效的方式。与科学截然相反,宗教是静态的。宗教不允许批判经典著作,认为自己是宇宙最高真理,如《古兰经》,一个字不能动。科学允许对本身一切理论的质疑和推翻,更不会自吹自擂“大智慧”、“最高真理”、“永远正确”。


举 例

科学对待经典著作毫无热衷,现代人写生物学论文,基本不会引用《物种起源》这样的经典作为证据,而是直接用DNA的实验数据。

一个有良心的科学家,仅仅用一分钟就推翻自己几十年所坚守的知识,霍金在世界第七次万有引力大会上就否认了自己以前提出的黑洞信息丢失理论。

宗教徒根本做不到这点,也不敢去尝试,如果做到,那宗教就变成科学了。

勇于质疑自己的“宇宙之王”:斯蒂芬.霍金


有人会说:现在看不见、证明不了的东西,就是不存在吗?万一有一天上帝在人间现身了,是不是要打科学的脸?


这个疑问很好解答。假设上帝真的出现了,虽然与过往的经验常识相违背,只要拿得出确凿的证据证明,科学家也会勇敢的承认。科学家这种实事求是的行为,本身就是科学的态度。而迷信者,没有勇气承认自己的信仰是荒诞的,即使有一天证明上帝是不存在的,迷信者要么不敢面对现实以种种借口拒绝承认,要么直接精神崩溃。


科学,她傲慢专横吗?

科学取代迷信——是用一种信仰来代替另一种信仰,还是同样是专横独断的信仰?都不是。

科学之所以有效,部分原因是因为内在改正错误的机制。在科学上没有被禁止讨论的问题,无论是过于敏感的问题,还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卡尔萨根写道:

在科学中,没有神圣的。不可冒犯的真理。对新思想的开放与对所有思想进行的严格的怀疑主义的验证相结合,才使得麦子能够从干草中筛选出来。在科学面前,无论你多么聪明敏捷、多么令人敬畏、多么受人尊重,都与他人一样,无高低贵贱之分。你的成果必须经受严格的专家的评审才能得到证实。不同的意见和争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所有的观点都应当受到鼓励,应鼓励不同的观点在广度和深度上进行争论。

美国天文学家、科普大家卡尔萨根

有些人认为科学傲慢自大——尤其是当它据称与长期存在的信念相互矛盾,或当它提出一种似乎与常识完全不同的稀奇古怪的概念时。就像在我们所站立的地面上发生地震,科学震撼着我们的信念,向我们所熟悉的信仰发起挑战,使我们长期以来所信仰的说教产生了根本的动摇。然而,我依旧认为科学的主要部分是谦逊的。


科学家们没有将他们的需要和索求强加给大自然,相反,他们谦卑地询问着自然,并且用非常认真的态度看待他们的发现。我们意识到那些深受尊敬的科学家们错了,我们认识到了人类的不完美。我们坚持研究的独立性,尽最大可能地对所提出的观点进行定量核实。我们不停地前进,发出挑战,寻找自相矛盾的观点,寻找出那些微小的、但不断出现的其他错误、作出其他解释、鼓励各种言论的自由发表。我们高度赞赏那些用雄辩的观点反驳已有的学说的行为。


在此,我们可以举出许多这类例子其中的一个:与牛顿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运动定律及引力与平方成反比的定律被认为是人类的最杰出的成就之一。300年后,我们用牛顿力学来预测日食。宇宙飞船从发射开始的数年后,能在距离地球数十亿公里开外,准确地进入宇宙选定的区域中轨道上的预先确定的点,好像世界在向我们款款漫步而来,其精确性令人瞠目结舌,牛顿显然知道他当时所做的事情所具有的意义。


但是,科学家们并不满足于自我探索,并对自己的成绩孤芳自赏,他们坚持不懈地寻找牛顿观点中的缺陷。在高速及强引力方面,牛顿的物理学体系崩溃了。这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伟大发现之一:狭义和广义相对论,这也是他的理论长期受到尊敬的原因之一。牛顿力学适用于许多领域,包括日常生活,但在某些对人类来说极不寻常的条件下——毕竟我们没有以近光速旅行的习惯——难以作出正确的回答。


牛顿力学与人们对自然的观察不相一致。广义和狭义相对论在其有效性领域与牛顿力学没什么区别,但却在其他方面(高速、强引力)作出了不同的预测,这些预测与观察完全相吻合。牛顿力学被证明接近真理,适用于我们日常所熟悉的情形,但不适合其他情形。这是一个人类智力所取得的辉煌的。值得庆贺的成就,但却有其局限性。


但是,与我们对人类易犯错误的本性的了解相一致,我们已经注意到这样的看法,即,我们可以无限接近真理,却永远不能完全获得真理。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需要实践验证,而不是佛经验证


举 例

科学家们如今正在研究广义相对论中的疑惑之处。比如,广义相对论预言存在着一种被称为引力波的令人感到惊异的现象。人们从来也没有直接检测出这些引力波。但是,如果它们不存在,那么广义相对论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脉冲星是迅速旋转的中子星,现在人们测量到它们的闪烁速度达到小数点后15位。人们预测在轨道上相互环绕的两颗密度很大的脉冲星会放射大量的引力波,这种引力波迟早会轻微地改变这两颗星的运行轨道和旋转周期。普林斯顿大学的约瑟夫·泰勒和拉瑟尔·赫尔斯使用了这种检验方法,从另一个全新的角度检验广义相对论所作的预测。就目前所知,他们得出的结果与广义相对论不一致,其结果可能会推翻现代物理学中的一个主要支柱。这件事情说明不仅他们自己愿意对广义相对论发起挑战,而且他们也受到多方鼓励。

正如这样做的结果所显示的,通过对两个脉冲星的观察,对广义相对论的预测作出了精确的证实。为此,泰勒和赫尔斯共同获得1993年诺贝尔物理奖。

其他许多物理学家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也在检验着广义相对论,比如试图通过直接探测的方法捕捉难以捉摸的引力波。他们希望不停留在理论阶段,而是找到突破口,检验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是否经受住一切论证。

(《魔鬼出没的世界》)


“一切皆有可能”违背科学精神

科学的方法之一就是追求最简洁,运用奥卡姆剃刀去除不必要、多余的假设。民科的口头禅“一切皆有可能”就是在不需要证据的基础上,将“无限可能”认定为客观事实。已知是对未知的征服,没有已知,就没有资格去判断未知。拿未知否认已知,是非常低稚的逻辑思维。


奥卡姆剃刀原理


这里,需要介绍一下“奥卡姆剃刀原理”。在现代科学的语境下,狭义的剃刀原则时,一般是这样的:“当两个假说具有完全相同的解释力和预测力时,我们以那个较为简单的假说作为讨论依据。”

举 例

关于转基因食品,有一个普遍现象,民众一看见转基因的新闻报道,往往是一窝蜂的辱骂,只要是替转基因技术辩论的科学家,没有不被辱骂的,对于反转的人群来说,“我心里看见转基因就是不痛快”就是认知事物的最高判断准则,而不是去探寻事物的真相。实际上,这种愚昧心态也是迷信者们的共同准则。他们唯一的武器就是“一切皆有可能”:“专家不吃上三百年,我们就不吃。”

——实际上,即使专家真吃上三百年,他们依然是不会吃的,按照“一切皆有可能”,吃三百年没有发现危害,保不准吃五百年不会有害。 “转基因技术完全无害”本身就是难以证明的伪命题,即使你吃五百年转基因食品都没有发现任何问题,说不定三百年后有一个人中招了呢?套用“一切皆有可能”的思维,我也可以得出“释迦摩尼和特斯拉在街头亲吻”的荒诞结论——“没有看见不代表没有”,所以也是“一切皆有可能的”。

一个严肃的科学家绝对不会在任何观点上轻而易举的下结论,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他们会通过一系列严格的实验来证明观点,在不擅长的领域,也会多思考、多听取其他专家的意见或者保持观望也是不错的选择。作为一个严谨的人,在历经几十年研究没有发现转基因有害之前,按照奥卡姆剃刀原理,“有害”就是一种多余的假设。作为一个稍稍不严谨的学者,会认为转基因食品有害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科学家做实验,迷信者只需要“信”。



举 例

在一次午餐中,有人向物理学家罗伯特·W·伍德祝酒时说:“为物理学和玄学干杯!”人们要求他对这句祝酒辞作出解释。那时,人们认为“玄学”是类似哲学似的东西,或者是通过思考就能认识到事情的真相的学问。这种玄学也可能包括伪科学在内。

伍德作了如下回答:如果一个物理学家有了一种思想,那么,他想得越深刻,就越想更深入地了解这种思想。他查阅科学文献,他读得越多,这个思想就变得越清晰。理论准备好后,他就到实验室,并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思想。实验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多种可能性都要验证。实验的精确度要求很高,错误尽可能减少。他严格按照实验过程进行实验,他仅为获得实验结果而废寝忘食。在经过严格实验后工作结束时,却发现这个思想毫无价值。这时,物理学家就将其抛弃一旁,让自己的头脑从杂乱的错误中解脱出来,转而去做其他事情。

伍德将酒杯高举过头,下结论说:物理学和玄学间的区别并不在于一类实践者比另一类实践者更聪明,而在于玄学家没有实验室。


(《魔鬼出没的世界》)

很多阴谋论和玄学信奉者,总爱反复的说:“不要拿地球人的眼光去妄图了解宇宙。你科学再高明,始终是地球上的科学,宇宙那么大,必定存在特殊的东西,因为——一切皆有可能。”莫非,地球人的科学智慧不能了解宇宙吗?《布罗卡的脑》第二章《 我们能认识宇宙吗?对一颗盐粒的沉思》对此作了解答:


科学是一个知识体,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的目标,从可能是一切物质构成单元的亚核粒子到生命体,人类社会共同体乃至整个宇宙,去找出世界是怎样工作的,寻求可能有的规律性,洞悉事物间的联系。


我们能否最终详尽地认识一颗盐粒呢?试考虑一微克食盐吧。取其量多到恰好用肉眼而不借助显微镜就能看清。在这粒盐中,大约有1018个钠和氯原子。如果我们希望认识一粒盐,我们至少得知道这些原子的每一个的三维位置。(事实上,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知道,例如,原子间力的本质,但我们暂作一粗略的计算)。那么,这个数目比脑所能知道的事件数目,是多了呢还是少了呢?


脑能知道多少事件呢?脑中有大约1011个神经原,它们是负责我们心理活动的电的和化学的传导线路的元件和开关。一个典型的脑神经原也许有一千条细线路,这些细线路亦称“树突”。树突把神经原和神经原连接起来。如果脑中的每个信息单位对应于其中的一个连接(似乎很有可能就是这样),则脑所能认知的事件总数不超过1014个,即一百万亿个。但这个数只是我们所取的那颗小盐粒原子数的百分之一。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宇宙如此之大,以致对于任何一位想要“全知天下事”的人来说,确是难以做到的。在这样的水平上,我们简直难以理解一颗盐粒,更谈不上要理解整个宇宙了。


但让我们稍稍更深入一点看看这颗盐粒吧。盐正好是一种结晶体,其中若无晶体点阵结构缺陷,每个钠原子和氯原子的位置都能预先确定。倘若我们能够摇身一变,钻进这个晶体世界中去,那么,我们就会看到一排挨一排的原子有序地排列着,看到一种有规则的交错结构——钠,氯,钠,氯……,若能让我们站在一排原子上,那么,在我们上面和下面的各排原子也都按上述规则排列着。一块绝纯的盐结晶体,可能会有象10个信息单位那样的东西来规定每个原子的位置。这不至于会超过大脑负载信息的容量。


如果宇宙具有自然规律,这些规律又象确定盐结晶体相同程度的规律性那样支配其行为的话,那么,宇宙自然也是可知的。纵然存在许多这样的规律,每一规律又十分复杂,人们还是有能力完全理解它们。即使这种知识超过了大脑负载信息的容量,我们还可以在我们体外贮存附加信息,例如,在书中,在电子计算机的记忆件内,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还是能够认识宇宙的。


人类在可理解的程度上是有明确目的地去寻找自然规律的规律性的。寻求规律,理解这巨大而复杂宇宙的唯一可能方法,那便是科学。宇宙迫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去理解宇宙。发现日常经验是一堆不可预言的,无规律性的杂乱无章事件的人类,正处在严重的危险之中。宇宙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属于那些解决了这个问题的人们。


自然界存在规律、规则,适当地(不仅定性而且定量地)概括世界的行为,是一件令人惊奇的事实。我们可以设想,若一个宇宙,其中没有规律,它由1080个基本粒子组成,而这些基本粒子又象人的行为那样绝对自由,那么,为了理解这个宇宙,我们至少益要有一个象这个宇宙一样大的大脑。这样一个宇宙似乎不可能有生命和智能,因为生命和脑需要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和有序性。但即使在一个更加随意得多的宇宙中,如有这样一些智能上比我们高得多的生命存在的话,那也不可能会有很多的知识、热情和欢乐。


幸而我们还算运气,因为我们生活的宇宙至少有大部分是可知的。我们的常识经验和进化史已为我们理解实际世界作好了某种准备。不过,当我们涉足其他领域时,常识和普通直观也就成了很不可靠的向导了。当我们以接近光速运动时,我们的身体质量会无限止地增加;我们身体的厚度在运动方向上会收缩而渐趋于零;而时间对我们来说,正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将趋近于停止下来。我们的常识证据在高速下显然是不适用的。


或者让我们来考虑由形状象哑铃似的,由两个原子所组成的一个单独分子吧。比方说,它是一个盐分子。这个分子以连接两原子的连线为轴旋转。但在量子力学世界,即在一个微小的天地里,我们那个哑铃似的分子是不能任意定向的。很可能分子只能比方说在水平位置上定向,或在垂直位置定向,却不能在二者之间的许多其他角度上定向。某些旋转位置是被禁戒的。被什么禁戒呢?被自然律所禁戒。宇宙是以一种有限制的、量子化的、旋转的方式建造的。


我们为什么不应该能够有中间旋转位置呢?为什么我们不能比光速跑得更快呢?但就我们所知,这是一种构成宇宙的方式。这些限制不仅迫使我们变得稍许谦逊一点;他们也使得世界变得更可认识。每一种限制对应于一条自然规律,即宇宙的规律化。对于物质和能量所作的限制愈多,人类所能获致的知识也便愈多。


综上,如果再有人看了文章还要坚持说“不要迷信科学”,或者“科学是迷信”,可以回敬他们一句:


“精神病人思维广,弱者儿童欢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