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传媒研究
传媒圈里圈外,新闻台前幕后,这里大概是离新闻一线最近的地方,给你不一样的视角,新闻从未如此有趣。关注我们~~~因为你除了帅,还有脑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10910米!重大突破 ·  2 天前  
人民日报  ·  2.5亿中国人拥抱AI意味着什么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传媒研究

逃离朋友圈三十天

新京报传媒研究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12-09 09:24

正文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凤凰图片编辑部

(id: Ifengphoto

文:王婕茹


开篇先跟我来看看一个朋友圈重度依赖症患者的一天:


早上7点,意识清醒的第一秒,戳进朋友圈看看在睡过去的7个小时里发生了什么大事,该赞的赞一遍;


早上7点58分,坐进教室,离上课还有2分钟,再刷一遍朋友圈;


早上10点,课间,也没有很想看,但那个该死的小红点真让人想戳,没什么大事,还是上次看的那几条;


中午12点,人山人海的食堂,站在队尾眼睛不知道往哪里放,总不能一直盯着别人的饭吧,拿出手机,点进朋友圈,没什么信息量,全是代购;


中午12点半,等电梯的大家面面相觑真尴尬,啊那再看一次朋友圈吧;


下午2点,学习累了看一下公众号,看到一篇好文,想转发到朋友圈;


下午5点,好想看看刚刚分享的那篇文章有没有人点赞……


晚上7点,吃饭,今天的饭怎么这么咸,不行要发个朋友圈吐槽;


晚上9点,想看看有没有人同意我的吐槽;


晚上11点,躺在床上,明天是xxx的ddl了,有点焦虑,刷刷朋友圈吧;


11点20,困意开始袭来,意识开始模糊,模糊前的最后一秒,我还在看朋友圈 ……


▲空气,水,食物,手机。


这是我的一天,如你所见,据不完全统计,我这一天除去睡觉的7个半小时,剩余的16个半小时里,至少花了4个小时在朋友圈上,还不算进虽然眼睛没在看但脑子它控制的时间。


我想在这个可以不知道名字但要知道微信号的时代,每天在朋友圈上花费大量时间的人不在少数。我想到一个词:“朋友圈重度依赖症”,虽然至今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标准来界定这种症状,但按照我自己每天时间的分配比例来看,我想我是一个合格的“朋友圈重度患者”。


▲被手机和电脑支配着的生活。


这种感觉其实并不好,因为一天里,真正抱着想看看朋友动态的目的而打开朋友圈的次数,大概只有1~2次(事实证明一天1次足矣),其余的则是被各种不相干的 理由支配,比如缓解陌生人扎堆的尴尬。而且养成习惯以后,会发现越发不可控制,越是被ddl逼得焦头烂额,越是在刷,同时生活的焦虑感、空虚感和入冬以后 的体重一样,上涨很快。


想想最初是为什么要用朋友圈呢?为了记录生活?为了获得资讯?为了在社交圈里成为不被遗忘的那一个?不管是哪一个理由,大概从来没有想过是用来让生活变焦虑 的吧。当刷朋友圈开始脱离真正的需求,变成一种下意识的行为时,我想这也是一个提醒你该思考的信号——朋友圈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我真的需要朋友圈吗?我每天花这么多时间在上面值得吗?没有朋友圈的日子真的会被世界遗忘吗?这样的想法开始出现在我的脑子里, 而当我发现身边竟真的有人从来不用朋友圈后,它们更加频繁地闪现。


▲只要拿起手机,任何场合都可以“与世无争”。


那么,如果我关掉朋友圈一段时间呢?

于是,在2017年11月2号这一天,我做了一个“远离朋友圈30天”的决定,并且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了这30天。


▲怀着既兴奋又不安的心情,我决定开始用镜头记录下我这三十天的生活。


Day1

关掉朋友圈的第一天,老实说有点慌张,那种“不知道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的不安,还有点失落,那种“会错过全世界精彩时刻”的失落。被这样的反应吓了一跳:我平时是有多依赖朋友圈?


Day2

拿起相机拍秋天,银杏大道上全是拍照的人,忽然在想一个问题:如果照片失去分享的意义 我们还会拍照片吗?


▲公园里一位独行的耄耋老人掏出手机,用不熟练的动作记录着秋天。追寻美好,记录美好,大概是人类的共性。她也会发个朋友圈吗?


Day3

不刷朋友圈和微博,手机好像没那么好玩了,记忆中第一次在地铁上带了手机却没掏出来玩,看看车厢里的低头族,突然觉得自己像个古人。


▲地铁站口的自行车修理摊上读报的老人,身后的车水马龙显得与他格格不入。


Day6

今日有点按耐不住好奇心,偷偷看了几个朋友的朋友圈 想到一幅之前看过的漫画:住在一栋单元楼里的左邻右舍,都从防盗门的猫眼后面偷偷观察彼此的生活,朋友圈是现代人生活的那只“猫眼”吗?


▲八人寝室的集体生活,让个人空间变得很奢侈,最私密的情绪、心事、秘密,也许都被一串密码锁紧了手机里,又在网络的世界里被一双双眼睛窥视。到底是个“没有隐私”的时代。


Day7

重复昨日的行为,把最近没看的、想看的几个人的朋友圈都看了一遍,好像也没有更新几条,还以为自己“离开”了很久,世界发生了很多事。其实也没有,大家不过都是在各忙各的。


▲每个人都匆匆忙忙,生活的脚步从不为谁停一停。


Day8

今天竟然在正常状态下连续五个小时没有看手机,真是难得。


▲公园里享受着惬意冬阳的老人。多抬头看看眼前的这个世界,每一帧都热气腾腾,散发着生活的味道,难道不比电子屏幕里的那个世界更值得人驻足吗?


Day9

不看朋友圈每天真的能节约好多时间,一边感受着生活变得更充实,一边感叹之前的每天不知浪费了多少时间。


▲宿舍一角,满满的书柜,凌乱的杂物。


Day10

和室友达成一致:朋友圈有什么重大事件,请务必转述给我这个“与世隔绝”的人。


▲偷拍了一张室友。


Day11

秋天太好看了,破例发了条朋友圈。


▲秋日的午后,长廊下打牌消遣的人们,到我们这一辈的时候,是坐在这里一起玩手机吗?


Day12

晚上睡前的娱乐活动从看手机变成了看书,一本早就想看却一直“没时间”看的书,我很满意。


▲手机使我浮躁,书使我宁静。


Day15

察觉到逐渐远离朋友圈,回归真正生活开始成为一种习惯。当一件事成为一种习惯,一切就显得很合理。


Day18

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大致是在分析现代人为何深夜明明很困却还是迟迟不肯睡去的原因,文章里说是因为白天时间利用率太低,导致工作效率低,导致精神焦虑,是焦虑让你在深夜不肯入睡。时间利用率低下,有多少是因为把时间浪费在了刷朋友圈上呢?


▲深夜使你迟迟不肯合上疲惫双眼的是什么?是手机吗?


Day21

今天在某个social的场合说出“我暂时不用朋友圈”的时候,感受到了对方惊讶的目光。其实我很想跟他说,你也可以做到。


▲出门随身携带电子书,是随之养成的习惯。


Day25

放下朋友圈的这些日子里,挤出时间读了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对先生笔下的地坛公园向往的不行,赶在金秋去了一趟。大概是因为书里的意境在脑海中留下太深的烙印,走在园子里觉得每走一步,都丈量一分古朴肃穆。



▲地坛公园里唱洋片的“民间艺术家”,扎堆下棋的老大爷。这个时代里,总有些古老的东西在提醒着你什么,而习惯了被现代工具支配生活的我们,真的比以前更好了吗?


Day27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