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mbiz.qpic.cn/mmbiz_jpg/CqVtn2pH8E7GIzg1EW1zZy2xlhSB1a5SbYSrWiaLxvdqtRlgTib7W8t8BcobBp9TVJC3KvVibDIL3QVHf7qJbuTWQ/640?wx_fmt=jpeg)
今天有读者问我,帮助别人要不要求回报?
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却有两个答案,说不求回报的,有一批拥趸,理由很简单,不求回报给你自己添堵最少,世界对你一直都是善意的,因为你从来没期待什么,给你的都是惊喜,而你给别人造成的压力也更少,你会更受欢迎。
说要回报的,也有一批拥趸,理由也很明显,你总不求回报,就给了别人肆意求助你的理由,你很nice,那别人就会一直请求你帮助,如果你拒绝,关系就僵了,本来帮助就是等价交换,一个人一直帮另一个人肯定是不长久的,所以不如干脆不要装,就要回报。
以前我说过,如果两种概念是互相对抗的,必然至少有一个是错的,有可能两个都错。
“帮助别人”这件事有两个目的,一是去投资对方,二是和对方交易。
注意,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无目的做某事,一件也没有,如果你找不到某事的目的,那仅仅是你的思考太浅了。
当我们选择投资对方时,我们默认回报是在远期,我们没有说出口,但这是我们心里的隐形契约,我们看到对方是“值得帮”的人,意味着我们有大体的方向准备好未来要让对方帮什么样的忙。
至于对方若是未来并没有给到你期望中的回报,这也是正常的,投资有正常回报,也有亏和赚的时候,很合理。
而当我们选择和对方交易的时候,意味着当此次帮助结束,大家就两清了,无论你是否被显性回馈,都两清了。
比如陈光标去资助乞丐,他肯定不是为了投资,要投资也不会投资到乞丐身上,所以他只能是做一次交易,他给钱,你跟他拍张照让他宣传一下,或者不拍照,让他心里得到了“帮助人”的满足感,那也是交易完成,注意,一旦交易完成,乞丐就并不需要对陈光标心怀感激,因为两清了。
搞清这个区别有什么用呢?
当然是有用的,你会对自己的行为有更清晰的认识。
有个叫卡卡兮的私塾学员问我:
蔡叔,我最近很讨厌一个同事,一看到她就特别讨厌,刻意回避她,但工作抬头不见低头见。我分析了下,是因为我每次见她在座位上玩手机,工作不上心,就特别气愤,可是别人也在玩,我却可以完全不在意。对我而言,她和别人最大的不同是她工作有困难,总是找我。难道是我对她要求太严格?恨铁不成钢?可我不是她的领导,也没资格去教训她啊,求解。
这位叫卡卡兮的同学为什么总是去帮她呢?有两种可能,一是帮她能产生一种优越感,二是获得一种“对方可能在远期回报我或不给我使绊”的安全感。
显然卡卡兮同学并不希望投资在她身上,于是只能是交易,是的,以上两种都是交易,根据我们上面对交易的概念,当交易完成以后,两人就两清了,但是很奇怪,卡卡兮同学竟然还对她有“要求”?
这就是没搞清以上概念才会导致的行为偏差。
我们给了帮助,对方给了安全感或优越感,照理说是互不相欠,但我们总会认为自己多给了,于是对交易认识不清,以为是投资,想要对方回报,这种“想要”的表现形式通常就是我们对对方有诸多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