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剪枝者
年轻人的城市、行业与生活选择助手。主推:新一线(传统一线新区与强二线城市)、新行业(传统行业新方向与新兴行业)、新朋友(同学同事之外的同辈/同类)。信息互联网时代,路径似乎无界蔓延。剪枝者协助年轻人将9-10条可能路线缩减为3-4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药物临床试验网  ·  分享 ▎Human Failure: ... ·  昨天  
药渡  ·  医药二哥,率先亮剑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剪枝者

公寓楼占比过高,则生育率过低

剪枝者  · 公众号  ·  · 2019-05-08 13:12

正文

常见的生育率分析会说到两点:1. 经济发达、生育率低;2. 计划生育执行力度大,生育率更低。第2条是简单的基数效应,20年后发挥作用,不多说了。下面针对第一点做出区间分析。

经济发达,生育率低,这个因果关系,可以解释为什么从生5-6个孩子降到只生2-3个孩子,因为以质代量,精养代替粗放,相当于行为生态学中的k策略-r策略转换。在6-2的这个区间,它有解释力。

但是,它无法解释下降到2个孩子这个替代生育率以后,为什么会出现0.7、1和1.5的差别。这个差别才是真正要解释的。在2-1.5-1-0.7的这个区间,它缺乏解释力。

例如,日本生育率低,众所周知,但是也有1.5左右,中国一向被认为喜欢生孩子,但上海户籍生育率只有0.7,北京也在1以下,首尔、新加坡和香港也都如此,远低于日本。何以解释?

同样是经济发达地区,美国生育率70年代还在2,近几十年才下降到1.7-1.8,依然比日本高,更是京沪港的2倍。如何解释?

近期,经过@学经济家 @深圳宁南山 @北京塞冬 的澄清分析,我相信大家已经或正在形成新的共识:香港式或苏东式的公寓楼城市化模式,是过低生育率的主要原因。

两个区间综合起来就是:工业化解释从5到2,公寓化解释从2到1。 这就是生育率降低的区间解释。第一区间,大家认识较多。第二区间,影响更大,人们却关注很少,很多人一直还认为下降到1也是正常的。这一点也不正常。

工业化城市化带来巨大财富,导致普通家庭生育的机会成本提高,这解释了生育率从传统的农业社会里的5-6下降到工业社会里的2。公寓楼集约紧凑的城市化模式则解释了从2下降到1附近。西欧和美国同样经历了、实际上还是率先工业化城市化,生育率缓慢从5-6降到2附近,但是并没有继续猛降到1。香港、苏东地区,则从2降到1.5-1-0.7。

同等经济水平下,生育率差了0.5-1个之多,原因就不在经济。严格受到管制的居住和教育资源,是东亚生育率奇低的原因。美国以独栋house为主,公寓很少;日本三四成house,其余是公寓;京港沪主要都是公寓,首尔和新加坡也是公寓为主。这三地的生育率依次是1.8、1.4、0.9,与独栋率呈严格的正相关,与公寓率呈严格的负相关。

首尔新加坡香港还有一个问题,教育资源竞争极度激烈,能上大学的占比很小。即便香港住房远比新加坡紧张,首尔住房面积200平很大,但三地的生育率都差不多。

美国内部,公寓楼占比较高的州,生育率在1.5以下,house占比较高的州,在1.7以上。这也证明居住结构对进入人口替代区间以后的生育率的决定性影响。

再看中国内部。

图片来源:国民经略

东北和京津沪,城市化率高,在中国,城市化就意味着公寓化,公寓化来得越快越猛,生育率就越低。又由于除了沿海以外,城市化进程在中国也是国企偏多的结果,即城市化=国企化。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国企多的东北、北京、天津、上海,生育率都下滑到了低于1的最低水平。重工业资源型省份,国企众多,公寓众多,如山西,如陕西,生育率均低,低于沿海轻工业省份,低于南方农村较多省份。

同样,十几年前国企占比很高的重庆、湖北等地,生育率也低于周边可比省份,如湖南。但由于中西部依然有大量农村,城市化进度落后于东北和京津沪,农村住的都是独栋农民房,所以,对生育率有所补救。

城市化率越高、公寓楼越多,生育率越低,这个因果关系是否适用于浙江、山东、广东?

山东沂蒙山以西重工业多,以东的半岛地区轻工业和民营企业(民企多在轻工业)较多,因此,山东的生育率依然较高。同样,浙江、广东以轻工业起家,民企多,分布在各类乡镇县,即便已经像城市一样,但公寓楼少、独栋农民房多,因此,生育率都较高。

江苏也是轻工业起家,但教育资源竞争激烈,导致生育率低于浙江,更低于广东。当然,前期的严格计划生育也有影响。

由上可知,轻工业、民企、农民房,是生育率的法宝。农民房就是中国式的house。虽然周边环境感人,但毕竟家里有院子,孩子的活动场所大,给年轻妈妈们传递的信号就是,这里好养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