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百洋智能科技(以下简称百洋)与IBM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为IBM Watson for Genomics中国区的独家分销商,这是IBM Watson继Watson for Oncology 之后在华启动的第二条医疗健康产品线。
这款新推出的Watson for Genomics,能读取基因组测序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与大量临床、科学和药理数据库进行比较,以帮助医生发现与患者肿瘤基因突变匹配的潜在治疗方案,同时主要针对复杂的肿瘤晚期病人,以及一线、二线病人治疗后又复发的患者,需要做基因检测和高通量基因测序,来寻找靶向药物或免疫治疗药物。
一般而言,传统人工方式为患者解读癌症基因报告,需要花费几天、甚至几个星期,效率甚低,且随着基因数据和临床试验数据越发复杂,不断增加,人工分析的可行性将进一步降低。
而IBM Watson for Genomics是以病人为中心,分析所有已上市药物,来选择最佳的临床路径,这就能给某些疑难病人找到一线生机。Watson for Genomics平均每个月增加超过10000篇科学论文数据和100个新临床数据,仅需2~3分钟,便可系统化地对每一个基因组变异的产生提供注释文件,所以能大规模完成常规人力无法操作的工作量。在实际应用中,日本已有专家借助Watson Genomics会诊找到新的通路,让原本只能活3个月的病人,重新存活下来。
百洋董事长付钢表示,在肿瘤治疗领域,目前FDA批准有关肿瘤的有八十多种靶向治疗药品。但这些突变与药物之间存在上千万种可能性,人工计算无法完成这么大的工作量,也不能保证百分百的准确性。而通过认知计算,可以以患者基因突变为核心,分析所有已上市的大宗药品,寻求精准医疗解决方案。
付钢表示,百洋陆续筛选了500家合作医院,今年至少有100家医院会启动沃森项目。面对应接不暇、扑面而来的合作意向,百洋从12000余家多年积攒的医院客户群体中,根据精准的信息分类和完整分层系统,选取最适合的医院500家,其中Watson for Oncology产品线以综合三级医院的肿瘤科室为主,而Watson for Genomics产品线则主要入驻专科肿瘤医院。同时百洋将与全国TOP20的顶级专家开展合作,拟共同制定国家级规范和标准,填补行业上的政策空白。
与Watson for Oncology一样,Watson for Genomics也将立即启动科研级应用,预计3个月后广泛地铺开市场,而领跑的Watson for Oncology历经前期短暂的试运行,将于7月份开展大规模临床使用,目前是患者自费5000元,未来有可能纳入医保统筹。
付钢认为:“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数据分析和解读,而Watson Health无疑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但数据的累积并不意味着可以抛弃医生而独立存在,医生是盘活大数据的核心环节,没有专业医生一切数据都没有价值,所以医生是认识治疗的核心。因此,Watson的运用也象征着认知智能技术,让医生从‘冷兵器’时代迈入‘热兵器’时代。”
IBM Watson Health基因组科学负责人徐佳介绍了Watson for Genomics的显著优势。目前行业内基因解读普遍存在两类问题,首先人工解读弊病众多:解读人员背景参差不齐,主观因素多,报告没有一致性;知识数据库不全;知识数据库不能及时更新;花费时间成本高;不能大规模持续操作;其次即便是自动化解读,也由于基础不是文献,而是统计数据或正确率差的预测软件,导致解读正确性低。
针对上述缺陷,Watson for Genomics都能一一化解,首先严格遵照顶级癌症中心的标准进行数据解读;基于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基因数据库(oncoKB)是实时动态更新的;采用统一的代码库,使得结果具有同质互认的理想特征;自然语言处理两千多万医学文献,提取有效信息,穷尽知识库;每个月吸收大约10000篇左右的科学论文,临床试验数据,新药,FDA、NCCN资讯及时更新;平均花费仅2~3分钟;支持云、API、JSON输出模式;支持所有癌种,以及panel、WES、WGS等多种测序模式,且以上所有结果都是基于文献,有循证医学证据。
Watson for Genomics也为执业医师提供分析工具,通过由临床医生上传的经脱敏的患者肿瘤活检测序结果,对患者的基因组数据执行分析,发现与患者病情发展情况相关的DNA变化,并针对这些变化提供更为精准、有理有据的可选治疗方案报告。
通常诊断流程经过三类分析:分子图谱分析、通路分析和药物分析。用户先登陆云平台,增添新的病例,加密上传测序结果,计算结束后会出现分析结果,查看所有可行性的基因突变以及相适应的靶向药物,了解基因与癌症的因果关系;所有药物分析都对应一个证据级别,第一级别是FDA已认证的,第二级别是美国NCCN认证等等,不同证据级别的展示和解释,能帮助医生深入了解该药物的最新研究或应用进展。
为验证效果,IBM Watson Health研发团队还作了对比实验,将这套系统与UNC(莱恩伯格癌种中心)1000余个病例比较,发现99%和UNC专家得出的结论一致,同时为30%的病人提供更多的靶向药物选择。
目前,除了与百洋合作首次落地中国,Watson for Genomics还与全球各地知名医药、研究院所、癌症治疗中心和诊断实验室建立合作,包括克利夫兰诊所、illumina测序中心、Quest Diagnostics、耶鲁癌症中心、纽约基因组中心、东京大学以及加拿大、巴西、韩国等地区的相关机构。
由于Watson for Genomics刚登陆中国,用户体验还有待考察,但是Watson for Oncology的用户感受却是有真实依据的。来自青岛大学医疗集团的副院长、肿瘤医院院长张晓春女士,就从临床专家视角分享了应用Watson for Oncology的真实体验。
她表示,医院在引进沃森项目后,专门成立沃森肿瘤国际诊疗中心,并配备肿瘤科专业医师团队。项目一经亮相和落地,便得到多方关注和报道,全国大量患者慕名而来,院内专家也踊跃报名培训,各省市医院代表更是轮番到医院进行参观学习,足以表明Watson Health在中国的巨大优势和旺盛需求。
一个月内,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共免费接诊256例病人,患者分布乳腺癌、肺癌、结肠癌、直肠癌、胃癌、卵巢癌等六种类型,其中在乳腺癌诊断方面居多,单独诊断122例。另外,在33例肺癌患者当中,沃森肿瘤机器人和专家人工分析的结论结果一致率达96.8%。
张晓春表示,Watson for Oncology认知算法,是首个能通过整合国际化权威的多学科MDT会诊,提供智能医疗的辅助肿瘤诊断的先进技术,能有效避免误诊和过度治疗,提升治疗效果。建立沃森国际肿瘤诊疗中心,能对患者进行长期诊断治疗随访,构成真正的闭环管理,同时,借助沃森肿瘤对年轻医生进行教学科研和培训,加快稀缺医疗人才的培养。最后,这也是推动医院创新服务的有力帮手,能提升医院国内外形象和品牌影响力。
然而Watson for Oncology毕竟是新生事物,也存在一定的不完美性。比如缺少本地化,因为它给出的方案都是根据NCCN指南和美国肿瘤指南,以及欧美国家病例,收录的中国成功案例太少。主要原因还是中国医生在世界舞台的发声太弱,缺乏受世界认可的大型临床实验,这还需要国内同行的共同努力;另外相对于张晓春教授等资深大牌专家,Watson for Oncology还显得太年轻,对一般经验尚浅的年轻医生来说,可能价值更大。所以现阶段主要应用于培养人才和团队建设,这方面可能更有用武之地。“我更期待Watson for Genomics,相信对我而言是非常有价值的。”张晓春告诉记者。
IBMWatson Health Oncology&Genomics总经理Rob Merkel表示,沃森基因组学的精准医学诊断已得到FDA批准,IBM需要在中国找到更好的合作伙伴,因为百洋目前已和12000余家连锁医院达成合作意向,相信双方能进一步推动新技术的普及,造福更多患者。
对于IBM Watson,付钢观点一直未变,“如果你问我相信医生还是相信沃森,我肯定相信医生,因为沃森是医生的工具,但是未来用沃森的医生,肯定比没用沃森的医生有更强的服务能力。”付钢直言不讳地说,“很多人都问沃森能不能取代医生,我认为不能取代医生,但能取代各类泛滥的APP。”
付钢表示,在未来5年里,百洋将与IBM持续开展健康产品的全线深度合作,陆续引进AI医疗影像等其他多线产品,以不断填充医疗健康生态圈。
创业报道:隐秘而强大:7年沉淀 50万用户数据 这家公司独步消费级基因江湖| 当实体医疗成医生集团新风口,这家诊所想借希尔顿模式开出“三峡” | 国内最大的社区医院运营商,新康如何掘金基层医疗?| 强森医疗:以信息化平台打造社区诊所生态 |12项专利自动化检测 这家分子诊断公司深受基因测序龙头追捧深度 | 学习肿瘤患者数据,逆流而上早期筛查,吉因加想挖基因“金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