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Angie
85鸡血妈,前互联网运营总监,【在行】全国排名第一行家、多个平台专栏作家、时间管理达人,2017年,通过原创文、特训营、微课多种形式,带你探索人生的多种可能。订阅本公众号,学会价值变现的多种方法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Insight数据库  ·  阿斯利康 2024 年营收 541 ... ·  昨天  
新北方  ·  2025《辽视春晚》收官战报揭晓! ·  昨天  
新北方  ·  95.10亿元!创造新纪录!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Angie

千万别做自己人生的“差评师”

Angie  · 公众号  ·  · 2017-08-14 08:09

正文


今天在后台回复[ 早安]

Angie送你图文并茂每日一言。

1

2015年年初,我从工作了五年、处在职业转折期、压力巨大无比的销售性质工作跳槽到外企成为主管,整天美滋滋地生活着,觉得自己的人生处在了巅峰状态:

  • 工作很快上手、每天的任务量只有几个小时;

  • 一到5点下班,整栋楼楼梯、电梯满是人,楼底下排满接送员工的班车;

  • 每天中午还不到饭点,同事们就喊着一起去公司的餐厅吃饭;

  • 作为一个职场妈妈,从来不加班、每天都有大把地时间陪伴宝宝......

日子过得不要太滋润!

大约半年过去后,我开始焦虑,大家都都有听过温水煮青蛙的故事:

煮蛙效应源自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做过的一个温水煮蛙实验:将一只青蛙放进沸水中,青蛙一碰沸腾的热水会立即奋力一跃从锅中跳出逃生;

又尝试把这只青蛙放进装有冷水的锅里,青蛙如常在水中畅游,然后慢慢将锅里的水加温,直到水烫得无法忍受时,青蛙再想跃出水面逃离危险的环境却已四肢无力,最终死在热水中。


实验说明的是由于对渐变的适应性和习惯性,容易让人失去警惕和反抗力的道理,成为一个目前广泛转播的心理学实验。

我开始焦虑,自己不正是被温水煮着的那只青蛙?

那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的念头,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 Angie,你别矫情了,做着一份事少钱多离家近的工作,还有什么好焦虑?

我被自己的内心OS说服,继续美滋滋地过着上班轻松工作、下班陪娃玩耍、日日重复、两点一线的生活。

第二次出现这样的念头,是在上司给我们开完例会后,告诉我们接下来要休假20天带小孩出去暑假游。

庆幸自己当时还没有被温水泡爽,我的第一反应是: 我是不是也是要在这个岗位上做到老?

这一次,我没有让自己内心的真实声音消音,而是问自己: 我究竟要什么?

离第一次出现焦虑的念头已经过去了半年多的时间, 答案显而易见,我不愿意过一眼就能望到头的生活。

很多人没有想到, 其实做自己人生的“差评师”有一个隐形的维度是指,当你内心出现一些真实声音时,你选择毫不犹豫地忽略它。

你连自己的想法都不重视、都听不到、也不去面对,拿什么要求别人懂你?

不想成为被温水煮着的那只青蛙,但当时儿子还小又不太适合跳槽,我选择了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 一有时间,就大量阅读和听课提升自己。


2


我认识的L君,其实相当地优秀,听完他的分享后,我马上路转粉成为他的迷妹。

我们是在一个社群活动上认识的,他是讲师,我是听众。那是我第一次参加类似的这种活动,回到家后还觉得非常有意思,还暗暗对自己说,有朝一日,希望自己也有这样的机会站在讲台上给大家分享我的故事。

也是那场活动,我加上了L的微信,内心兴奋不已:可以近距离围观大咖啦!后来才意识到,那天做的相当后悔的一个行为就是添加了L的微信。

L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了,比如共同参加的那一次活动,大家在群里好评如潮,有个小伙伴随口说了一句: 要是老师的干货更多就好了,幽默风趣可以少一点。

L居然截图发朋友圈,大致的意思是以此警示自己,下一次分享时一定要有更多的干货!

如果L仅仅是以此为戒,之后改进的话,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可是L太过在意仅有的一个“差评”了,之后的聊天画风活生生被L引导成了一场《L分享纠错会》。

看到这,你可能会说我才不会和L一样那么傻。其实很多的时候,你也是一样的。

和Q一对一聊天,我问她为什么你有那么多有趣的观点,却不敢去尝试。

Q说,我怕大家觉得我另类。

我直接回答: 那你觉得我的人生有趣吗?

Q几乎毫无犹豫、眼睛带光地说:很有趣,我很喜欢你的状态!

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心态:别人做一件事很正常啊,如果换做是自己,却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

如果你想做自己人生的“差评师”,请不要放过任何人的任何一个差评和看法。

问问你自己,有多少次想做一件事,却因为怕别人的看法而不敢去做; 有多少次坚持做一件事,却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停止去做。

在互联网时代,只有懂你的点评才值得你去注意。

什么是懂你的点评: 比你厉害的老师、和你有过深入交流的朋友们,其他的无需过多在意,笑笑就好。


3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当别人做失败一件很难的事时,你总是会安慰她: 你已经比大部分人好太多了,我相信下一次肯定会做得更好。

而面对失败的自己呢?

你是鼓励自己多一些,还是打击自己多一些,还是看似鼓励自己,其实一直在打击自己?

什么叫做看似鼓励其实却是一直在打击自己?

那就是无论别人眼中的你有多好,你觉得自己总是不够。

这类型的人最常用的口头禅是:我知道-但是语句。

相反,一个对经常自己好评的人,她总是充满自信,失败只不过是为自己之后做成一件事多积累了一些经验。

另一种典型的表现是,他们怕把暂时的能力不足曝光在大家面前,最直接的行为是不去做新的尝试。

那些妄想一次性就能把一件事做好的人,才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差评师”。

太想把一件事做好,会陷入万事都需要准备齐全的怪圈中。即使万事都准备齐全,也没有谁能保证一定能把一件事做好不是吗,充其量只不过是有机会提高做成这件事的概率而已。

如果你想做自己人生的“差评师”, 在还没有开始做任何一件事前,为自己设置精神上的障碍;在做失败一件事后,想尽办法打击自己吧。

而我,始终选择做人生的“好评师”:

  • 倾听自己的声音,做哪怕非常细微的改变

  • 不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路始终都是要自己走

  • 好好鼓励自己,进入成为更好地自己的正向圈

    -END-

    Angie碎碎念:

  • 你是不是就是自己人生的差评师,今天留言,当一回自己人生的“好评师”吧,点赞最多的,联系我给你一份小礼物哦。

  • 今天,Angie公众号后台回复:幸运,给你看一篇的文章。

  • 【Angie会员制】首期正在招募中,加入即可免费听课,下周涨价,你可以点击以下链接了解 【Angie会员制】首期开放

    长按关注: 谢谢你关注我,我将360度无死角全面提升你的人生状态,让我们一起拥有开挂人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