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亚洲城市规划和商业形态的研究上,日本的城市建筑作品一直具备强有力的原创力。东京,作为亚洲时尚之都,一直是东西方理念、文化的荟萃之地。而位于东京的代官山地区的集合住宅,也可以算是20世纪日本城市规划和建筑史上的最优秀作品之一,更是一代建筑大师槙文彦实现建筑理论的呕心之作。如今,代官山已经成为了时尚、品味、艺术和生活氛围的代名词,这里的城市空间与建筑特色,引领了一代人。
在中国城市发展到当下,我们推荐重新阅读经典的代官山地区的城市设计思想,就是希望在中国的多数社区中,能开发出一种更具活力、更加开放、丰富多元的城市形态。对于那些立志于打造更具商业气息、文化社群感强的城市聚落或者小镇聚落项目,这类城市设计手法,具备广泛的参考价值。
代官山,日语叫做Daikanyama,与惠比寿相邻,位于东京都涩谷区,属于东京中高阶级的住宅区。整个地区洋溢着异国风情,气氛高雅。
这里曾是日本集体住宅的创始地,也是东京五大潮流地标之一,连续多年被评为年轻人心目中的时尚朝圣之地,被称为最适合散步的城市花园。创造了以文化带动街区繁荣的典型案例。
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是包含住宅、店铺、办公等在内的综合建筑群,建筑设计是由 199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日本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新陈代谢派的创始人之一槙文彦负责,文化部分则由北川富朗打造。世界上最美的书店——茑屋书店就坐落于此。
代官山这个地方,集合了许多世界级的建筑、业态和内容,一向是时尚流行的代名词。由于代官山处于流行时尚的尖端,店家林立,不少日本艺人也就喜欢到代官山约会,恋情也就因而曝光。对于一般艺人或造型师、设计师而言,代官山这里国际或日系名牌店林立,个性化的小店穿插其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现代艺术与商业的村落,这里有安静的街道、舒适的自然,餐饮店、设计师店和文化展馆林立,一种现代日本、高品质的文艺生活画卷在这里铺展开来。
代官山集合住宅区域是一个功能多样的综合体,其中包括商场、公寓、办公、画廊以及公共空间,历时近30年建成。陆续开发的代官山街区回应了东京城市的持续变化,具有明显的生长和时间因素,是一个典型的集群形态。
1、项目原址概况
项目落成之前,该地区的建筑物高度在10m以下,容积率为1.5,在当时是东京密度最低的街区。贯穿该区域中央的旧山手大街宽度为22m,属于东京少见的大道。建筑地段的形状不规则,沿街一面较为整齐地势向内逐渐倾斜,西南角落差大。基地内有古迹猿乐冢,南侧是朝仓家族的旧宅邸。
2、项目设计理念
在设计中槙文彦运用日本传统“庭”(niwa)和“奥”(oku) 的概念来组织不同层级的公共空间。“庭”的概念提供了一种日本传统院落空间的原型,人与空间相互依存,空间的尺度显现出人作为空间使用主体的地位,而“奥”更确切地说是代表了日本民族对于空间的认知结构,对于城市空间而言,“奥”所表达的是空间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具有视觉属性。
3、项目的设计分期规划与建设手法
一个长达30年的城市街区的塑造,是如何进行分期设计并保持阶段设计的连续性?在城市设计层面上,代官山坚持了如下几点原则:
(1)街区边界形态的明确性;
(2)街道(旧山手街)与代官山集合住宅区广场连接节点的清晰性;
(3)以日本“连歌”的形式协调不同阶段的建筑群;
(4)分期设计、开发的建筑形成都市表层的层次感;
(5)建筑形态简洁、关联、整体、连续。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代官山地区的分期建设规划图。
第一期建设(1968-1970年)侧重有亲和力的城市局部
代官山山坡平台的设计,体现了设计师的“我发现在大尺度的城市设计中很难去关注细节”思想,从大尺度往小尺度的转变很自然地伴随着对单个元素的重视和对当地遗产中精华的认识而产生的。
第二期建设(1971-1974年)创造空间优先于建筑形式
内部空间有着优先于外部形式的重要性,根据功能而形成的空间进行排列和连接。通过不同尺度的程度的围合,建筑区域形成了随着运动或者是潜在的运动而变化的空间,它的空间囊括了传统设计的茶室风格和现代主义的连续空间。
第三期建设(1979-1983年)形成动态的,有机生长和演变的动态平衡
第四期建设(1984-1986年)丹麦驻日本大使馆
这一期作为丹麦驻日本大使馆,功能有所差别,但依然保持原有的空间格局,甚至在屋顶的分隔和退台的设计也同时体现了有序性和尺度上的呼应。
第五期建设(1987-1990年)建筑作为城市的元素在不段变化中
第六期建设(1991-1992年)与旧有建筑物的统一性
三座建筑的组成帮助与旧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保持一种比例感。
建筑与街道形态上的对话,贯穿与整个山坡平台的设计过程之中。公共空间是这个对话的重点,设计发展过程中的公共空间特征随着时间的变化变得越来越开放和富有吸引力……
山坡西侧立面变成了溶解在一起的层叠的、没有确定的形式。
与欧洲的街区型公共空间不同,代官山复合建筑群尽可能给人们提供丰富的路线选择,因此特地考虑到内部、外部的空间联系。也就是说,有意识地让人从道路的一边进入某个建筑物,然后能从其他的地方出来 ,以此来丰富人们的空间体验。旧山手大街拥有宽阔的步道和行道树,再加上尽可能在代官山复合建筑群内侧植树 ,这样创造出与一楼空闽的透明性相互结合的所谓空间的 “进深性” 。
这里并非大型购物中心,所以对少数人来说具有舒适尺度的这种小型外部空间,给整体带来了独特气氛的都市风情。
不同于现代城市中的一个单一的住宅社区,也不同于商务办公扎堆的CBD社区,更不同于国内常见的商业街区,代官山地区的业态和内容是一种复杂的多元结构。看似复杂,实则是一种自然生长出来的现代城市村落。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代官山地区的总体业态规划。
商业业态分布图
商业功能在整个建筑群中的分布范围较广,分布强度也显得比较平均。据不完全统计,整个建筑群中的店铺数量共有31家。总体来看,整个建筑群的商业业态以饮食店和杂货店为主。其中每栋建筑中都有一到两家饮食店,其次是服装店。
现代建筑中构建出传统村庄的生活方式,社区意识深入人心
从第一期建成之后大约经过10年,在第三期完成时,设计师槙文彦先生与业主达成共识:
除了集合住宅、商业店铺、餐厅之外,将来也可以把这里变成各种文化活动的据点。
其结果就是在建筑中加入了不同规模的租赁用的艺术展示空间,以及可以给举办音乐会使用的小型音乐厅(第五期)。在最后完成的第六期,内部设置了更为正式的展示画廊,在这里举办了各类包括建筑、美术、摄影等各种展览。这些用作文化用途的空间是对商业空间的补充。受到种种因素的吸引,因为不同目的到访这个建筑群的人会越来越多。
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这些用作艺术展示的租赁空间也并非长期闲置,而是确实起到了作用。从 1967 年第一期建成以来,各类公众活动就陆续在这里举办。
在这里,“奥”的建筑思想不仅仅是体现在物理空间中,建筑中的多功能性也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空间所具有的层次性和多样性。通过建筑群多样的外部空间、内部商业空间和多样的文化功能的叠加,建筑群中的“奥”的思想才比较完整地呈现出来。
在这样整体规划的基础上,代官山出现了各种独立、有集具备能量张力的单体建筑,可以说,这里面每座建筑都是一个独立的空间艺术。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其中几个最著名的建筑作品。
1、茑屋书店T-SITE
茑屋书店T-SITE用园林般自然的室内设计风格为读者营造愉悦的阅读感受,在全球商家费尽心机吸引年轻顾客的当下,逆势将“熟年人”作为主要目标用户。
书店由三栋建筑组成,三栋建筑分别以1号馆、2号馆和3号馆来称呼。连接三栋建筑的一楼通道是杂志街(Magazine Street),拥有1300多种日本杂志和1000多种海外杂志,包括很多外文原版书和收藏级旧书。
T-SITE共4000㎡,分为3栋楼:
1号馆包括文学、宗教哲学、历史为主一层和童书、电影 DVD 为主的第二层。
2号馆以一层的车、设计、艺术类书籍和2层的咖啡厅Anjin组成。
3号馆以星巴克和料理、旅行书籍、文具专区为主的第一层和第二层的音乐专区组成。
室内,较低的天花板既能为顾客提供更为私密的氛围,又不必担心采光的不足和视野的局限——建筑的每一面都装上了玻璃,使得室内与室外的边界变得模糊。
店内所有的座位都被安排在窗户,旁边坐在窗边读书、听音乐、冥思苦想亦或自顾自地放空,心情好的时候还可以和路过的行人相视一笑。
复合式文化生活空间,书店总计藏书十五万册,影音馆的DVD和CD出租约有十三万张,此外还咖啡馆。书店之外,T-SITE尚有其它如宠物美容、照相机专门店与餐厅等设施,同时也不忘开发出公园绿地,为东京人营造出一处复合式的文化生活空间。
商业座落于东急东横线铁地道下化后所释放出总面积 3,200 平方公尺,全长 220 公尺的路面腹地。
不仅地形复杂,开发难度高,由于地块周边都是住宅,人流量较少,商业开发及日后运营的难度也非常大。
闲置空间不以传统车站百货商场为设定,而是融合且富含生活情调魅力的时髦新空间,LOG ROAD DAIKANYAMA 的整体企划,带来人与创意共生的美好风景。
2014年7月-2015年4月 经过8个月的施工,2015年4月17日,代官山Log Road开业,被誉为代官山最时尚新标杆,吸引了本地居民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
搭东急东横线到代官山站西口下车,出站向右转沿着东急线路步行约4分钟即可到达代官山LOG ROAD。
5栋现代简约风格的商业建筑及散步道组成的代官山LOGROAD在空间构成上继承了代官山住宅区的人性化空间尺度,略带坡度的散步道不仅巧妙连接了5栋建筑,还连接了原来被铁路隔断的东西两侧的街区,增加了街区的回游性。另外,在散步道两侧设置的人性化休憩空间也提高了空间的品质,大幅度提高了街区的舒适度。
铁路地下化是城市更新一项重要进程,随着地下化后重新再得的空地像是绿洲一般,让奔波往返于通勤族和在地居民,能拥有一个换气、购物与享乐的全新契机。
KASHIYAMA DAIKANYAMA综合性项目,由日本服饰集团 Onward 委托日本设计工作室Nendo 打造,有别以往的服饰店,这次的设计要旨在创造一套复合式的商业空间,除了服饰之外,演讲空间、咖啡厅、餐厅及酒吧也都内装在此。
项目按照建筑类型本应规模庞大,但是建筑师有意识地控制尺度,让其和谐地融入到周边环境之中。整个综合体可以看做是一个由小尺度盒子单元组成的几何体,这些单元像一座小山一样在垂直向堆叠,水平向重合。这种设计手法也让建筑产生了大量的立面,阳光轻松地深入室内各个角落。
每个盒状结构的屋顶都作为上一层的露台,室外楼梯连接不同的区域,为人们提供了通向不用楼层的附加通道和进一步探索建筑场地与区域的机会。
地下一层的咖啡厅,十分明亮,主要归功于玻璃立面和室内外的连接感。咖啡厅的设计也是有着相当清新的风格,绿植和天然感十足的材料、颜色搭配在一起,氛围相当的轻松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