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国学术
《南国学术》(季刊)是一本以“大人文、跨学科、超界域”为发稿理念的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主要栏目有“前沿聚焦”“东西文明对话”“时代问题论争”“中国历史文化论坛”“思想者沙龙” “域外传真”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财宝宝  ·  。-20250222122523 ·  5 小时前  
极果网  ·  4499元起!iPhone家族新成员发布,最 ... ·  2 天前  
经济日报  ·  楼市新变化!数据速查→ ·  2 天前  
财宝宝  ·  不用怕毕业了。 -20250219175451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南国学术

田卫平 ‖ 学术期刊编辑学研究 (3):学术期刊策划中的六种意识

南国学术  · 公众号  ·  · 2025-01-11 09:00

正文


点击上方“平眼观世”可订阅哦!

·学术期刊编辑学研究(3)·

作者说明: 2001年秋,在河北省社科院第二轮竞聘中,我被选聘为《河北学刊》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经过三年的摸索和实践,逐渐对学术期刊存在的问题、办刊规律和发展态势有了一些认知。从2004年8月份开始,不断应邀在一些报刊或研讨会发表感言、畅谈体会,二十余年下来,陆续积攒了十七篇长短不一的文章,其中的八篇没有公开发表过。

如今,闲来无事,对全部文章作简单整理后,存放于微信公众号中,供感兴趣者浏览、交流,也算是对自己担任学术期刊总编辑二十多年的一个交代吧!

特作解释的有三点: 一是, 中国学术期刊数量庞大、千差万别,而站在个人视角撰写的文章必然是一孔之见、充满理想主义,难免以偏概全,存在讹误,如果言语中有过激、冒犯同行之处,敬请谅解海涵。

二是, 对学术期刊的思考和认知,是一个不断深入、递进的过程。这就导致,甲文章与乙文章之间,乙 文章与丙文章之间, 可能存在段落或语义的重复。好在这些文章从未参与评职称、评奖,也未计入单位的量化考核,在此只是展示思考该问题的进程而已。

三是, 国内从事学术期刊编辑学研究的人很多,我只是其中一员。因此,我的成果也吸收了他们成果中的精华。由于不是直接引用,没有按照学术规范 在文中标注。


今天,推出 第三篇。 此文原本是应 《浙江学刊》 杂志社常务副主编 任宜敏 之邀,向该社2005年春举办的 “21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发展战略研讨会” 提交的发言稿;会议期间,被《江西社会科学》主编余悦看中,经补充修改后,发表于 《江西社会科学》 2005年第5期 第234—236页。

·学术期刊与学术发展·

学术期刊策划中的六种意识
田卫平

[摘 要] 学术期刊引入“策划”机制 ,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因为,目前中国学术期刊这种近似自娱行为的办刊模式、千刊一面的编辑思路,已经严重制约着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长此以往,只会使发行量越来越小、读者面越来越窄,最后拱手将市场让出,被那些风格独特、编排新颖、内容丰富、贴近读者的另类学术期刊所取代。搞好学术期刊的策划,需要具备六种意识: 一是责任意识 ,主编与编辑负有同责,缺一不可; 二是导向意识 ,不仅把握政治导向不出偏差,也要保证价值导向、学术导向、审美导向不入歧途; 三是品牌意识 ,通过文化选择、文化积累、文化创新,打造自己在学术界畅行的名片; 四是竞争意识 ,以办刊理念、编辑思路、审美趋向的创新,获得学术话语权; 五是忧患意识 以积极进取的姿态,应对未来改革的挑战; 六是读者意识 既要服务于读者,又要引领读者,形成读者、编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 期刊;学术;责任;品牌;读者


“策划” 作为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一种产品营销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作为文化领域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名词,人们也耳熟能详,并被一些人成功地移植于图书及生活类期刊出版的实践中。

然而 作为文化事业一部分的学术期刊 要不要引入“策划”机制 “策划”理念意味着什么 似乎还是见仁见智 至今仍存在较大的分歧。 这或许是目前学术期刊较之于大众生活类期刊缺乏活力的原因之一。

我以为 学刊期刊引入“策划”机制 不仅是必要的 也是必须的。 因为 目前中国学术期刊这种近似自娱行为的办刊模式、千刊一面的编辑思路 已经严重制约着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长此以往 只会使发行量越来越小、读者面越来越窄 最后拱手将市场让出 被那些风格独特、编排新颖、内容丰富、贴近读者的另类学术期刊所取代。

学术期刊作为编者与作者共同制造学术产品的 “加工厂” ,既具有一般加工企业的共同属性,又具有文化产业所独有的属性。因此,学术期刊的形象标识、营销策划,既要遵循企业产品营销的一般规律,又要寻找精神产品的特殊规律。总的说来, 具备下列 六种意识 ,是做好学术期刊策划的基础和前提。


第一 责任意识。
作为新世纪的学术期刊,时代赋予了它 两大责任 一是 精心搭建一座公共学术平台的责任,从而使编者、作者、读者三方能够在公平、公正的氛围中平等对话、交流互动,阐释或解决一个个学术问题,充分体现学术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二是 不断推出影响学术主流观点的责任,以此确立刊物在某一学科、某一领域的学术话语主导权,使刊物 既具学术价值又具收藏价值
在这两大责任中 主编作为一刊之“主” 负有把握、协调、集思广益之责;编辑作为栏目之“主” 负有发现、推荐、献计献策之责。 尤其是后者 随着信息社会知识呈爆炸型增长 各种新型学科、 交叉 学科层出不穷 学术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密 主编受自身知识背景、生活阅历所限 不可能做到门门精通; 在相当多的领域 学科编辑对文章的判断要比主编更高明、更敏锐。 因此 如果责任编辑在主观上不作为 将直接影响着刊物总体实力的发挥。 这一点 在综合类学术期刊中表现尤甚。

第二 导向意识。
所谓导向 不外乎政治导向、价值导向、学术导向、审美导向四个方面。 作为学术期刊 与电视、报纸等媒体相比 其一举一动的确在短时间内难以形成什么轰动效应; 然而 如今的学术期刊已然成为媒体的一部分 也具有导向的功能。
从某种意义上说 它调动某一学科的专家集中对某一问题的深层次开掘或全方位探究 又是报纸和电视难以做到的; 它产生的权威性效应 也是其他媒体所无法相比的。 所以 从近几年在学术界影响较大的一些期刊来看 每一个栏目的设计、推出 每一组文章的编排、加工 其实都渗透着责任编辑的思想情感 反映着主编的理念、旨趣 趋向。 它的口碑,不仅建基于政治导向的不出偏差 也得益于价值导向、学术导向、审美导向与之相配。
但是 也应 看到 目前还是有不少学术期刊在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大潮面前失去了“定力” 在职称、学位需要学术期刊支撑的求供失衡体制下沾沾自喜 进而经济利益高于学术利益、文化利益、社会利益 不断为一篇篇粗制滥造的学术产品发放合格证书 自觉不自觉地制造和搅动着学术泡沫。 这实际上是在放弃了 正面 导向责任的同时 又在展现着另一种 负面 导向。 它对当今学术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难辞其咎 所起的恶劣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如此说来 无论是政治导向、价值导向 还是学术导向、审美导向 都是一个严肃的学术期刊不可或缺的 也是与责任意识连在一起的。

第三 品牌意识。
任何一种学术期刊 无论是地处中心闹市 还是蛰居边疆一隅; 无论是资本雄厚 还是经费拮据; 无论是老帅坐阵 还是新兵主政 有一个愿望是共同的 那就是 都希望自己编发的文章被其他媒体关注 自己设计的栏目被同行专家称道 自己主办的杂志被广大读者认可 进而确立自己刊物在学术界的地位 逐渐成为品牌甚至名牌。 所以 学术品牌的铸造 说到底 就是一本学术期刊文化选择、文化积累、文化创造的过程。
由于学术期刊本身就是一个文化载体 它既要传播先进文化 也要推动和引导先进文化的研究 自身还要去实践先进文化; 这样一来 打造学术品牌 不仅需要编辑调动智慧 找准所办栏目的主攻方向 而且也需要主编创新思维 不断开拓刊物的优势领域。 这是一个长期的、持之以恒的过程。
一位经济学家说得精辟 所有的品牌都不是机构评出来的 而是消费者通过实践树起来的。 学术期刊的品牌也是这样 与其绞尽脑汁将工夫花在“诗外” 不如精气内敛 施展自己的优长 办出自己的特色。 从各国期刊的发展历程来看 任何形式的急功近利或墨守陈规 都会将已有的成就付诸东流。

第四 竞争意识。

竞争意识 品牌意识是紧密相连的 也是品牌意识的自觉延伸。

在新世纪,随着改革开放在文化出版领域层面的步步拓展,国外学术媒体已由过去的虎视耽耽变得跃跃欲试,国内一些感受到威胁的学术期刊也纷纷振作精神、谋划应对之策和全方位改革。 所以,今后期刊与期刊之间的竞争,将是品牌与品牌的竞争;而 编辑与编辑之间的竞争,将是栏目与栏目之间的竞争。 品牌竞争的结果是,出现名牌;栏目竞争的结果是,出现名栏,而托起名刊、名栏的则是一篇篇高质量的名文。 这也是精神产品与其他商品的共同之处。

根据宇宙中的同心圆旋转吸附理论 我们可以将众多学术期刊视为一个大圆 一小部分引导学术潮流的期刊视为大圆中的小圆 两个同心圆都在不停地旋转; 组成大圆的一部分学术期刊希望加速旋转、接近并成为小圆 而组成小圆的学术期刊不想减速、脱离轨道成为大圆 也在旋转中加速。两个同心圆加速旋转的“助推器” 就是不断的创新。

从事业发展看 创新不仅是一个企业的生存之道 也是一本学术期刊的生存之道 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 精神产品不仅要求一批产品与另一批产品不能雷同 而且要求同一批次产品中的每一个产品之间也不能雷同 这里既有办刊理念的创新 也有编辑思路与审美趋向的创新; 其目的在于 通过对现行模式的突破与超越 追逐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获得学术话语权。

当然 任何意义上的创新都是有原则的 有一个“度”的把握 即不能偏离学术期刊传承先进文化、推动学术进步的宗旨。


第五 忧患意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