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解说科研项目
解说国自然,主要公益解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政策,提供医学科学部项目撰写策略、注意事项等;同时,还进行医学相关的课题设计、SCI论文撰写投稿、医学统计与meta分析、生物信息学等培训交流。为广大医生朋友们的科研和基金申请提供帮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解说科研项目

5项重点实验室课题基金申请指南汇总

解说科研项目  · 公众号  ·  · 2024-02-25 22:25

正文

2024年NSFC优青(海外) 网上填写,已经开始

关注“ 解说科研项目 ”,后台回复: 海优 ,获2024年申请交流群 仅限 优青(海外)项目
本文转自“时代学者”
本文仅限转载,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

设立开放基金课题是基于重点实验室“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鼓励实验室外科研人员合作开展前沿研究,以此提高实验室平台影响力和资源利用率。资助额度大多几万至十几万,资助期一般1-3年。时代学者汇总整理了近期的开放基金课题,相关学科人员可以关注:

1、 2024年中国气象局气候资源经济转化重点开放实验室开放研究课题申请指南 2024年3月22日 截止)

中国气象局气候资源经济转化重点开放实验室(下简称实验室)是中国气象局主管,依托重庆市气象局和中国气象局气象发展与规划院建设运行的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于2022年成立。实验室聚焦气候资源“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问题,围绕农业、能源、旅游、康养、双碳等方向,开展多源的数据监测评估、客观的转化技术方法、定量的经济价值核算、有效的转化途径与政策、实践的转化应用场景等方面的研究。现发布2024年度开放课题申请指南,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优先支持方向

1. 气候资源定量评估技术;

2. 气候资源与经济耦合模型研究;

3. 碳监测同化反演技术;

4. 农业、能源、旅游、康养产业的气象贡献率定量评估技术;

5. 气候投融资气象服务关键技术;

6. 气候生态品牌、气候资源等生态产品价值定量核算技术;

7. 气候资源经济转化相关标准、规范、政策、产业链研究;

8. 气象经济内涵、特征和基本理论研究;

9. 气象防灾经济效益定量评估模型研究;

10.气象数字经济与气象产业深度融合研究。

二、申报说明

1. 研究周期:不超过2年。

2. 资助额度:一般课题不超过3万元/项,重点课题不超过10万元/项。

3. 资助对象:申请人应与本实验室成员合作,若已主持本实验室开放课题,须结题后才能申请。

4. 成果标注:论文发表需标注单位“中国气象局气候资源经济转化重点开放实验室,重庆,401147/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Key Open Laboratory of Transforming Climate Resource to Economy, Chongqing, 401147, China”;其他成果需标注“本成果受中国气象局气候资源经济转化重点开放实验室开放课题(编号XXX)资助。/ Funded by Open research project of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Key Open Laboratory of Transforming Climate Resource to Economy(No. XXX)”。

5. 申请方式:申请人按要求填写立项申请书(附件),于2024年3月22日前提交至实验室,电子版发送至邮箱: [email protected] ;纸质版(签字盖章)邮寄至“重庆市渝北区新牌坊一路68号气象科技大楼,中国气象局气候资源经济转化重点开放实验室秘书处,郑颖菲,电话:023-89116072,邮编:401147”。

2、 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山东昆嵛山站2024年度开放课题申报指南 2024年3月20日 截止)

山东昆嵛山站(森林)是第一批成立的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以下简称“昆嵛山站”),建设有25公顷暖温带赤松林标准森林动态定位监测永久样地,是全国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的关键结点之一,主要任务是以昆嵛山站为区域中心、覆盖周边重点区域,为服务生态保护修复监管,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提供精准有效的科技支撑,在全国生态质量监督监测与评价工作中发挥“控制性”作用。

为充分发挥昆嵛山站作为区域生态质量综合监测平台和生态问题专题研究的平台作用,提高昆嵛山站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昆嵛山站对标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设立开放课题,支持与昆嵛山站主要任务、重点发展领域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并鼓励学科交叉和产学研合作研究。

一、重点资助领域与方向

1.昆嵛山森林碳氮(或能量)循环关键控制因子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机制研究;

2.昆嵛山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适应机制;

3.昆嵛山两爬生物物种多样性时空分布格局、外来入侵物种扩散及胁迫因子研究;

4.特殊气候条件下的昆嵛山生物多样性格局、演化过程与维持机制。

二、资助对象

1.申请人必须为开放课题的实际负责人,具有博士或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同一时间段内,申请人只能主持1项昆嵛山站开放课题;

2.开放课题需指定至少一名依托单位固定人员作为课题的合作研究者。

三、申请办法及说明

1. 申请者填写《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山东昆嵛山站开放课题申请书》(见附件),经申请者所在单位同意,并加盖单位公章。

2.申请书须同时报送电子版和纸质版(一式四份),电子版与纸质版申请书的内容必须一致。

3.申请书的研究区域应当在昆嵛山站的监测研究范围内。

4.申请的课题由评审专家组按照“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进行评审,课题获得昆嵛山站相关项目负责人同意后,昆嵛山站将开放课题批准通知下达给申请者,申请者填写并提交任务书。

5.课题经费参照《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财务管理规则》管理。

6.课题成果要求:(1)提交《开放课题结题报告》;(2)至少发表1篇SCI论文,且该论文的第一单位为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山东昆嵛山站;(3)本课题资助的所有成果均需标注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山东昆嵛山站开放课题资助。

7.开放课题的研究期限一般为12-18个月年,每项课题资助金额为4-8万元人民币。

8.2024年度项目申请截止受理日期为2024年3月20日,逾期不再受理。

四、联系方式

联系人:张老师

电话:18816217917

E-mail:[email protected]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蒋王庙街8号

邮编:210042

3、 自然资源部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数据协同应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2024年度开放基金课题申请指南 2024年3月15日 截止)

自然资源部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数据协同应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以下 简称“创新中心”)于2022年8月获自然资源部批准建设,由广东省自然资源厅主管,以广东省国 土资源技术中心为依托单位,联合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

创新中心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需求,以自然资源要素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为核心目标,持续开展自然资源领域数据管理与协同应用的关键技术研究、工程化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应用示范。主要研发方向包括自然资源多模态数据高效管理、基于时空知识图谱的数据关联协同、面向自然资源多领域的智能决策支持。

依据《自然资源部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数据协同应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开放基金课题管理办法(试行)》(附件1),并结合创新中心实际情况,现发布《自然资源部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数据协同应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2024年度开放基金课题申请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一、基本情况

2024年度创新中心开放基金课题包括6项选题内容,拟资助4项,每项6万元。课题研究周期为8个月。

二、资助方向

1.结合视觉特征和场景语义关联性的遥感影像小样本目标检索方法

针对土地利用管理、环保、灾害应急等实际生产场景存在的获取待检测目标的大量样本成本高,无法满足紧急排查任务需要的问题,开展结合视觉特征和场景语义关联性的遥感影像小样本目标检索方法研究,实现新目标和新事件的快速全域排查。

预期成果:构建遥感影像小样本目标检索方法1套;发表论文1篇。

2.基于国产高分辨率热红外遥感数据的城市热岛效应评估技术研究

研究基于背景信息的地表发射率估算、水汽缩放大气校正等算法,构建高分辨率热红外遥感瞬时地表温度高精度反演算法,提出城市热岛效应评估模型,分析城市热岛与地表下垫面介质空间格局的时空关联关系,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供科学依据和信息支撑。

预期成果:构建数据处理或分析相关算法模型1套;申请软件著作权1项。

3.面向遥感智能解译大模型的样本精化方法研究

针对解译影像与标签语义信息不一致的问题,全面考虑影像、未精化标签、精化标签之间的依赖性和复杂性,提出一种用于遥感影像粗标签修正与更新的样本精化方法,为构建高效的遥感解译预训练大模型提供更准确、稳定的数据支持,从而在各应用领域提升遥感解译技术的效果和实用性。

预期成果:构建样本精化算法1套;申请专利1项或发表论文1篇。

4.基于多模态遥感大模型的粤港澳大湾区水域提取

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水域资源监测需求,研究融合多光谱、高光谱、SAR 等多模态影像遥感基础模型构建方法,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水域提取的遥感大模型,形成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水域资源快速详查能力,为粤港澳大湾区水域资源监测、灾害应急响应等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预期成果: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水域提取的遥感大模型1套;申请专利1项或发表论文1篇。

5.粤港澳大湾区土地异常监测及城市区域功能规划

针对人类历史活动轨迹,采用时空序列分析方法进行建模,监测并分析受到外界事件影响导致出现的土地异常现象,挖掘城市土地不同功能区域与常规时空模式不同的活动特征,从而为政府对于城市土地功能区域的规划、日常管理以及特定事件的响应提供参考。

预期成果:构建城市土地功能区域异常监测模型1套;申请专利1项或发表论文1篇。

6.面向园区低效工业用地分析评价与优化模拟的知识服务技术研究

研究影响和表征园区工业用地效率的核心因素,采用统计和地理信息分析方法建立园区用地效率评价模型,开发能够推演模拟用地效率变化的工具,并对评价结果、模拟结果进行知识化表达。选择珠三角地区一个城市开展园区低效工业用地评价模拟与知识化展示。

预期成果:构建园区工业用地效率评价模型1套;提出园区工业用地效率变化模拟方案1套;构建园区工业用地效率评价成果的知识化应用方法1套。

三、申请条件与要求

1.申请人须依据《指南》资助方向进行申请,所申请课题学术思想新颖,立论依据充分,研究目标明确,研究内容具体,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合理、可行,近期可取得重要进展,且具有应用前景。

2.凡是具备硕士及以上学位或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在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事业等单位从事相关研究的科技人员,均可提出资助申请。

3.申请人必须是课题的实际负责人(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优先考虑),在拟申请课题的相关领域范围有一定研究基础。

4.每个开放基金课题的申请人限为1人,申请人同年度申请开放课题的项数限为1项。

5.申请人需自觉遵守国家有关科研诚信建设的法律法规、管理办法,无科研学术不端行为,且不得将获得本基金资助的研究课题委托给第三方。

6.申请人需根据《自然资源部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数据协同应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开放基金课题管理办法(试行)》执行课题任务,提交科研成果,及时填写中期研究进展报告和课题结题报告。

四、申请流程

1.申请人需按要求填写《自然资源部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数据协同应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2024年度开放基金课题申请书》(附件2),并将一式三份纸质申请书(双面打印,签字盖章原件)和电子版申请书(Word格式及签字盖章扫描成PDF格式)提交到创新中心。

2.创新中心将对课题申请书进行形式审查,并组织专家评审,按照择优资助的原则确定资助课题。

3.主要时间节点

2024年3月15日前报送课题申请书,2024年11月30日前完成课题结题。

五、课题结题和成果标注

1.研究课题完成后,申请人需提交课题结题报告及科研成果资料。

2.成果认定要求如下:

(1)期刊论文,需在研究周期内完成投稿,并在课题结题后一年内发表或提供录用证明,需署名本创新中心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或第二完成单位,中文注明“自然资源部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数据协同应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开放基金课题资助(项目编号)”,英文注明“This research was supported by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for Collaborative Applications of Natural Resources Data in GBA,MNR(No.)”;

(2)著作,扉页上应署(或前言中说明)“自然资源部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数据协同应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开放基金课题资助(项目编号)”;

(3)科技评价成果,应署“自然资源部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数据协同应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为该项成果的主要完成单位之一;

(4)知识产权成果(包括但不限于著作权、专利权等)及衍生权利归创新中心依托单位和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共同所有;

(5)其他成果,应署名本创新中心或创新中心依托单位作为第一或第二完成单位。

3.所提交的成果必须与选题和研究内容相关,且一项成果只能用于一个开放课题的结题。

4.成果鉴定和奖励申报等需先征得创新中心同意,在其材料中进行正确标注,并将复制本送交创新中心。

六、联系方式

请申请人于2024年3月15日前将一式三份纸质申请书(双面打印,签字盖章原件)寄送到下列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环市东路468号大院2栋,邮编:510075,收件人:戴工,020-87757027。

请将与纸质版内容一致的电子版申请书发送到以下邮箱:[email protected]。电子版申请书命名要求:2024年度开放基金课题申请书+课题名称+课题负责人姓名。

4、 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 关于组织申报老年病与免疫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内部协作和开放课题的通知 2024年3月10日 截止)

各有关单位:

为鼓励重点实验室内部各学科间、特别是基础与临床间的合作交流和协同发展,提升实验室整体学术水平,推动老年病生物医药与各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我国老年病与免疫相关学科的发展,提高我国老年病医学的科学研究能力。根据《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苏州大学科研平台管理办法(自然科学类)(2020 年修订)》文件的要求,现组织申报老年病与免疫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内部协作和开放课题,相关申报要求通知如下:

一、资助领域与方向

  1. 常见老年病的发病机制与防治;

  2. 常见高发老年感染疾病与抗感染;

  3. 老年病的免疫学基础及免疫诊疗。

二、资助对象

  1. 申请人一般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不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申请人,必须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并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同行专家推荐。

  2. 实验室内部人员和其他单位人员均可申请。其他单位人员申请开放课题,需要与老年病与免疫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人员联合申报。

三、申报要求

  1. 申请课题应在申请指南设立的课题范围内。

  2. 申请人填写《老年病与免疫重点实验室课题申请书》(见附件 1)申请项目可在某个指南课题范围内围绕一个具体疾病或重要因子深入开展研究,超出设立课题的研究范畴,不予资助。申请书由所在单位学术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并加盖单位公章、负责人签章。

  3. 申请书须同时报送电子版和纸质版(A4 纸双面打印,一式 2 份),电子版与纸质版申请书的内容必须一致。申请书电子版发送至邮箱 [email protected],申请截止受理日前报送或邮寄至於老师(地址:苏州市工业园区仁爱路 199 号苏州大学 403 楼 3131 室;邮编:215123;电话:13962176564)。申请截止日期 2024 年 3 月 10 日,超过申请日期,将不予受理。

  4. 申请的课题由学术委员会按照“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审议,评审结果由实验室主任签发,书面或电子邮件通知申请者本人及所在单位。

  5. 重点实验室内部协作和对外开放研究课题共 15 项(其中开放课题 5 项),每项资助 5 万元;研究起止时间为 2024.01.01 至 2025.12.31。

  6. 其他要求请详细阅读申请指南(附件2)。未尽事宜,请与年病与免疫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系。

5、 广东省先进生物重点实验室2024年度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2024年3月10日 截止)

广东省先进生物材料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坐落于南方科技大学,于2022年启动建设,是获广东省科技厅批准建设的重点实验室之一,布局有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快速筛查、组织工程材料与药物递送、可穿戴人机交互健康监测与治疗三大核心方向,突破疾病诊疗相关领域的科学瓶颈问题,积累关键核心技术,构建先进生物材料的创新体系,结合大湾区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推动成果转化,建立国际先进的生物材料实验室, 满足国家医疗安全与人民健康的需求。

为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学术氛围,集聚优秀学者,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高水平成果产出,实验室特设立开放课题基金,资助与实验室研究方向有关的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研究项目。现公开发布2024年度开放课题指南,诚邀各有关领域的科研人员进行申报。

资助对象

凡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在职人员均可向实验室申请开放课题,在研课题负责人和参与人仅限承担或参与一项开放课题。鼓励联合实验室科研人员组建团队开展研究,加强合作与交流,实验室人员不参与经费分配。鼓励联合相关领域优势企业组成课题组联合开展研究。

资助方向

2024年度开放课题基金重点支持以下方向:

生物医学材料: 生物仿生材料,生命医学成像、纳米医学生物材料,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材料、肿瘤靶向治疗、精密医学工程等;

生物医学信息: 生物电子学和信息处理、医学信息检测与处理、生物医学信息系统与技术、生物医学光学和电子学等;

生物医学工程与再生医学: 脑机交互、神经工程与康复工程、生物医学传感、纳米医学、器官芯片与系统等;

材料计算和大数据: 人工智能、高通量计算等。

资助计划

2024年度开放课题基金资助面上课题,资助期限为6个月,课题资助力度为10万元/项。最终课题数量及资助经费根据实验室经费、课题申请数量及质量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经费管理

经费使用采用包干制,无需编制预算,具体经费使用范围按照《广东省先进生物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管理办法(修订版)》(见附件)执行。

成果要求

开放课题鼓励产出高水平成果。开放课题取得的有关论文、专著等成果应标注“广东省先进生物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资助(supported by the open research fund of Guang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Advanced Biomaterials)(课题编号)”。实验室须作为第一标注。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成果权利人应为广东省先进生物重点实验室和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

申报要求

申请人应如实填写《广东省先进生物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书》(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处下载),不得提交含有涉密内容的课题申请。申请书经本人、参与人及所在单位签字盖章后,于2024年3月10日前一式一份邮寄至实验室(以邮戳日期为准),电子版3月8日前发送至联系人邮箱,具体要求详见申请书内填报说明。

课题执行开始时间统一为2024年4月1日,结束时间为2024年9月31日。

6、 西南石油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关于组织申报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2024年度开放课题的通知 2024年3月8日 截止)

各学院: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以下简称低渗透国家工程实验室)是国家发改委组织建设的国家工程实验室之一。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主管,长庆油田分公司、长庆石油勘探局有限公司与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建设运行,是国内唯一一家围绕低渗透油气田开展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的国家工程实验室。我校是低渗透国家工程实验室理事单位。

为充分发挥低渗透国家工程实验室理事单位及相关研究院所、高等学校在低渗透-非常规油气领域的研究优势,支持鼓励科研人员围绕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需求,开展原创性、基础性和共性关键技术探索攻关,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低渗透国家工程实验室设立开放基金课题(以下简称开放课题)。现将我校组织申报2024年度低渗透国家工程实验室开放课题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课题研究方向

(一)油气地质勘探

1.   盆地太原组生物灰岩储层孔隙度定量表征方法研究

2.   深层煤岩气赋存的温压作用机制研究

3.   盆地延长组长73 长英质页岩成因

4.   盆地东部深层煤岩孔隙度及结构表征技术

5.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沉积斜坡古地貌特征研究

6.   盆地长7优质烃源岩非均质母质类型及成烃机理研究

7.   盆地长73 优质烃源岩中不同赋存状态有机质的原位微区分析及地质意义

(二)油气田开发

1.   超低渗透注水开发油藏水平井裂缝时变规律及渗流机理研究

2.   陆相三角洲沉积砂体三维智能识别方法研究

3.   CCUS 油井产出气循环利用技术界限研究

4.   超低渗油藏油水两相渗流规律表征技术研究

5.   微生物基因标码示踪剂基础实验研究

6.   “井筒隔热—水合物防治—井口节流”一体化技术工艺

7.   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过程渗透率变化规律研究

(三)增产稳产

1.   基于水力压裂试验场的取芯精细裂缝描述与分类

2.   深层煤岩气压裂储层伤害机制及主控因素研究

3.   纹层型页岩油复杂裂缝的高效支撑技术研究

4.   致密厚油层多级加砂重复压裂高支撑缝网形成机制研究

5.   非常规储层多功能泡沫压裂液的构建及机理研究

(四)井下作业工具与装备

1.   水平井 CO2 压裂过程中相态变化规律研究

2.   井下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技术研究

3.   用于微地震监测压裂裂缝铺置剖面的自发声材料研发

(五)地面工程

1.   页岩油采出水水质稳定机制及资源化利用研究

2.   储油罐自修复防腐涂层材料研发

3.   三相分离装置内梯度润湿表面聚结技术研究

4.   油气集输管道智能测试桩新技术研发

5.   输(掺)氢管道阻氢涂层的研究

(六)地球物理

1.   基于信号算子优化的黄土塬地震资料噪声压制方法研发

2.   基于波动理论的煤岩气储层地震预测方法研发

3.   页岩油核磁共振谱智能解析及饱和度定量计算方法

4.   不同形态微尺度裂缝的电阻率成像测井响应机理研究及数值模拟

(七)油田化学与新材料

1.   超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高效防膨剂研发

2.   限域条件下纳米调驱体系实验方法设计及调驱机理研究

3.   油气田用缓蚀剂残余浓度测试方法研究

4.   超低渗透油藏硫酸盐结垢机理及中性乳液除垢体系研究

二、申请与立项

(一)面向对象

开放课题面向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理事单位以及其它涉及油气勘探开发及相关领域的研究院所、高等学校等单位。

(二)申请条件

1. 开放课题申请人由所在单位审核推荐,申请人应具备以下条件:

(1)申请人必须是开放课题第一负责人;

(2)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

(3)申请人为所在单位正式员工,具有硕士学位或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4)申请人没有承担或参加未结题的开放课题;

(5)申请人具有独立研究能力和五年(含)以上同类研究工作经历;

(6)申请人能保证主要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开放课题研究;

(7)申请人接受并承诺遵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科技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有关管理制度。

2. 开放课题申请人所在单位应具备的条件:

(1)须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独立法人或其他组织,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能力,具有有效的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持有事业单位法人证书);

(2)具有完成开放课题所需的实验条件和支持保障条件;

(3)审核并同意申请人的申请;

(4)愿意承担对申请人和开放课题的管理和法律责任,并给予担保和支持;

(5)接受并承诺遵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科技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有关管理制度。

(三)申请要求

1. 开放课题申请书(模板见附件)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技术路线、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预期成果(效果)、有形化成果(发明专利、PCT 专利、行业及以上(国际、国家)标准)、课题研究组人员组成及分工、费用预算(不得出现仪器设备等资本化费用)、进度安排(按 3 个月为阶段安排),重点突出。

2. 开放课题经费一般不超过 35 万元/项(其中井下作业工具与装备研究方向经费预算不超过 50 万元/项),研究周期一般不超过 2 年。

3. 统一申请。由申请单位科技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审核和推荐。

4. 申请开放课题的内容不得拆分另行申请其它科技项目。

5. 开放课题申请书(模板见附件)的签字、盖章不完整的,不得参加评审。

6. 课题申请采取集中受理的方式。由申请人提交符合条件的申请书 Word 文件、立项答辩多媒体 PDF 文件的电子版各一份(用 U 盘存储,U 盘外部应标注申请人姓名、单位、联系方式),同时提交内容一致的纸质材料各 10 份(至少 1 份原件)。申请书文字和多媒体 PDF 电子文件名格式为:申请单位名称--申请人姓名--开放课题名称.doc,签字或盖章页可使用彩色扫描页。

7. 申请人提交的全部纸质和电子文件应单独放入一个密封袋中,加贴封条, 在密封袋封口处加盖申请人所在单位公章,在密封袋外部显著位置标记“XXXX(课题名称)开放课题申请书、申请人 XXX(姓名)、联系方式(手机号)、密封日期(年月日时)、未经许可不得开启”字样。

8. 限额申请。每一位申请者在研究周期内限申报开放课题 1 项,主要研究人员不得同时参加 2 项以上(不含 2 项)开放课题。副高级(副教授)及其以上人员在甲方所辖区域工作,人数不少于三人,每人累计工作时间不少于 6 个月。

9. 申请期限。我校基层单位审核意见由各学院签署。开放课题申请受理截止日期为 2024 年 3 月 8 日。全部申请资料应在 2024 年 3 月 8 日下午 18:00 之前以 EMS 快递方式送达低渗透国家工程实验室项目管理部,逾期(以寄出时间计)不予受理。

(四)评审立项

低渗透国家工程实验室将按照科技项目和开放课题管理制度规定的程序,通过专家评议、择优选择的方式、“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专家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书进行评审,评审结果在低渗透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发布申请公告的各单位网站公告,无异议后,签订技术开发合同(见附件),开展工作。

三、联系方式:

联系人:张庆洲、梁梦宇    电话:  029-86591025

申请书邮寄地址:陕 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明光路 31 号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梁梦宇收。

附件:

1. 低渗透油气国家工程实验室2024年度开放课题申请公告

2.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谓书(模板)

3.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书专家评审评分标准

4. 委托技术开发合同示范文本

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创新联合体)

2024年2月1日

7、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关于征集2024年度实验室开放基金“揭榜挂帅”项目的通知 (2024年3月8日截止)

围绕攸关电网安全与发展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申报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通过协同攻关与实验资源的开放共享,共同推动相关领域科技进步。

为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促进产学研间的广泛合作与交流,推动基础理论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设立了“实验室开放基金”。鼓励国内外高校、企事业单位及科研机构依托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所辖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统称实验室),围绕攸关电网安全与发展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申报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通过协同攻关与实验资源的开放共享,共同推动相关领域科技进步。为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项目申报试行“揭榜挂帅制”,通过可行性研究报告竞争性论证,择优遴选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

现面向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团队公开征集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24年度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诚邀各团队提出切合实验室定位和研究方向的项目建议,择优予以资助。

一、资助范围

计划资助实验室清单及“揭榜挂帅”榜单重点支持技术方向详见附件1。申请项目须切合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与各研究方向下的关键技术紧密相关或对实验室创新发展起到良好促进作用,项目名称及研究内容自定。

二、资助额度及项目周期

依据计划,每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资助200万元,每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资助100万元,每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资助50万元。每个项目资助经费不超过20万元,执行期为12-24个月(不超过2025年12月)。原则上每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年度资助项目不超过15个,每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资助项目不超过8个,每个省部级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年度资助项目不超过4个。具体项目经费及执行期由项目申请团队根据研究工作量及预期成果估算确定。

三、相关要求

1.项目申请人应有固定的工作单位,具有博士学位(已毕业)或副高级及以上职称,年龄不超过55周岁。不支持无工作单位以个人名义提出的项目申请。

2.实验室负责组织对征集到的项目进行初评和复评,最终通过实验室学术技术委员会终评的项目将正式获得本基金资助。获得资助的项目须严格按照《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办法》规定执行。

3.揭榜立项后,对项目“里程碑”考核要求、经费拨付方式、奖惩措施等进行具体约定,集中优势资源,全力开展限时攻关。

4.获得资助项目取得的成果归实验室与研究者所在单位共享,除专利及软著外,均应标注“20XX年度XXX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资助(项目名称:XXXXXXXX,项目合同号)”,英文标注参考中文翻译执行。专利及软著的申请人应有且仅有合同签订的各方单位。发表论文均应标注基金项目资助。原则上基金项目至少发表一篇以实验室为第一完成单位的SCI或EI检索论文,且基金项目为唯一资助来源。依托项目申请的发明专利及软著的申请人,应有且仅有基金项目合同各方单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