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文经济课堂
欢迎关注我们,一起学习经济学,用经济学的眼光看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哈尔滨日报  ·  “中国红”入场!转起!为中国队加油! ·  20 小时前  
哈尔滨日报  ·  日均寄存物品500件|城市侧志愿者为观赛观众 ... ·  23 小时前  
网信黑龙江  ·  V眼看龙江 | 亚冬会今晚开幕万众期待! ·  昨天  
网信黑龙江  ·  V眼看龙江 | 亚冬会今晚开幕万众期待! ·  昨天  
哈尔滨日报  ·  哈尔滨上榜“异地用户玩乐消费TOP10城市” ... ·  2 天前  
哈尔滨日报  ·  哈尔滨人注意!你的工资或将多一笔钱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文经济课堂

岑科:解读《现代货币理论》

人文经济课堂  · 公众号  ·  · 2020-12-28 08:10

正文


作者: 岑科 (人文经济学会理事)

你有没有想过,做什么最容易挣钱?

在我认识的人里边,除了做生意、办企业之外,就是搞金融。我的同学和朋友主要在两个地方——北京和老家,但不管在哪儿,房子买得最好,奖金拿得最多的,多数工作在银行。做生意也可能很赚钱,但是失败风险大,按平均概率算不如搞金融的。


对普通人来说,挣钱跟企业家、金融家没法比,生活改善主要靠社会经济发展,所以经济发展很重要。


我的老家贵州,地处偏远,经济落后,这些年经过加速发展,总算有了明显进步。过去我从县城到省城坐车要十个小时,因为山多路陡,交通不便,现在只要三四个小时,因为政府在基础设施上大量投资,各地方的交通、街道、水电设施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样就带来两个问题:一是银行的钱是怎么来的、金融系统为什么不缺钱?二是政府除了税收之外,靠借债能不能发展经济?


这就是《现代货币理论》要回答的问题,它能 帮普通人更好地理解货币的本质,有利于职业规划和投资选择;也能帮政府更好地制订政策,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


而作为一名经济学者,在世界经济越来越虚拟化的今天,如果还不了解现代货币理论,恐怕就要落伍了。


异军突起的现代货币理论


《现代货币理论》的作者叫兰德尔,是美国密苏里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名气不大,但他宣扬的现代货币理论(Modern Monetary Theory,简称MMT)可谓经济学界异军突起的力量,过去没人搭理,现在备受重视,名满天下。


现代货币理论为什么备受重视呢?这里先要注意,现代货币理论的确切涵义是关于“现代货币”的理论,而不是“现代的”货币理论,清楚这一点很重要。


众所周知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英国女王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全世界有这么多经济学家,却没有人预测到这么严重的危机?后来有学者专门研究这事儿,发现全世界有十二个经济学家预见了美国次贷危机。他们当中绝大部分采用的是现代货币理论的分析方法,包括本书作者兰德尔。他们还预见了2011年至2015年的欧洲货币危机。


那次金融危机以后,各国实行宽松货币政策,美国政府赤字不断增加,主流经济学家认为会导致严重通货膨胀,资产价格下跌。但现代货币理论不这么认为,它认为未来会是低利率、低增长、低通胀的局面,后来果真如此,股票迎来十年的牛市,债券也迎来十年的牛市,相信它的人在投资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现代货币理论于是受到重视,并引发争议。在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白宫经济顾问库德洛等大咖都卷入其中,是近年来政商学界共同关注学术问题的典型;在中国,一度沸沸扬扬的关于财政赤字货币化的争议,也跟现代货币理论有关,足见其影响力。


对现代货币理论大致有三种态度:


支持者认为这个理论贴近现实,抓住了货币现象最重要的本质,能为经济决策提供帮助;反对者认为现代货币理论没什么价值,观念上陈旧,实践中有害,是 巫毒经济学”;还有人不偏不倚,认为它有可取之处,也有谬误之处,不可一概而论。


现代货币理论究竟说了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呢?



现代货币理论


作者:L.兰德尔·雷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2017年1月1日

ISBN: 9787508666945


重新解释货币(一):经济活动的记分牌


首先它在货币起源上颠覆了通常的认知。


一般经济学课本都会说,在人类社会早期,交易本来没有货币,采用物物交换,这样很不方便,于是人们约定,把某种物品作为交换中介,例如贝壳,金银,硬币等等,让所有商品跟它发生联系,通过它卖出商品,再用它买入商品,这样交易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现代货币理论不同意这种观点,它认为货币不是起源于交易中介,而是出于对收入和债务的记录需要。


大约公元前三千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就出现了统一的记账单位,用来记录人们的债务和收入往来,叫“谢克尔”。而硬币的广泛使用则出现在公元前七世纪爱琴海地区的吕底亚王国,也就是说货币作为记账单位,比作为普遍的交换媒介早了两千多年。


在货币的职能当中,记账单位是比交换媒介更基本的属性,这样产生了“货币”和“代币”的区别。


货币是用来标识价格、记录收支、衡量债务的记账单位;代币是货币的具体形态和实际过程,包括金银、贝壳、硬币等实物,也包括现代技术中触摸不到的电子数据。它既代表资产,又代表负债——比如现金是公民的资产,又是政府的负债;存款是客户的资产,又是银行的负债——同时作为交易支付手段,被看作财富的象征。


货币就像是经济活动的记分牌,参与者通过赚钱、花钱、借债、投资等活动,得到经济活动的成绩,并接受社会的奖励或处罚。数字是抽象的,但影响是实在的。


重新解释货币(二):银行是如何造钱的


其次,对银行如何创造货币,现代货币理论的描述别具一格。


一般教科书会假设,银行有一个法定准备金率,例如20%,有客户存入100万现金,银行贷出80万,被存到第二家银行,它再留下16万贷出64万……这样不断往复,最后银行系统能创造出五倍于初始资金的存款(500万元),也就是法定准备金率的倒数,即货币乘数。它给人的印象是,货币乘数不会太大,并且没有存款就不能贷款。


而现实的情况是,银行的准备金率非常低,有的国家(比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甚至允许准备金为零,所以货币乘数非常大,甚至接近于无穷大。


另外,银行没有存款也可以贷款。


打个比方,有一家新开的银行,自有资本1亿,有企业向它贷款2亿,它需要先去拉更多存款吗?不需要,它只要在企业的储蓄账户上增加2亿,并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的另一端增加2亿就可以了。这2亿既是资产又是负债,既是贷款又是存款,结果不但不会减少自己的资本,反而能让银行的总资产增加到3亿。


可见银行有巨大的造钱能力,当然,不是指现金,而是指电子货币。


在美国,有一次有个劫匪被抓住后被问,你为什么要抢银行,他的回答是“因为钱在那儿”。这很不明智,因为银行的现金很少,钱主要是以数字形式存放在电子账户中。用一位经济学家的话说,抢银行最好的办法是开一家银行,只要你有一家银行,就可以向自己指定的账户注入资金。钱从哪儿来呢?通过电脑键盘输入就可以了,“就像在橄榄球比赛中把比分输入记分板一样。”


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金融行业容易赚钱,因为它有凭空创造货币的能力,永远不会缺钱。即便是存在某些约束,它在货币创造、分配过程中也有极高的先天优势,所以更容易赚钱。


重新解释货币(三):税收驱动货币


对货币和政府的关系,现代货币理论抛出了惊世骇俗的观点。


在现实中我们都知道,货币都是与国家主权绑定,并且由法律强制推行的,比如说日元、美元、英镑、人民币等等,都是由某个主权国家发行,并受国家法律保障的,伪造货币或拒收货币是违法的,国家用强制力保证它的流通。


货币的诞生和使用,跟政府征税密切关联。最早出现的货币技术,即四千多年前两河流域的记账系统,就包括工资、税金的往来记录;最早的铸币,两千多年前爱琴海地区使用的金属硬币,是由政府通过发放军饷和征收税费推广开来;直到中世纪,也有某些代币(比如英格兰的塔利符木)是由税务凭证转变为交易媒介的。


由此它得出一个惊人的观点:税收驱动货币。


意思是说,政府规定某种记账单位作为货币,并要求用它缴税,民众为了履行纳税义务,就不得不使用这种货币。有人不需要纳税怎么办呢?没关系,因为绝大多数人都要纳税,你知道别人要它,你也会要它,这就会创造足够多的需求,最后每个人都接受和追求法定货币。


结果是政府可以“空手套白狼 ,通过印钞机或电脑键盘获得购买力。这当然对统治者有利,对老百姓不公,但又是不可回避、难以更改的事实。所以《现代货币理论》否认比特币是货币,因为它不能用来纳税。没有了税务的支撑,货币就会变成击鼓传花的博傻游戏。书中写道:


“除非你参与非法活动(如毒品贸易)或试图隐藏收入和财富,否则,接受比特币只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你真的相信博傻理论。你打算欺骗那些傻瓜,因而攥紧比特币,然后祈祷:①你不会丢失装有比特币的钱包;②比特币交易所不会倒闭;③你能在一切崩溃前把比特币卖出去。”


基于上述种种,货币形成了一个金字塔结构


金字塔的顶端是政府,它规定了纳税的义务和记账标准,发行的货币你不能拒绝,不能伪造,具有最高权威和最高信用。所以我们能看到,世界各国的政府债券在本国都是最安全的债务凭证,像美国这样实力超强的国家,发行的货币和国债在全世界都是最受信任的财富凭证。


政府控制着税收和发行货币的权力,就能用财政和货币的办法来调节经济。


在美国,联邦政府的支出约为GDP的20%,税收为17%,政府净注入市场的资金是GDP的3%。如果不征税注入的资金是GDP的20%,就意味着总需求大大增加,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而理想的状况是税收反经济周期变化,经济膨胀时税收增加,经济衰退时税收减少,这样就能稳定总需求,避免经济大起大落。


政府还可以出售或回收债券,来帮央行调节利率。当政府向商业银行出售债券时,银行的储备资金减少,能消除利率下行的压力。而央行购买这些债券的时候,又为银行系统增加了储备金,能防止利率的上升。美国财政部就这样同美联储合作,使联邦基金利率保持稳定,或达到他们想要的目标。


“政府的银行”和“银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在货币金字塔的次高层,它一方面配合政府执行国家货币政策,另一方面要对普通银行进行统筹,充当它们的最后贷款人。


在西方国家,央行早期大多是私营的,不属于政府,直到今天美联储名义上也是私营机构,人们强调央行不受政府控制,甚至规定了央行不能直接购买国债、财政不能直接向央行透支这样的防火墙制度,所以很多人相信(或希望)央行是独立于政府的。


但在《现代货币理论》作者看来,这种区分不是自欺欺人,就是多此一举。


因为美联储是国会立法的产物,法律规定在紧急状况下要服从财政部,并且在财务操作上,央行直接或间接购买国债的结果是一样的,如果没有财政部的支持,美联储的规模会比现在小得多得多,所以从表面上看央行具有一定独立性,但实际上它跟政府是捆绑在一起的。


鉴于经济危机的教训,央行必须充当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


在经济活动中,银行能创造远远超出其资本金的资产和负债,并承诺可兑换为现金;银行贷款变成企业投资以后,有些必须延期;银行跟银行之间,有许多债务互换安排。


一旦出现经济危机,就会打乱市场预期,造成恐慌,导致各方停止借款,要求还款,甚至挤兑,波及整个金融系统。这时候必须由央行出面提供银行急需的资金,才能避免整个经济的崩塌。


央行从哪里获得救助的资金呢?事实会让你大吃一惊。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美联储向金融系统注入了29万亿美元,挽救岌岌可危的经济,当时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接受采访,道出了其中真相。


记者问:“美联储是使用税收收入进行支出吗?”


伯南克: 不是税收收入。商业银行在美联储拥有自己的账户,就像你在一家商业银行里拥有账户一样。所以,如果要借钱给银行,我们只需使用计算机在它们的美联储账户上标注一笔款项即可。


央行敲击键盘,就能提供银行需要的资金。因为银行的准备金在会计上是央行的负债,它不需要黄金、税收或其他抵押品,就能凭空制造这样的负债,同时也是它的资产。这就是央行作为“政府的银行”以及“银行的银行”的强大之处。


银行贷款怕(凭)什么


央行下面是商业银行,它成立的关键是取得营业牌照,以便在央行开立账户,获得跟其他银行划拨资金的资格,以及创造信贷的能力。


商业银行不用存款也可贷款,因此具有造钱能力,但在理论上受到准备金率和资本充足率的限制,比方说如果规定了10%的资本充足率,银行最多只能发放9倍于自有资本金的贷款。


实践中银行贷款时,更多考虑是贷款能不能收回,避免出现坏账。银行作风险评估时,会受信心和环境的影响,经济状况向好时,银行贷款积极,创造更多货币;经济环境不好时,银行不愿贷款,货币就会收缩,货币规模是跟信心状况密切联系的。


银行经营货币的业务是分层的,有些对央行,有些对同业,有些对企业和个人。个人及企业的经济往来在普通银行结算;银行跟银行的债务往来在中央银行结算;中央银行的资金调拨只针对商业银行。不同层级上货币的用途与流动性不同,笼统地谈货币总量对经济或价格的影响是不准确的。


银行贷款的一大作用,是为实物资产的货币化提供资金。


比方说你修建一栋房子,或开辟一个农场,第一次出售之前,不是经济意义上的财富。这项资产要想售出,必须是银行发放了一笔贷款,直接或间接地跟你的房子(农场)置换。所以实物资产货币化是社会财富增加的重要途径,也是货币规模扩大的重要原因。


这样看,中国二十年来货币高速增长,是社会财富增长的体现,是大量新开发的土地、房屋、道路等实物资产货币化的结果,而不是所谓的毫无价值的“货币放水”。


必须牢记的记账规则


为了分析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现代货币理论强调使用某些会计规则来记录描述这些活动。


首先是按照复式记账法,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原则,把每项经济活动的发生都看作等式两边至少两个项目的增减变动,并且变动的金额相等。在此基础上区分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得到一个修订的资产负债平衡式:


FA(金融资产)+RA(实物资产)=FL(金融负债)+NW(资本净值) ,作为经济分析的基础。


其次是区分流量和存量。流量是在某个时期的收入或支出,收入大于支出产生盈余,支出大于收入产生赤字,两者相等就是赤字为零。存量是流量的结果,是某 一时 点上资产或负债的水平,流量盈余会增加资产,流量赤字会增加负债。


再有是三部门均衡原则。经济可以分为政府、私营以及国外三个部分,整体上看总支出=总收入,但是单个部门的支出可能大于收入(即出现赤字)或小于收入(即出现盈余),如果一个部门出现盈余,那么至少有另一个部门出现赤字。


由此得出一个公式: (政府收入-支出)+(私营部门收入-支出)+(国外部门收入-支出)=0


或者是说:政府部门结余+私营部门结余+国外部门结余=0


为了理解三部门结余为零的结果,可以拿人的身高或智商作为参照:在人群中总有人高于平均值,也有人低于平均值,但不可能人人高于平均值或人人低于平均值,高于平均值的部分和低于平均值的部分正好相抵。


在现实世界中实物资产不能为负,每个人可以累积实物资产,比如在自家后院里种庄稼,盖房子,生产粮食和蔬菜,这样即便在没有货币的世界里,人们仍然可以吃饱穿暖,互相照顾,或与别人竞争。


但在现代货币理论中,我们要关注货币的会计属性,每一笔赤字都会被相等的盈余抵销,每一笔债务都对应其他人的金融财富,最后的净资产结余为零。


这样一来,会在经济分析中得出惊人的结论。


结论一:政府的钱花不完


政府和家庭(企业)的收支有重大区别。通常我们谈到个人、家庭或企业收支时,要考虑量入为出,收入多少决定支出多少;你不能长时间入不敷出,长时间出现赤字,长时间靠借债来过日子,否则你就会被看作是“败家子”。


政府收支不一样,它有发行货币的权力,处于货币金字塔的顶端。政府要支出的时候,技术上是没有限制的,它只要一印钞(当然“印钞”是习惯的说法,实际上“敲键盘”),就能通过发行国债或发行货币来获得无限的收入,尽管这么做会有通货膨胀的危险。


也正是因为担心政府过度支出导致通货膨胀,催生了预算平衡理论,要求政府在一定周期内保持预算平衡。


但现代货币理论认为,预算平衡理论就像宗教中要求人们恪守某种清规戒律一样,是吓唬人的神话,实际上政府不可能花光自己的钱。正是因为政府没有真正的预算约束,经济学家才用预算平衡理论的神话来约束政府,希望降低通货膨胀的风险。


结论二:政府和民间的贫富状况相反


根据三部门均衡原则,政府、私营和国外的金融资产结余为零。在简化条件下,不把国外部门算进来,政府和私营部门的资产收入状况是相反的。政府的支出对应民间的收入,政府的赤字就私营部门的盈余,政府的负债就是民间的资产;反过来也成立。


打个比方,假设国外部门的收入流量是平衡的(即结余为0),本国私营部门收入为1000亿元,支出为900亿元,会产生100亿盈余,可推出政府的赤字为100亿。换句话说,本国私营部门累积了100亿元的金融净财富,构成政府部门100亿元的负债。这就是三部门均衡。


上世纪90年代,克林顿执政时期,美国经济强劲增长,失业率走低,通货膨胀温和,并出现政府财政盈余,获得很多赞誉,被称为“金发姑娘经济”,意味着各方面都非常适宜。


但是在现代货币理论学派的学者看来,政府盈余就意味着民间赤字,政府盈余越多民间负债越大,他们提出警告说,这是不可持续的,后来人们确实看到,1990年代末美国经济崩溃,布什上台后有好转,再现“金发姑娘经济”的影子,直到2008年危机爆发。


结论三:合成谬误导致了节约悖论


合成缪误,是指在个体看来正确的原则和方法,用在整体上却是错误的。比如看电影的时候,有人为了不被遮挡,就蹲在椅子上看,这对个人来说是正确的,但如果每个人都 蹲到椅子上 ,就不会有人看得更清楚,而只会增加所有人的负担。


在经济活动中同样如此,在收支、储蓄的过程中,存在个人、宏观的合成谬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