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来自2014级泰山学堂计算机取向的王同翰,是参与本次校长奖学金答辩的选手中为数不多的2014级本科生。
大一学年绩点93.9,大二学年绩点达到94.0位列年级第一,并且以94.0的绩点成为泰山学堂计算机取向成立五年以来的最高分,超出各年第一名绩点近3分。他的25门主干课程中,21门位列年级第一,12门课程95分以上,大一学年雅思考取了7分的优异成绩。他获得国家奖学金一次,一等奖学金两次,荣获校级三好学生荣誉称号两次,2016年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山东省一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H奖。他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Compact Object Representation With Sparse Coding for Robust Tracking》已投稿至顶级会议 CVPR (计算机A类会议, 世界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顶级会议),并将于近期内发表。
说起当时在学堂里争夺校奖候选人答辩的时候,王同翰仍是一脸惊险。“我和另一位竞选的同学不分上下,最后的投票结果我比她多了三票,险胜拿到校奖候选人的名额。“要在高手云集、竞争激烈的泰山学堂里成为佼佼者,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泰山学堂,榜首的名字是会经常更新变动的。”
可以说,获得校长奖学金一直是王同翰的梦想。“校奖是山大的最高荣誉,感觉自己还不错,就想去试试,在和别人对比的过程中检验一下自己的成色,看看是不是达到了那样的高度。之前两年看着学姐学长拿校奖,自己早就想试一试了。”
在大家看来,科研的生活注定是乏味无聊的,但在王同翰这里,艰苦的科研工作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与体悟。他从大一开始就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实验室实习时间超过1500小时,阅读文献100篇以上。数量惊人的课业安排和高强度的科研工作,曾一度让王同翰感到难以协调,“最闲的时候有半天是没课的。”面对如此超出寻常的工作量,如何使用时间成了王同翰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也没什么技巧,只是增多学习的时间就好了,我可能只是把别人用来励志和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学习上了。”
王同翰从大一开始就进行科研训练,这意味着很多实验需要、但课程尚未涉及到的学术理论,完全需要依靠自学来达成研究必要的知识积累。“就像你要学 MATLAB ,首先你肯定得了解掌握它的各个功能都是怎样的,才能进行操作。我刚开始的时候也是这样,需要自学很多课程。”OpenCV , OpenGL , Sparse Representation , Particle Filtering , Digital Image Processin , Machine Learning ,都是他在大一期间,通过翻阅大量的相关书籍和文献自学而成的。
强大的自学能力让王同翰掌握了科研需要的相关知识,开始自己写程序进行理论实现。大一学年参加课题“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羽毛球运动轨迹分析”,大二学年就开始主持课题“基于流形学习的对于给定物体的长效追踪”,钻研课题“基于稀疏表达的完备紧致目标描述”。其中,课题“基于稀疏表达的目标完备紧致描述”已完成论文撰写,投稿顶级会议 CVPR(中国计算机协会 A 类会议,世界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顶级会议)。
谈到科研,王同翰眼里闪着光。“一开始会觉得学习这么多的理论挺空的,后来做实验发现,反馈的速度特别快,每当设计好一个算法之后,如果看到它确实奏效,是很让人开心的。”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王同翰利用最大流算法和动态规划算法构建的数学模型对欧洲难民问题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这让他很是兴奋。“我所学的课本知识可以运用到现实中来,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觉得很有意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王同翰注重将所学知识带入实践,除了担任线性代数课助教、高性能中心助研和交叉研究中心助研以外,他还参与了“阳光水韵”别墅区网络布线项目,在软件以及系统开发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果,独自开发四套软件或系统,开发 Android App 两个,累计编写代码超过70万行。在王同翰看来,计算机技术的钻研不只是实验室里的活动,也是现实联系性极强的技术发掘。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做科研就像是在漫漫寂寥的黑夜里长跑,寻找靠近黎明破晓的那条地平线。王同翰就像是在夜里徒步跋涉的人,熬尽黑暗,寻那一抹光线的粲焕。
“除了科研和学习外,你平常都有什么活动吗?”王同翰顿了顿,“打篮球吧,我很喜欢打篮球的,平时都在做科研,很少有空余的时间。一有空通常都会去打篮球。”
王同翰的主要科研方向是计算机视觉(Computer Vision)和计算机图形学(Computer Graphics),“像电影特效之类的技术都和我的科研方向有关。”当大山问他有没有去看最近的电影《神奇动物在哪里》时,王同翰摸了摸头,感慨道“最近太忙,已经有好久没去看电影了啊。”继而他补充说,“我不常看电影,但是很喜欢含有特效的电影,可以研究了解一下相关的技术的发展情况。”
他还是泰山学堂里的宣传委员,扛着相机跑活动写新闻稿,“学堂里的宣传稿活动稿基本都是我来做的。”大山调试相机准备拍照时,站在一旁的他还聊了聊相机的性能。科研虽然占去了王同翰的大半时间,但不代表他是一个“无聊”的理科生。科研精神与日常生活的相互贯通,是王同翰的“另类”放松方式。
获得校奖后,王同翰收到了许多来自老师家人同学的祝贺消息,“手机、QQ、微信全都被祝福消息给挤满了,但其实更应该是我感谢他们,尤其是陈宝权院长,我的导师秦学英教授和泰山学堂辅导员徐孝刚老师”,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获得校长奖学金,于王同翰而言,既是原梦想的达成,也是新征途的开始。
关于未来,王同翰还有更多的设想,“绩点方面的,我希望自己毕业的时候,可以有很扎实的专业素养,可以拿到平均96的绩点。科研方面,我自己规划了另外两篇论文,一篇定在明年三月,还有一篇在11月,我想在本科期间至少发两个 A 刊吧。本科完了要申请 Ph.D.,之后可能要投身到计算机领域做学术研究。”
掌声过后,还有无尽的远方等待探看。潜心专业,精益求精,是王同翰秉持的科研态度,也是其行走人生的至上圭臬。
在敲下这篇采访稿的最后一字后,大山习惯性地看了一眼对话框。
“厚积薄发,永不言败。”王同翰在个性签名栏里写道。
采访/黎悦蕾
文/黎悦蕾
图/黎悦蕾 曹蕾
部分图片由被采访者提供
编辑/王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