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子秤选购那些事
之前文章里讲过称体重对减肥的重要性,并且在乐天减肥方法初期就需要记录体重(本身有ED或需要戒暴的亲请跳过称体重这步)很多朋友都会问我买哪款电子秤比较好。刚好乐天用了四年多的电子秤因为前阵子的台风牺牲了,于是在选购新电子秤的过程里,顺便写下这一篇文章。
乐天依然不会推荐具体品牌,也不会公布我最终买了哪款(也不要私下问我),但是你可以了解到以下内容:
体脂称准吗?
10几项指标分析,值得拥有吗?
什么秤值得买?
称重结果,你真正需要关心的是什么?
乐天非业内人士,正文中关于电子秤功能的观点仅基于现有认知、推测及事实表述,如有不当之处请指出。本文仅代表乐天个人作为普通消费者观点。
体脂称,准吗?
具备体脂率测定功能的电子秤,叫作「体脂称」。直观的讲,秤表面能看到金属片(电极)的,都带有体脂率测定功能。
高端一点的秤会使用「ITO导电膜」代替传统金属电极,但电子秤上的体脂率测定,采用的都是「BIA」(生物电阻抗法)测量法:
BIA测量法的主要原理乃是将身体简单分为导电的体液、肌肉等,以及不导电的脂肪组织,测量时由电极片发出极微小电流经过身体,若脂肪比率高,则所测得的生物电阻较大,反之亦然,BIA就是经由此种机转来做体脂率的测量。
描述起来好像很高级,其实这项技术已经用了好几十年了,在科技发展如此之快的今天,并不算什么新技术。
家用电子秤上的体脂率测定功能,虽然精准度比不上专业医疗级设备,但这是目前了解自身体脂率最省事的方法。
当然如果硬要说,对照网上的图片、用围度结合公式、使用皮脂钳也都可以估算出自己的大致体脂率,但我们的重点是为了买个秤,称个体重的同时顺便能测个体脂供参考。
当你拿到一台新的「智能体脂秤」时,甭管它能检测多少项指标,你二话不说直接站上去,只会得到体重一项数据。
于是你按照说明书的指示,下载了App,注册了账号,同时输入了性别、身高、年龄等信息建立了「个人档案」,绑定了电子秤——终于,再次上称后,就可以看到体脂率等数据了。
好奇宝宝们会发现,在实际使用中,最终测得的数据会受BMI和年龄的影响(BMI也就是你的身高体重指数),也就是说,当改变身高、年龄、性别时,体脂率的数据也会随之变动。
为神么?
因为有一个神奇的公式是这样的:
体脂 % = 1.2×BMI +0.23×年龄-5.4-10.8× 性别(男1/女0)
通过这个公式,结合你在App上录入的信息,体脂称就已经可以得到一个体脂率数据了。
诶?说好的BIA分析法呢?
虽然在这些体脂秤的表面都有用来测定体脂率的电极,各大品牌当然(应该)也不会弄四个毫无意义的铁片唬人。乐天毕竟不是业内人士,只能推测,最终体脂率的测定结果应该综合了三方面数据:
体脂率公式计算结果
BIA分析法结果
各品牌数据算法
至于各项数据所占的权重,以及具体的算法……嗯,是个谜。
顺便一说
仅仅依靠公式计算体脂率是不靠谱的。
因为这个公式最大的变量就是BMI,BMI只跟身高体重有关(并且BMI本身只是为了反映体重是否正常、超标或偏低),BMI正常,不代表身材体型正常。
比如你和身边身高体重差不多的朋友,BMI是近似的,公式算出的体脂率也会是近似的,但看起来胖瘦不同,一部分原因就是体脂率有差异。很多一百来斤的妹子嚷嚷着要「减肥」,其实是要降低体脂率。
总之,通过公式计算体脂率,得出的结果只能看作是一个「中间参考值」,特别对于正在减肥的我们来说,参考价值真的很低。
不一定。
相比专业设备,家用体脂称硬件上的先天不足势必会影响到结果的精准度。而除了硬件方面,更重要的是各厂家在软件算法上的可靠性。不过,误差归误差,通过体脂称测算出体脂率水平,用来参考还是可以有的。
10项指标,值得拥有吗?
市面上的智能体脂秤,都会以「10+项专业数据分析」来标榜自己的先进和专业,很多品牌也会以测得数据的数量来定位产品,仅仅是多一两项数据,价格会高出50%。
来看看这些数据有啥:
体重
BMI
脂肪
肌肉
骨量
水分
基础代谢
身体年龄
内脏脂肪
蛋白质
▲这是某品牌宣传页面里写的10项指标
乐天被水淹的电子秤,是四年前购入的,它也是一款体脂称,可以测得体脂率、水分、肌肉率。用如今的眼光来看,这款秤只能测定3项数据,简直都不好意思出来见人。
我收到过好多朋友发来的体重秤App的截图,看到里面一项项身体指标,我还以为如今的技术有多先进。然后我翻看了目前主流电子秤品牌的宣传页面,却没有看到任何硬件技术上的飞跃,得以让当今的电子秤因为硬件的升级得出更多数据。
意思是,反正乐天是没看到如今市面上的产品,和我四年前只能测定3项数据的秤,有什么核心硬件区别。也许是我没发现,不过我想如果有的话,相关宣传页面里这方面的文案,一定足以让我二话不说买买买了。
我并不是说现在的电子秤就一文不值了,后面再细说,现在我们还是回到数据上:
首先你要知道,体脂称的核心硬件是重量传感器以及电极(用于BIA分析法)。而BIA分析法只能直接(其实也是间接算的)得到体脂率、肌肉率、水分等数据。
然后,我们挨个来看那十几项指标:
体重这个不用说了吧?一个秤的基本功能。
BMI也没什么好说,体重+用户录入身高数据。
身体水分、肌肉率、体脂率、蛋白质,都是通过BIA分析法直接或间接得出。
骨量、骨密度、内脏脂肪、皮下脂肪,并非直接测得,因为体脂称上压根儿没有相关硬件设备。乐天并非业内人士,我也不知道究竟体脂称是怎么区分内脏脂肪和皮下脂肪的,但鉴于没有看到硬件方面的提升和改良,我只能认为:这些指标都是通过已知数据结合公式算法得出的。btw,「去脂体重」=体重-体脂率×体重,是的,这也算一项数据。
基础代谢是通过公式算的。因为男女不同而且公式比较长,就不贴上来了,总之和上面讲的体脂率测算公式一样,这个数据只跟性别、身高、体重、年龄有关,跟实际无关。所以很多人会发现,体重变轻了,基础代谢率也降低了……
身体年龄、体型判断、权威身体报告……这类「指标」,是通过现有数据结合一定算法和标准得出,看看就好。
最后你要知道的是,体脂称的硬件,决定了它的核心数据来源就只有三部分:
用户录入数据(身高、性别、年龄等)
体重
BIA测量法所得数据(体脂率等)
绝大多数电子秤上的十几项检测结果,无非就是这三种数据,结合一定数据模型算法得来。
毕竟这是一篇主要面向减肥阶段人群的文章,对于电子秤上越来越丰富的数据,我其实并不建议你太过在意。
从精准性来看,这些数据参考价值并不高(如上文所讲,很多都是间接测算而来)。
从实用性来看,即便是知道了这些数据,也无助于我们减肥。比如说,体重秤App告诉你,你体内水分「不达标」、内脏脂肪「超标」,然后类?怎么让体内水分「达标」?怎么降低「内脏脂肪」?这些已经上升到医学的范畴了,不是减肥能够解决的,更何况,你的数据来源本身就没太多参考价值。
很多人光是看一项体重,就已经纠结的要命,现在又多了这么多数据可以「观测」——相信我,有相当多的人会因此变得更不快乐。(这里再啰嗦一遍,电子秤上的基础代谢与实际数值关系不大。)
什么秤值得买?
以下内容不会涉及具体品牌推荐,请自行选购。
之所以要说说我的老秤,是因为一个人在更新同类物品的购买决策,很大程度会受到「ex」的影响,毕竟东西用久了,使用习惯和偏好也会随之改变,乐天个人关于电子秤选购的取向和态度,也因此而来。
乐天被水淹的电子秤是2012年在淘宝买的,价格99元。功能上,那款秤支持12个人的「档案」数据,可以测定体脂率、水分、肌肉含量。那个年代(虽然只是四年前)并没有太多选择,我甚至回想不出当时有什么其他做电子秤的品牌。
如今回看这个秤,几个有趣之处:
我在淘宝订单记录里找到它,点进去后,虽然已下架,但标题的图片上标着「品质价 108」……看来咱们的生活品质真的提高了。其实我本以为电子秤这种东西应该越来越便宜才对。
这四年间,电子秤加上了各种「智能」的前缀,纷纷开发了自己的App,测得的数据动不动十几项,功能也越来越多。(btw前两天某品牌的新旗舰发布,多了个闹钟功能,必须走上体重秤完成一次称重才能关掉闹钟,还是挺有趣的)
然而,秤本身的称重和测量属性,并没有太多提升。我四年前买的那款秤,如今换了个马甲还在卖。
很多秤都以「喝一杯水/吃个苹果都能感知」来标榜精准度,可是如今大多电子秤的最小分度值依然是0.1kg啊,写成100g,它还是等于0.1kg啊……(当然也有品牌实现了100kg以下50g的分度值)有些秤的最低可测重量甚至还不如我那四年前的「傻瓜」秤。当然,也许如今各品牌电子秤的重量传感器真的如广告文案上写的那般腻害,只是作为非业内人士的我,没看到有什么明显的进步,希望实际用起来真的会更精准吧。
顺带一说,某品牌宣传文案里讲,13年之前体脂称动不动成百上千元……反正我12年是只花了99块。(不吹不黑)
现款电子秤带来的惊喜
相比我那台老秤,如今的电子秤有了一些令人惊喜的改变:
【显示屏幕更友好】支持中文,更重要的是可以直接以「斤」为单位显示体重,省了好多脑细胞。
【操作更简单】要知道,我那台老秤测体脂率必须先开机→通过按钮选取个人档案→上称。而如今只要站在电子秤上,数据就可以自动同步到App,而且还可以自动记录下体重,生成体重变化趋势。
嗯,其实就这两点。硬要说的话,很多秤的边角设计了一定弧度还是很贴心的,这都是血的教训啊。十几项分析数据上面讲过了,除此之外,也许颜值提高了,显示屏漂亮了,但乐天并不认为这些改变和提升能称作「惊喜」。
看到这里,我想你对现在市面上的「智能电子秤」也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不管能「测」出多少指标,不管App做的多华丽,不管是用蓝牙还是WiFi,他们的硬件核心都是重量感应器和用于BIA测算的电极。
买哪种秤?
从功能上讲,结合上文所述,乐天认为选购电子秤就两个「原则」:
【体脂称起步】考虑到一个秤的使用周期,相比售价60到80元的那些单一功能的电子秤,BIA测脂功能还是值得我们多花个一二十块的。
【体脂称就够了】结合上文所讲的一切,从功能上讲,乐天认为一款电子秤,表面只要有铁片儿(能测体脂)就行。
花多少钱买?
乐天的购买决策多多少少会受到之前那个99元的体脂称影响,结合上文,对于电子秤的价格,我认为:四年前可以卖99元的东西,如今,在硬件没有实质提升的前提下,没理由卖的更贵。
或者说,仅仅为了「测定」更多指标,并不值得多花50元甚至更多。另外我也不觉得各家使用「ITO膜」的中高端产品值得多花100块,因为算法还是BIA。我个人认为「ITO膜」相比传统金属电极带来的精准性提升,远不如靠谱的数据算法有意义。
并不是我不尊重硬、软件的研发设计成本(包括外观、内部结构以及相关App等),而是这些成本的增加无形之中抬高的售价,并没有给电子秤带来它本职功能上的实质性提升。
所以,我认为100元左右主流品牌的体脂称,完全够用。
各品牌的差异
乐天不会公开也不会私下回复我最终选定的品牌,其实从硬件和做工上来说,国内主流品牌在同价位上都差不多,我认为各品牌最大的差异还是体现在数据算法方面的「软实力」。
上面的观点,来源于我先后购入的两个秤。
第一款秤的宣传页面里提到了「双频」BIA技术,得益于这项技术,水分计算的精准度会提升80%,体脂率的精准度会提升60%。这是我选购电子秤期间唯一看到的,从硬件上在BIA精度上做文章的产品,所以二话不说买买买,结果测量结果是让我失望的。
结合我个人的BMI,用公式所得体脂率是15.4%,之前电子秤测定结果是14.8-15%,与图片对照,实际体脂率应该是16%+。
而带有双频BIA技术的这款秤,经过测定所得,我的体脂率是13%甚至12.8%……我捏了捏肚皮,哭笑不得。
失望之后,我就随便买了个销量比较高的秤,当然差评也很多。结果到手测得体脂率是16.8-17%,相对而言更符合实际。
但是呢,这只能说明对我而言,这两款体脂率的数据,后面这款相对靠谱一些。因为,涵妈的体脂率,在两款秤上分别为 27.3%和25.6%,结合实际,前者反倒是更加合理,也许在男女的算法上存在差异吧。
总之,BIA分析法得出的原始数据应该不会有什么太大差别,所以数据的实际参考价值,更多取决于各品牌数据算法的可靠性。主流一点的秤,用户数量带来的样本积累,理应有助于让最终数据结果更符合实际。
称重结果,你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什么?
对于大基数的人群(BMI>24)来讲,乐天认为只看体重一项就足够了。
而对于BMI处于正常范围,想要进一步塑造更好身材的人,可以把关注重心从体重转移到体脂率上。当然了,受限于体脂率的准确程度,其数值也仅供参考,用来了解当下自己的状态而已。
总之,我不认为除了体重和体脂率之外的数据有什么观测的必要。如上文所讲,很多结果「测」的都不一定准,而且即便是清楚知道那些数据,也无助于我们减肥。
乐天之前文章讲过,对于需要减肥的我们来说,称体重是有必要的。但是,乐天所说的关于称体重的必要性,只跟两点有关:
减肥初期:称体重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认识和面对当下自己的状态。
开始减肥后:称体重可以让我们获得成就感和喜悦。
以上两点,也是使用电子秤的前提。也就是说,当称体重这件事无法给你带来成就感和喜悦的时候,完全可以不要去上称。
特别对于有进食障碍、暴食症、厌食症的朋友,以及刚打算从节食中恢复或正处于体重反弹期的亲,在执行乐天记录减肥方法时,也请跳过初期记录体重的阶段。
即便是正常减肥的朋友们,也真不要为了App上那些分析报告过度「操心」——基带怎么又降了?体脂怎么又高了?等等这类问题真的不要去Care。上文讲过了这些数据是如何得来的,所以用来参考就好。
关于体重和体脂率,减肥期的你,长期观测就只要记住一句话:只看最低值。
之前文章也讲过,有一万种可能会导致体重体脂上升,但出现新低就只有一种可能性。特别对于体脂率来说,半个月一个月看一次就够了,你的实际体脂率三天两头不会有什么变动的,如果有变动,多半是因为误差。
总之,减肥是快乐的一件事,称体重也应该是为此服务。如果称体重这件事,给你带来更多的是困扰、烦恼、纠结,甚至因此影响你正常吃喝,那么就没必要再上称了。
减肥期间,特别对于ED恢复期的朋友来说,你感觉好,才是真的好。生活饮食等方面发自内心的转变,远比那些指标的变动有价值。
后记·我的一点小担心
虽然已经有了一个相对完整的ending,我还是想额外说两句。
乐天选购电子秤期间,「研究」了很多主流品牌。发现如今电子秤已经慢慢成为减肥的一个「入口」,很多品牌的App里都有打卡签到、瘦身社区等社交元素,甚至还有减肥计划和指导等功能。
这也许是好事,也许并不是。
但不管怎样,我只希望有一天,减肥这件事,能被人们温柔的看待。
少一点数据,少一点比较,少一点纠结,少一点急于求成;少一些逆袭,少一些励志,少一些咬牙切齿,少一些不必要的坚持。只愿你生活中的所有烦恼,都与减肥无关。
你的人生就是你的,你感觉到风时,风才在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