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
作为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一种产品营销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作为文化领域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名词,人们也耳熟能详,并被一些人成功地移植于图书及生活类期刊出版的实践中。
然而
,
作为文化事业一部分的学术期刊
,
要不要引入“策划”机制
?
“策划”理念意味着什么
?
似乎还是见仁见智
,
至今仍存在较大的分歧。
这或许是目前学术期刊较之于大众生活类期刊缺乏活力的原因之一。
我以为
,
学刊期刊引入“策划”机制
,
不仅是必要的
,
也是必须的。
因为
,
目前中国学术期刊这种近似自娱行为的办刊模式、千刊一面的编辑思路
,
已经严重制约着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长此以往
,
只会使发行量越来越小、读者面越来越窄
,
最后拱手将市场让出
,
被那些风格独特、编排新颖、内容丰富、贴近读者的另类学术期刊所取代。
学术期刊作为编者与作者共同制造学术产品的
“加工厂”
,既具有一般加工企业的共同属性,又具有文化产业所独有的属性。因此,学术期刊的形象标识、营销策划,既要遵循企业产品营销的一般规律,又要寻找精神产品的特殊规律。总的说来,
具备下列
六种意识
,是做好学术期刊策划的基础和前提。
作为新世纪的学术期刊,时代赋予了它
两大责任
:
一是
,
精心搭建一座公共学术平台的责任,从而使编者、作者、读者三方能够在公平、公正的氛围中平等对话、交流互动,阐释或解决一个个学术问题,充分体现学术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二是
,
不断推出影响学术主流观点的责任,以此确立刊物在某一学科、某一领域的学术话语主导权,使刊物
既具学术价值又具收藏价值
。
在这两大责任中
,
主编作为一刊之“主”
,
负有把握、协调、集思广益之责;编辑作为栏目之“主”
,
负有发现、推荐、献计献策之责。
尤其是后者
,
随着信息社会知识呈爆炸型增长
,
各种新型学科、
交叉
学科层出不穷
,
学术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密
,
主编受自身知识背景、生活阅历所限
,
不可能做到门门精通;
在相当多的领域
,
学科编辑对文章的判断要比主编更高明、更敏锐。
因此
,
如果责任编辑在主观上不作为
,
将直接影响着刊物总体实力的发挥。
这一点
,
在综合类学术期刊中表现尤甚。
所谓导向
,
不外乎政治导向、价值导向、学术导向、审美导向四个方面。
作为学术期刊
,
与电视、报纸等媒体相比
,
其一举一动的确在短时间内难以形成什么轰动效应;
然而
,
如今的学术期刊已然成为媒体的一部分
,
也具有导向的功能。
从某种意义上说
,
它调动某一学科的专家集中对某一问题的深层次开掘或全方位探究
,
又是报纸和电视难以做到的;
它产生的权威性效应
,
也是其他媒体所无法相比的。
所以
,
从近几年在学术界影响较大的一些期刊来看
,
每一个栏目的设计、推出
,
每一组文章的编排、加工
,
其实都渗透着责任编辑的思想情感
,
反映着主编的理念、旨趣
、
趋向。
它的口碑,不仅建基于政治导向的不出偏差
,
也得益于价值导向、学术导向、审美导向与之相配。
但是
,
也应
当
看到
,
目前还是有不少学术期刊在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大潮面前失去了“定力”
,
在职称、学位需要学术期刊支撑的求供失衡体制下沾沾自喜
,
进而经济利益高于学术利益、文化利益、社会利益
,
不断为一篇篇粗制滥造的学术产品发放合格证书
,
自觉不自觉地制造和搅动着学术泡沫。
这实际上是在放弃了
正面
导向责任的同时
,
又在展现着另一种
负面
导向。
它对当今学术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难辞其咎
,
所起的恶劣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如此说来
,
无论是政治导向、价值导向
,
还是学术导向、审美导向
,
都是一个严肃的学术期刊不可或缺的
,
也是与责任意识连在一起的。
任何一种学术期刊
,
无论是地处中心闹市
,
还是蛰居边疆一隅;
无论是资本雄厚
,
还是经费拮据;
无论是老帅坐阵
,
还是新兵主政
,
有一个愿望是共同的
,
那就是
,
都希望自己编发的文章被其他媒体关注
,
自己设计的栏目被同行专家称道
,
自己主办的杂志被广大读者认可
,
进而确立自己刊物在学术界的地位
,
逐渐成为品牌甚至名牌。
所以
,
学术品牌的铸造
,
说到底
,
就是一本学术期刊文化选择、文化积累、文化创造的过程。
由于学术期刊本身就是一个文化载体
,
它既要传播先进文化
,
也要推动和引导先进文化的研究
,
自身还要去实践先进文化;
这样一来
,
打造学术品牌
,
不仅需要编辑调动智慧
,
找准所办栏目的主攻方向
,
而且也需要主编创新思维
,
不断开拓刊物的优势领域。
这是一个长期的、持之以恒的过程。
一位经济学家说得精辟
,
所有的品牌都不是机构评出来的
,
而是消费者通过实践树起来的。
学术期刊的品牌也是这样
,
与其绞尽脑汁将工夫花在“诗外”
,
不如精气内敛
,
施展自己的优长
,
办出自己的特色。
从各国期刊的发展历程来看
,
任何形式的急功近利或墨守陈规
,
都会将已有的成就付诸东流。
竞争意识
与
品牌意识是紧密相连的
,
也是品牌意识的自觉延伸。
在新世纪,随着改革开放在文化出版领域层面的步步拓展,国外学术媒体已由过去的虎视耽耽变得跃跃欲试,国内一些感受到威胁的学术期刊也纷纷振作精神、谋划应对之策和全方位改革。
所以,今后期刊与期刊之间的竞争,将是品牌与品牌的竞争;而
编辑与编辑之间的竞争,将是栏目与栏目之间的竞争。
品牌竞争的结果是,出现名牌;栏目竞争的结果是,出现名栏,而托起名刊、名栏的则是一篇篇高质量的名文。
这也是精神产品与其他商品的共同之处。
根据宇宙中的同心圆旋转吸附理论
,
我们可以将众多学术期刊视为一个大圆
,
一小部分引导学术潮流的期刊视为大圆中的小圆
,
两个同心圆都在不停地旋转;
组成大圆的一部分学术期刊希望加速旋转、接近并成为小圆
,
而组成小圆的学术期刊不想减速、脱离轨道成为大圆
,
也在旋转中加速。两个同心圆加速旋转的“助推器”
,
就是不断的创新。
从事业发展看
,
创新不仅是一个企业的生存之道
,
也是一本学术期刊的生存之道
,
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
,
精神产品不仅要求一批产品与另一批产品不能雷同
,
而且要求同一批次产品中的每一个产品之间也不能雷同
。
这里既有办刊理念的创新
,
也有编辑思路与审美趋向的创新;
其目的在于
,
通过对现行模式的突破与超越
,
追逐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
获得学术话语权。
当然
,
任何意义上的创新都是有原则的
,
有一个“度”的把握
,
即不能偏离学术期刊传承先进文化、推动学术进步的宗旨。
第五
,
忧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