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的水落石出也将“高频交易”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高频交易是什么鬼?如何通过高频交易不当获利、操纵市场?
据熟悉高频交易的市场人士介绍,高频交易是一类特殊的算法交易,也是程序化交易的一种,其资金流动性很高,持仓时间极短,计算机不断地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做出极快的反应。
而程序化交易的定义更为宽泛,一般是指根据一定的交易模型生成买卖信号,并由计算机自动执行交易指令的过程,包括算法交易、量化交易、高频交易等多种交易形式。
高频交易广泛应用于期货、期权上,股票融券日内交易也有一些高频交易的身影。高频交易的特点是账户不大,交易量巨大。它能够弥补人为操作在速度上的限制。
“高频交易是通过分析高频数据,来找到市场微观结构里瞬时的套利空间”,沪上一家私募机构负责人表示,高频交易的逻辑比中低频模型相对直观,主要利用速度优势和价格偏差获利。
据了解,高频交易大致可概括出四种交易策略,分别是执行策略、做市商策略、投机策略和试探性策略。执行策略用来执行大单,寻找最优价格成交。做市商策略即通过赚取买卖价差来获取利润。投机策略和试探性策略在国内都有团队在运作。
近年来,高频交易出现在金融市场中的身影越来越多,引来不少争议。赞成者认为高频交易为市场提供了流动性,并促进价值回归。反对者则认为其盈利能力过强会消灭市场的流动性,加大市场波动并可能带来价格操纵。
“过分了则让中小投资者失去主动分析从而发现信息或对信息达成共识的能动性”,有市场人士指出。
事实上,高频交易在海外市场也颇受争议。“普通投资者对此满腹抱怨,他们认为市场不是投机,是长期价值投资。高频交易背叛了市场,违背了价值投资的逻辑。”一位长期从事海外投资的人士表示,海外市场是基于价值投资而言的。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严弘就曾认为,对于高频交易的判定并不能一概而论。高频交易有两类,一类是为了抓住市场转瞬即逝的定价误差,让定价趋于合理。另一类则是通过快速的下单和撤单,试探市场流动性。“这不是纠正偏差,而是释放了虚假交易信息,掩盖了真实信息,有一种需求的假象。”
“不管是灰色的还是合法的,高频交易收益很稳定,在市场中赚到一部分利润,某种程度上减少了市场其他参与者的利润”, 前述私募机构负责人认为,正常的高频交易策略给市场提供了流动性,但一些游走在灰色地带的高频策略则是给市场抽水。
“任何策略都会影响别人的判断,这是相对性的”,在前述对冲基金投资经理看来,99%的程序化交易并不是用来操纵市场的。判断应以市场判断、市场价格为标准,程序化的逻辑基本上跟随市场,而不是逆着市场反方向操作。“这是程序化交易的原则”。
前述市场人士认为,程序化交易定义比较广泛。例如传统意义上的算法交易,不对市场造成冲击。其利用程序帮助大单拆单,降低交易成本,实际上对市场有一定帮助。“这种程序化不是从交易过程中获利,而是决定了买或卖某只股票,通过一系列不同类型的算法拆单,降低市场的冲击成本。”
“但是利用市场规则的漏洞,频繁挂撤单或集中成交,在跌的时候挂卖单,给市场火上浇油,起到助跌的作用,这类高频交易很有必要严格监管。”前述私募机构负责人说,“也希望监管层对于高频交易和操纵市场能有更为明确的标准。”
严弘认为,中小机构应该以长期投资为主线,以价值投资为标准。可允许促进市场有效性、价值回归的高频交易出现,对能够帮助价格发现的交易予以鼓励。对影响价格预期、或有操纵市场嫌疑的行为零容忍,对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予以严格监管,禁止进一步破坏市场有效性的行为出现。
“海外市场也在摸索过程中,市场交易体系在不断净化”,严弘表示,监管机构需要与时俱进,跟进市场的变化。监管层需要和市场参与者充分沟通,使得监管条例与市场趋势更好的结合,并在市场实践中行之有效。最终监管机制和市场交易结构以及运作模式上都应有所改革,通过各方努力形成更加完善的监管体系,以真正保护投资者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