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我,一个项目所承担的精神层面的属性,占多大的比重?对于大多数项目而言,这种精神层面属性的表达,是相对有限的。但在某些项目中,精神层面的属性,则成为贯穿项目始末的重要线索。境界的表达,便是如此。
2016年夏,接手大运河府项目。
首次开放的是临时接待处及叠拼样板房区域,包含700平米的底层景观区(1/3为市政人行道及公共绿地,2/3为接待处入口及庭院),200平米接待处屋顶花园,叠拼样板房20平米二层露台及40平米三层露台。整个展示区面积加在一起不超过1000平米。
造园,大中见小容易,小中见大则难。观法以一勺意海,一拳代山。主要说的是“静观”,而非“游观”。展示区,不仅要可观,更要可达。在回游过程中加深印象。
如何在相对局促的空间内展现景观效果,形成深刻印象并着重关注客户的体验感受,是设计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
很多时候,景观设计师承担了一个类似于场景导演的角色,通过节点的营造和布置,来引导客户,“控制性的游走”与“控制性的观看”,并在特殊节点以“有限”观看的方式,做适度遮掩,让人觉得自然,而不是刻意……诗意的造园手段,是精通视野构造的高手,组合的一系列诳人的镜头语言。
而这个mini展示区,更像折子戏。把最精彩的片段,一一呈现,加深客户印象。而贯穿始末的精神层面的属性,格外重要。
风华系列,首先是东方的,是对于骨子里中国情结的致敬与表达。
项目地处古运河畔,拱宸桥西。千年古运河,旧时繁华地。这繁华,一直延续到如今。
这种精神层面的属性,或者说,是一种景观气质。它从项目自身特点出发,最终确定禅意与新中式的结合。新中式是东方情怀的延续。禅意则是在繁盛中寻求内心的平静。
精简景观元素,前场仅保留:景墙、水面、灯具、造型黑松。
建筑及景观,块体穿插形成的结构之美。
禅意是简洁元素的意境表达。
如何在相对繁杂的市政界面里,卓然而出,通过独特的产品气质,营造入口氛围,进而有效导入人流,是设计工作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
展示区占地面积小,建筑面宽约30米,加上东侧市政绿地,整个展示面宽不足50米。且地处市政绿化带,局部借用人行道形成前场空间。行道树为展示区第一重遮挡。
展示区毗邻花园岗街。花园岗街为双向四车市政级道路,中间以绿化带相隔。此为第二重遮挡。
同时因项目区位的特殊性,政府不允许在展示区再设精神堡垒,道旗、围挡均不可行。行道树不能移动。市政人行道标高只允许在建筑入口位置局部降低……诸如此类的严苛限制性条件。
双重遮挡将LOGO墙的标识性削弱,故而,放弃以LOGO吸引视线的方式,利用建筑面宽和体量关系,作为整体外在展示界面。建筑既是最终到达的目的地,亦是展示LOGO的一部分。
考虑行道树可能对建筑的遮挡与干扰,现场实测标高及行道树分枝点,落草图分析标高关系,将建筑雨蓬控制在分枝点以下,减弱树冠对建筑立面的干扰。而建筑门洞与开窗,控制在两棵行道树中间,保证整个立面展示的连续性。
而在市政道路界面,绿化带主要种植灌木及中层球类,人视高度无遮挡。故不过多做调整,只对局部苗木调整与补种,保证界面整齐、清爽。
建筑立面亦是主要展示面。
建筑既是最终到达的目的地,亦是整个对外LOGO墙的一部分。
开放八个月之后的接待处:建筑高度与行道树分支点控制。保证展示面的完整性。
这是关于样板房露台处理方式的探讨。20平与40平的小空间,原先只想做一个室内功能的延伸,一个意味暧昧的灰空间,或者索性做一个简单直接的阳光房?
不,钢筋混凝土森林中,我们逐渐失去,和将要失去的,还有什么……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人的理想世界、建造的自由,以及和作为个体的“人”与土地的关联。那些被我们遗忘的生活方式……
露台最终以景观方式呈现。从接待处到屋顶花园,再到露台,空间连续绵延……在山水中漫游与生活的诗意方式,如连续的画卷般展开。
在功能定位上,受制于面积,两个露台既相互独立,又在肌理和构成元素上呼应统一。
其中,二层小露台为下午茶场所,它与三层露台,以垂落蔓延的廊架相连。这是一个安静的休憩空间,却保留一段与三层的对望空间。中国古典园林中关于视线的组织引导,在此一笑一瞥间。
露台效果图:两层露台以廊架相连。保留对望空间。
三层露台更接近天井的概念。天空。树荫。关于庭院生活的记忆,被一一还原……水是山居生活的意向。景墙水声潺潺。树下听风、饮茶、对酒,有直接的身体经验,也有丘壑之心、林泉之志。日常生活与哲学,凝于方寸之间。
楼梯间竖条窗,框景。
书房横条窗。
景观主导的开窗落位,模糊室内外边界。空间通过窗洞相互融合。
露台还原庭院生活,关于树荫和天空的回忆。
设计首先是一个理性的逻辑分析过程。经基地解读,及周边限制性条件分析,确定景观布局。
底层景观处理:
这个700方的小空间,除入口形象展示、底层庭院及室外洽谈区,还包括一处市政绿地作为展示区的绿化背景。如何在这样一个局促空间里,满足设计意图,保证功能需求,是景观设计的主要逻辑。
东侧绿地相对次要,故缩小面积,将空间退让给底层庭院。
从建筑外墙到人行道外边,最宽7.7米,最窄5.6米。所有景观元素均不能占用人行道。前场除建筑入口外,设置水景,以水景对建筑的倒影效果,烘托建筑形象。
整个售楼处水景呈“L”形展开。前场结合建筑立面,成为整个展示区对外形象界面。内侧,则作为接待处对景。水边硬质平台,亦可作为室外洽谈区用。
入口氛围营造,通过对市政人行道面层统一改造,模糊边界,将人行道作为前场空间的一部分。视觉上放大前场空间。
将建筑立面,作为整体外在展示界面。前场主要元素:建筑立面、雨蓬、台阶及树池、水景,经多次复核尺度关系,以元素相互穿插的形式,展现建筑立面效果。此为视觉第一焦点。
树池,是入口最主要的景观元素,亦是中国情结中关于诗意山水的意向表现。现场复核雨蓬高度及树池尺度后,确定苗木尺寸。以拼种黑松作为空间主要元素。此为视觉第二焦点。
层层递进的空间处理形式,营造入口氛围,形成深刻印象。
接待处前场实景:改造市政人行道面层,将其作为前场空间的一部分。
以水景倒影烘托建筑。放大空间的效果。
水边平台亦可作为室外洽谈区。
底层庭院,前场结合水景作为室外洽谈区。后场则为样板房对景,庭院设计以“视线”为要素,景墙山水与地面枯山水相映相衬……空间亦为画境。
园林是只有进去才能真正体会的经验。庭院汀步,恰恰指向无数的可能性……人的参与,让空间趣味横生。我更愿意将人视为画中的风景。“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却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很难说,谁是谁的风景。这几重山水交错,真实与意象。
它不是自然片段的投影,代表着碰巧进入视线的一个随机角度。一种视觉构造与空间转换手段。
空间是一种画境。几重山水。真实与意象。
庭院汀步,指向无数的可能性……
景墙展开面拼贴效果图。以墙面山水纹理呼应山水意向。
景墙山水纹实景。无处不在的山水意向。
接待处屋顶花园处理:
这是一个相对次要的空间,更类似一种布景语言。其强烈的表意意图,最终体现于景观气质的承托与催化。
因建筑按不上人屋面设计,荷载有限。考虑叠拼样板房俯瞰效果,采用简单覆绿的枯山水形式。点到为止的禅意。一种空间的构造游戏。
屋顶以同心圆构图,用砾石(此处用灰色砾石代替白砾石,为减弱施工阶段灰尘污染对砾石效果的影响)与草坪分隔。圆心处景石局部堆坡,结合佛甲草种植。这种组合关系,更像山水纠缠的多样即景片段。不甚求合物理,更求合心意。是“心园”的写照。
而在后续施工阶段,考虑养护管理,将草坪调整为仿真草坪。而因工期缘故(G20前后市场关闭及车辆管制),物料不足,圆心处“枯山水”最终简化为“置石+散置砾石”形式。原以为憾。几个片断的意象:景石。草坪。砾石。硬生生撞接。意外成就一种不可思议的晦涩美感。
机缘巧合,终究以这样的形式呈现。
设计意向之一:几处置石,结合佛甲草种植。
设计意向之二:同心圆构图。圆心设置枯山水。
实景:为方便养护管理,用仿真草皮代替真草坪。
圆心处原设计置石结合佛甲草处理,因工期原因,仅保留置石。
景石。草坪。砾石。意外成就一种不可思议的晦涩美感。
露台处理:
露台亦以景观方式呈现,这更接近造园真意——园林本质是一种自然形态的生长模拟,它必然是从局部开始的。
从庭院到屋顶花园,再到露台。这些散漫片段,恋物癖式的细节繁复,如缓缓展开的长卷。
实景:这个露台,类似天井的概念。
天空。树荫。关于庭院生活的记忆,被一一还原……
空间营造的结束,意味着另外一种意义上营造活动的开始……或者说,设计提供一处暗示多种可能性的场所,使用者的使用和阅读将为其带来真正震撼的效果。
这更接近哲学意味的思考:
这些局部,仿若数个“扇面”构成世界。人们在每个既相似又不同的扇面里,喝茶、闲谈、沉思,它们既有清晰的界限,又彼此照应……意义不重要,重要的是场所结构启动时间的可能性,让多重事件空间可能重叠的方式。
[大运河府项目其他美图欣赏]
▼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随着时间推移,可识别性的丰饶之感被创造出来,气韵也因此而变得凝注又连贯。
是这样关于场所、空间、境界的回顾……
境界,本在无意之间。
感谢窈慕颜的精彩文笔和事园的供稿
窈慕颜
江湖人称窈爷,昵称阿颜。甲方设计师。非典型金牛座。游走于设计与生活的边缘。爱文字。爱发呆。爱暴走。爱美食。伪文艺青年一枚。
微设计 | 中国第一设计微刊
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识别,即可添加关注
注:本文转载自事园(id:Gardening-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