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8年3月24日,文化名人白岩松在乌镇文化讲堂做了题为《道德经——我的生命之书》的讲座,这是继王鲁湘讲一代大师黄宾虹之后,乌镇文化讲堂的第二讲。
【豆瓣时间】作为本次活动的支持单位,聆听了白岩松讲座的全过程。在之后的时间里,我们将分3期将白岩松的讲述全文发布给大家,让我们一起跟随白岩松,走进他的生命之书——道德经。
一、前言
杨葵:欢迎来到乌镇文化讲堂第二期。就在昨天晚上我听我的老师,也是雅达国际的董事长蒋建宁老师,他跟我讲了在江南一带有一句话,大意是说二月初八是一个界线,在二月初八以前基本上冷热很无规律,到了二月初八开始,天气就不会再冷了,真正的春天就到了。所以我们今天在二月初八这一天开展我们的乌镇文化讲堂第二讲,我自己觉得是非常吉祥的一件事情。
从2018年开始,雅达书院还有北京的势象空间,我们联合发起了乌镇文化讲堂,在1月14号就在此地进行了第一讲,是由王鲁湘来讲述一代大师黄宾虹,今天我们就邀请到白岩松来讲述《道德经》,他的生命之书。
老白是我的好朋友,他平时跟现代人有一个相反的东西,他不用微信,所以我们每天兜里滴滴乱响的手机上我见不到他,我跟他还维持着我自己非常神往的、大概20年前人的交往方式,就是能够经常在一起小酌几杯,深入的聊聊天。
他不用微信,但在每年的大年初一,我都会准时的收到他手工的祝福短信。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这个大年初一,我收到他的短信,我今天专门把这个短信调出来念给大家听听,因为我看着这个短信当时心生感慨。他是这么说的:
“新的一年,我开启了50岁的行程,大年初一就像短暂的中场休息,突然发现世界那么大,其实跟我没什么关系。但是世界好与不好,却是由我生活中的队友们所决定的,所以在这里祝福队友们在新的一年里每天开心、舒心、顺心,约活越明白,越活越开阔,和全家人一起向着快乐和幸福从容行走。”
作为他的多年好友,我觉得这个语气是典型的老白式的语气和口吻,就是他不去做这种斤斤计较的、抖那些聪明,谈那些文化,他都是最最实实在在的,情深意切的家常话,但是这些家常话里边实际上我觉得就像他自己说的越活越开阔,他的背景越来越开阔。
老白在我的印象中是这样的人——他不在细节上抠抠索索,他比较着力于这种大图象的发力思考。在老白的大图象当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今天即将要讲的《道德经》。他自己曾经说过,说他可能比较早熟,在30多岁的时候就遭遇了中年危机。确实,他的行为当中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新闻人物,我不说大家也大概知道,他辞去了很多制片人这些职务,专心的做自己的事情,就是说这里面有舍有得。在这个大图象当中,我觉得他所收获的就是刚才讲的情真意切和家常话,着力于大图象的思考。
我自己也算一个文化人,在文化界扑腾这么多年我自己的感受是,
越是在细节上抠抠索索,其实越难把握细节的准确,而反而是忽略细节、在大图象上思考的比较清晰的人,他好像顺手拈来,就能够给你把细节说的非常到位。
有一个词叫深重恳切,我自己在写文章的时候说过这个词。我听老白说话就经常有这种感受。
在刚刚过去的两会,我因为在准备乌镇文化讲堂,所以两会的很多新闻都没有看,就在人大结束的那一天,我在中央台看到老白在总结两会,他用了123456789这几个数字,把整个两会讲了一遍,大概前前后后七八分钟,可是我听完了,我就觉得他把整个两会最精彩的、最实质的内容,提纲携领的说的非常准确到位。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老白,不知道你们以为如何。现在肯定是大家已经迫不急待在等他本人上场,所以就有请白岩松。
二、道是什么?
白岩松:据说明年大年初一的短信更好,因为我是准备向猪学习,明年是猪年,举一个例子:
遇到多大磨难和委屈,猪都没声音,稍微境遇有所改变或吃的好了,猪就舒服的哼哼,这是真正的乐观主义精神。
所以我说明年要向猪好好学习,那个短信可以收藏。
各位下午好,没想过这么大的阵势,我以为一二百人,聊聊天,但没想到来了这么多人不说,还直播,这一直播就坏了,90分我准备努努力的说到70分。不是有什么不能说的,而是人多了耳朵就杂,就容易引起误读,那就不好了,岁数越大越喜欢小。
怎么跟《道德经》结缘呢?为什么是我的生命之书?
也许也是你们在座某些人的生命之书,或者从明天开始也是你的生命之书,那我觉得挺好,我是《道德经》的志愿者吧。
24岁的时候开始成为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的主持人,这就坏了,采访无数的大家,采访了半年之后,我觉得老天比较照顾我,幸运的触碰到了一部书叫《曾国藩》。一个多月的时间全看完,一下子觉得自己成长了不少,1993年,从此放下,隔了24年,去年春节前后重新看了一遍《曾国藩》。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大部分的情节我居然都忘了,但是我发现价值观已经是我的了。那本书里相当多的价值观已经成为我的价值观。
读书有的时候就是这样,你以为很多细枝末节你都忘了,你就没看过这本书,不对,它已经牢牢的塑造了你。
其中曾国藩大半辈子有几次重要的学理转变,你想想看,那时候中国的文化人没有不是儒家的,都是儒家的人。所以曾国藩由儒家入仕,然后官至四品,但是在京城居大不易,四品这年头八项规定,车都取消了。后来他开始接到生命重要的转变,开始办湘军,开始由儒家转至法家,所以就有了曾剃头这样的说法,一切都是从严,然后以法家的这种只为结果,不考虑过程。但是屡战屡败,一次又一次的跳河被人救起,到现在我都没搞明白,他是真跳河,还是发现有人救他所以跳的。但是一次又一次的跳河,屡屡攻不下太平天国的总部,心灰意冷,把所有人都得罪掉了。恰巧他父亲去世帮了他,回家奔丧,闭门不出。左宗棠写信骂他,你以你爸去世来放弃天国之责任。但是曾国藩就在这次回家的过程中,重读老子的《道德经》,结果豁然开朗,突然发现刚强无法胜柔弱,或者叫柔韧,结果他带着老庄的哲学出山,人际关系全部捋明白,一举攻下南京,奠定了他的事业之鼎峰。
这是曾国藩由儒到法再到老庄的人生故事,对于我来说或许是24岁的时候读《曾国藩》隐隐约约的有这样的印象,但不记得了,我觉得是某种偶然或者命运,在36、37左右,或者35、36左右走进了《道德经》的世界。
刚才杨葵介绍,其实我觉得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去解读,
成名太早,对于我来说不见得是好事,其实对于谁来说都不见得是好事。我做了一个比喻,成名太早犹如楼起的太高却没支安全网,越高越危险,如果把持不住,它就会向另一个方去转化。
我觉得累积到35、36的时候困惑很多,其实两个非常重要的困惑在《道德经》里得到了最浅显和直接的解答,当时并没有真正的走进《道德经》的世界。
第一,私和无私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第二,你得到了各方的赞誉或者是你得到了越来越多,满怎么办?
因其无私而成其私
在《道德经》里头原本是“因其无私而成其私”,我把它翻译成无私为大私,豁然开朗。你想想做新闻节目的,稍一不注意就会去揣测二老——老领导、老百姓。任何揣测都相当于下注,不一定会赢的,风险会很大,怎么办?但是当我看到“因其无私而成其私”,“无私为大私”的时候豁然开朗,一切都不必去考虑,做你该做的事情。
当你真无私了,你所做的这一切不是为了自己获取什么,你可能就安全了,用外在的角度来说就成其私了。
但是我的目的不是为了成其私——我拥有什么,而是你突然获得了某种解放。因此十年前曾经有记者问我,你做节目的时候是考虑老领导还是老百姓?引诱我说老百姓,但是我说我从来都不考虑,二者我都不考虑。那位记者很惊讶,你连老百姓都不考虑?我说我只考虑这条新闻该怎么做。当你考虑这条新闻该怎么做的时候,它就对了。
中央电视台换台长换的很勤,我希望未来稳定一点。但是换了这么多台长,我只去过台长办公室两次,全是被动的,20多年只去过台长办公室两次,还是被提溜过去的,说公事。
偶然也会有忐忑,我知道有的人经常去台长办公室,我总不去成吗?结果很多年后读到了已经去世的杨伟光台长的相当于自传里头有这样一段文字:我最讨厌那些有事没事敲我门来找我的人,又费时间又费茶。他说,我最喜欢的就是那些安安静静在自己岗位上做事,从来不来办公室套关系的人。
先一身冷汗,然后热泪盈眶,幸亏没去。二,感恩杨台。杨台去世的那一天是我在母校校庆,宏大的纪念场所,就在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忽然接到一条短信:刚才杨台去世了。我转身离开了喧闹的场所回家,一路上就想起了一句话,
一个人对了,所有的人就都对了
,这是我送给杨台的,或者叫纪念的词语。我觉得一个人对了,一群人就都对了。
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又回到了所谓因其无私而成其私。我们现在很多人做的很难的重要原因是科长在猜处长想什么,处长在猜厅长想什么,厅长在猜部长想什么,部长在猜想什么,人家在想的是老百姓在想什么呢?其实回到规律,回到这件事该怎么做可能靠谱。
水杯子满了,你有没有勇气泼掉它?
第二个让我走进这个世界的就是来自对满的思考,当时可以给它翻译成类似这样的意思:
水杯子满了,这个水满了就再也倒不进去任何东西了,怎么办?泼掉它。
我记得十几年前刘宏大哥,作家,那阵子我得到的太多,又是金话筒奖,又是什么十佳青年等等等等诸如此类的,结果刘宏有一次碰见我,哎哟岩松如日中天,小心落山。我说大哥放心,我正在找一个地平线准备升一回。我就关掉了手机,辞掉了我当时主持,闲居一年去开发新节目,没有那闲的一年,我没有后来再往前走的动力和能力。
但是很重要的一点也与这种相逢紧密相关,水杯子满了,你就再也倒不进去任何东西了,怎么办?泼掉它,你有没有勇气泼掉它?我们回头去看计算机,我们先不要说计算机、计算器,不管曾经运作过多大的数目,想要再算1+1都要清0,因此清0是极其重要的过程,但是我们很难。
老子是一个特具有微博和微信精神的人
我觉得这两条一下子让我满心欢喜,然后就一步一步往里走。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我只能说《道德经》有点像巴赫的音乐,看着非常简单,越看越复杂。
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就是这个道理,看着很复杂的,最后仔细一想非常简单,看着很简单的,越来越复杂。
巴赫如此,我觉得《道德经》也如此。
老子恐怕是一个特具有微博精神和微信精神的人,五千字,81条,把《道德经》就弄成了全世界翻译各个语种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一本书。历朝历代多少人靠这五千字活着,我觉得五千字特别好,我带我的研究生的时候,两年的学制起码要抄两遍《道德经》,一点不复杂。这要是五万多字就比较麻烦了,更不要说50万字。
后来我发现50万字的书五六个字说清楚,但是这五千字的东西越绕越绕不明白,我越往里看,越觉得总能看出新意。
生命之书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不仅是它重要,还在于你每一个生命历程,由于你的历程总可以跟它碰撞出新的东西
,这也正是音乐要比文字我觉得更重要的,也不能说重要,更容易与人相伴的原因,因为音乐是在文字停止的时候才开始,当文字无法说清的时候,音乐才开始。因此你不同的年龄碰撞出同样的旋律,但是你感觉不同的起承转合,我觉得生命之书一定要有这样的意义,不同的年岁碰到的是不一样的东西。
小学生看《道德经》,抄,相当于成语,名人名言。20多岁抄《道德经》,会觉得这里头有一些话挺有意思,很酷。到三四十岁的时候可能要解困惑,六七十岁的时候甚至变成养生了,你的每一个阶段都要与之对应。接下来要说《道德经》是什么,为什么它会成为我的生命之书。
道是什么?
首先有几个点,最简单的要给大家破译,要不不好说。道是什么?先写这个字,先写这个首,接下来一个走之,
首就是脑袋,或者说是思想、智慧,走之是行为。因此中国最本源的字其实是知行合一的标志
,而且笔划还真不能错了,你得先写这个首,然后是走之,《道德经》恰恰如此。
《道德经》分道篇和德篇,所以称其《道德经》。在我看来道篇是大千世界宇宙运行规律的阐述,而到德篇的时候,当你了解了相应规律之后,如何指引你的行为,那不正是道这个字的标志吗?知行合一不就在这个道字上吗?你发现中国的一些大词全与此有关,道路、道理,更不要说道德。农民起义都要替天行道,弄的日本喝会儿茶都叫茶道,一起了茶道就玄妙了,到现在为止没有人说日本的茶好喝,但是都觉得茶道很高深,没有一个人说日本的茶好喝,中国的茶很好喝,就没有茶道,你看这个道字一加会产生多大变化。
道是中国文化非常本源性的东西,我们现在叫儒释道,但是顺序不是这个顺序,这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排列的顺序。独尊儒术,废黜百家,现在不是了,但是儒术依然是排在前头的。然后是释,那就是从印度传过来的佛教慢慢的被中国化的改造。再慢慢是道,你发现道已经被边缘化了。但是如果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是道、儒、释,先有道,后有儒,然后才是释。
前几天两会自闭幕式,人大闭幕,总书记讲话讲到中国文化思想的创造的时候,我很开心,是从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这个顺序说到的。
过去坦白说很多朝代是不太提老子和庄子,为什么?在中国老庄是哲学,孔孟不是。刚才你看叫儒术,儒家是一种精世之学,与人交往,打交道,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以它好使。但是老庄是一个哲学,它不仅仅是人生的,哲学要探讨的是世界运行的规律,《道德经》就是阐述这个道的。所以由此你就明白道在中国文化当中具有的本源性和在历朝历代中慢慢变革。
《道德经》里最重要的东西是“一切反着看”
任继愈老先生说《道德经》是写给弱者看的书,我觉得不是,我看了这么多,一遍又一遍,我觉得首先《道德经》是写给统治者看的,然后才是写给君子和圣人们看的,不是写给弱势群体看的。但是每一个人都该看看,因为除了去探寻很多的规律之外,我觉得在《道德经》里有一个最重要的东西是它一切都是反着看。
反着看是《道德经》重要的哲学方法。
首先什么是道,这个大家最晕,道是什么?你可以想象成大千世界运行的一种规律。但是说出来可能就是错,因为老子自己也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个道可道,非常道,我说的这个道不是你们常说的那个道,所以这句话很绕的。但是我们还可以换个角度去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