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医生潘幸知(微信:sharpshow),帮你提高恋爱和婚姻情商。
幸知在线情感咨询师,24小时贴身陪护。请添加微信号 xingzhizaixian12 进行付费预约。帮你疏导情绪,专业、高效、分步骤的解决情感问题,重建婚恋关系。
作者: 大西洋的一条咸鱼
来源: 拾文化(ID:shiyafengshe)
没有它,少点什么;有了它,多点什么。
“多一个仪式,就能多爱一分?”
“连仪式都没有,还谈什么爱?”
仪式感,真的有意义吗?这份仪式感,你是喜欢还是讨厌?
我们从出生开始,就被名为仪式的东西推着走。
出生一个月,要喝满月酒;一岁的时候,要有抓周,有周岁酒席;逢年过节,要去祭祖行礼;学手艺,有拜师仪式;毕业了,有升学宴谢师宴;结婚了,有婚礼婚宴;到死去,还有一场轰轰烈烈的葬礼。
可以说我们整个的人生,就是无数仪式的集合。
但时至今日,我们都逐渐厌倦了繁文缛节,那些生活中充满仪式感的东西,我们真的还需要吗?
说起仪式感最重的活动,除了出生丧葬,那大概就是结婚了。
最近《奇葩说》有一期名为“婚礼真的有必要吗?”的辩论,里面对婚礼的吐槽真是深得我心。
臧鸿飞表示,婚礼就是一场大型自嗨庙会。
从小就跟着爹妈吃婚宴的我也觉得,大部分酒店举行的婚礼仪式让人真的感觉很不爽。
每次都是相似的流程,司仪每次都说着相似的话,亲戚朋友轮流发言既官方又冗长,开饭前唱歌唱《快乐老家》,再玩一些奇奇怪怪的游戏弄得大家很尴尬。
唉,每次等开席等得我真的很焦心啊。网上一搜,发现很多人都对此很赞同。除了少数真心祝福新人的朋友以外,想必大部分去赴宴的都是为了还份子钱。
本来嘛,结婚就是两个人的事,最多带上双方的家庭。为什么非要弄得那么大张旗鼓?
(在这里幸知忍不住插句话,很多结婚仪式几乎都是为了双方父母办的,少数结婚仪式是为了装逼当演员用的,可是,愿意豪掷千金做一场婚礼,总要用哪怕一个零头,提升婚姻保鲜时长,到幸知在线找专业情感咨询师,评估双方进入婚姻后的注意事项啊,结婚了第一第二第三年,总要做夫妻咨询来个婚姻体检啊,千万别为婚姻埋雷啊)
在我老家的农村地区,每次有人结婚,就是“大办”。早先一天在家门口摆个台子,摆上桌子凳子,请村里专业的“做饭队”过来。结婚当天,一个十来号人的小乐队在台子上吹拉弹唱,然后亲戚、亲戚的亲戚、村里的熟人、熟人的熟人轮流到婚礼现场吃酒席,因此“做饭队”就要从早到晚地忙。
排场到了,礼俗也不能免。主持人在台上故意刁难、号召观众起哄新人亲吻,大家在底下哄堂大笑,新人在上面尴尬地笑。
好不容易完成了台上的表演,媳妇得接进门了。这时候,公公要把新媳妇背上楼,后面跟着一群大老爷们嘻嘻哈哈地继续刁难。好像接进门的难度越高,日后夫妻生活就能更幸福一样。
我记得有一年回老家,碰上一场婚礼。大冬天飘着雨,冷风嗖嗖吹,新娘穿着婚纱套着棉袄站在屋外的台上,等着司仪不停地出点子。当时我心里想的就三个字“何必呢”。
何必呢?就为了所谓的“喜庆”?就为了看客们的热闹心态?这样的“仪式感”,真的不是自讨苦吃吗?
婚丧嫁娶这种人生大事大操大办,我们多少还能理解。但生活中那些刻意追求仪式感的人,有不有趣,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就拿吃早饭这件事来说,明明就一盒牛奶一袋吐司,但是就这样把早饭给吃了,总觉得对不住一天的开始,毕竟生活不是租来的,要对自己好一点。
于是掏出昨天买的芒果,认真地切开划上花纹,和一片吐司一起放到白盘子里,再把牛奶倒进玻璃杯四分之三的高度,摆到桌子上,找个角度拍个照P个图,再传到朋友圈。
即使拍完照之后,并不是坐下来优雅地拈起一片吐司,也不是用刀将芒果肉削下来舀着吃而是直接上嘴啃。
谁让他们觉得,重要的不是早饭本身,而是吃早饭前的准备工作呢?那种认真对待生活的庄严心情,就如一场净化心灵的仪式,让一整天都变得有意义起来。
好像这种天真的“仪式感”,能让年轻人们从忙碌的工作中获得一丝安慰,觉得自己虽然辛苦,但是是个懂生活的人。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仪式感”代表的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那么在文化爱好上强化仪式感,也不失为一种更高的追求。可惜这样的仪式感,常常被弄得丢失精神内涵而只剩花里胡哨的皮囊。
现在宣扬传统文化,各地流行举办汉服、诵读传统经典等活动。这完全没有问题,毕竟现在古典精神内核,我们确实了解得不够。
但问题在于,有很多活动纯粹就是为了凑热闹,根本没有用心去考察和学习这些传统文化的内涵。
比如汉服的穿法很讲究,然而有些汉服表演,左右衽不分,忽了“衽”“襟”“领”的意义。汉服需要的是庄重的仪式感,不是作秀。说过“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的孔子大人表示心痛。
还有传颂经典《论语》《孟子》的读书交流会,创办本身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就像那些吃个早饭都要发朋友圈的人一样,读书交流会开成了逼格提升大会。
明明就只听过于丹大师的鸡汤而没有真正地读过《论语》,还要假装很理解。在会上秀一秀自己的提包、水杯子、精装限量书,然后沉浸在自以为高等的精神享受中。抽空再拍个交流会场或者自拍,发到朋友圈说,今天来参加经典交流会,好有收获。
但这样的人肯定说不出来收获是啥。如果仪式感等于造作大把好时光,那我只能说,你开心就好。
仪式感,可能真的是让人又爱又恨却无法摆脱的精神食粮。
它有好的一面。对很多人来说,仪式感代表着一个节点,让人能在漫漫记忆长河里,找到与某个人某件事相关的前因后果,让人们在怀念的时候,能通过仪式感记住里面的情感。
就像《小王子》里的狐狸说的那样,“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再就是,仪式感能带给人们关键的心理暗示,比如成人礼。那个时候虽然带着叛逆情绪,但成人礼能让18岁的少年们更深地意识到,“我即将成为一个不一样的人,那个人,要比现在的自己更独立、更自律、更有责任感。”
仪式感的感染力,也会影响精神上的传承。
虔诚的基督徒在吃饭前会做个简单的祷告,表达对上帝赐予食物的感激。而在日本人的用餐习惯里,吃饭前会说一声“我开动了”,吃完后再说一声“谢谢款待”,表达对自然赐予食物的感激。
像这样一代代传下来的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文化心态。
当然,仪式感太重,就会过犹不及、劳民伤财。有些商家还会利用人们重视仪式感的心理,说是传承文化,刻意请些人来三拜九叩或者舞文弄墨,其实只是宣传房地产开发。
仪式感最怕的就是损失精神内核,被一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抢了风头。如果婚姻需要仪式感,那么就做有美好纪念意义的活动,比如和亲近的亲人好友一起简单地吃个饭,比如新人一起旅行,而不是非要花大价钱办一场娱乐他人的闹剧。
生活要适度,更不能强求,仪式感也是如此。否则,仪式成为形式,一切就只剩下令人反感的空壳了。
潘幸知
携手 百位情感咨询师
为你的婚姻和成长保驾护航
长按二维码订阅我 ↓
夫妻沟通|出轨冷暴力修复
性和谐|离婚适应|自我成长
预 约 付 费 咨 询
请 联 系 微 信 号
xingzhizaixian12
幸知学院
520 经典课程
《怎样的亲密,才是关系中最好的距离》
授课导师:安洁
授课形式:音频(可反复回听)
价格:原价88元,特惠价19.9元
扫二维码一键下单 ↓
支付完毕
新朋友想聚聚?或者无法支付?
可联系微信号 xingzhizaixian11
进入“幸知亲密舒缓屋”
关注微信号:幸知学院
点击个人中心-已购课程-可反复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