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奶,正在悄悄打折。
据权威数据,行业产品均价已从2022年的80元/件左右,降到了2024年的20—40元/件之间,几乎斩半。
品类创新也似乎走进了死胡同,从常温到低温,从老酸奶到希腊酸奶,从预包装到现制……所有的路径都有人尝试,但前途未知。
想赚钱,看日本。
隔壁市场把酸奶的功能性玩儿出了花,益生菌就是最好的卖点,主打不管什么病,一杯酸奶下去都能治。
最出名的就是明治推出的LG21益生菌酸奶,累计销量破百亿瓶。
国内很多品也看上了这个风口,开始涉足主打益生菌卖点的酸奶,比如伊利、君乐宝、光明等厂商,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新的益生菌卖点酸奶,试图分一杯羹。
做起来很热闹,但
益生菌到底是一种营销噱头,还是真实有效的趋势?
摄入益生菌,几乎是全民都有的养生意识。
但是补充益生菌的药片,往往得从医院或者药店开,味道也不好吃。
所以
打通这个心智的,反而是一类含有牛奶成分的乳酸菌饮料,
最典型的就是养乐多。
这款小红瓶饮料,凭借“一百亿个活的益力多菌帮肠道做运动”的营销,精准拿捏了消费者,靠着养生的噱头外加酸酸甜甜的口感,在国内的日销量达到了数百万瓶。
毕竟药片再有用,也不如食品摄入
既高频,又日常,且好吃。
但乳酸菌饮料有两大问题,
牛奶含量过少,同时含糖量过高。
因为它本质上只是一款含有牛奶成分的饮料,就连配料表的第一项写的都是“水”而不是“牛奶”。
此外,稀薄的牛奶成分,让口感也相对单调,不得不加入大量的外源性糖分,一般的酸奶也就8%,这类饮料能到15%以上。
当消费者建立起更充分、更完整的关于营养摄入的认知后,这两点就会成为乳酸菌饮料发展的阻碍。
而恰恰在这两点上,
酸奶是完美的替代品。
从工艺上讲,酸奶又分成常温酸奶和低温酸奶。常温酸奶有助于延长保质期,对运输存储的要求也更低,但
在菌群活性和数量上,它往往不如低温酸奶。
毕竟益生菌只有吃到肚子里还是活的,并且数量也足够才有效果。
从这个角度,低温酸奶是更接近当前版本的最佳答案。
比药片儿口感好,比甜水儿更有价值感,又天然是保存益生菌的最合适载体,
益生菌市场,大概率会成为低温酸奶的主场。
道理如此,但实操问题很多。
酸奶虽然是益生菌的好载体,但消费者却并不一定因此选择酸奶。
因为中日两国市场有个巨大的不同。
对中国人来说,
酸奶是风味特别的零食,
食用时间、数量随机;而对日本消费者来说,
酸奶是养生保健的超级食物,
是进入正餐食谱的成员。
日本的酸奶品牌,竞品只会是其他酸奶,但在国内市场,你
不仅要和其他酸奶品牌竞争,还要跟一堆含乳饮料,甚至奶茶等品类竞争。
不能怪消费者这么认为,毕竟国内酸奶品牌在功能性卖点上的投入,远不能与在口感、味道、搭配等方面的投入相比。
酸奶品牌对口味的重视,才导致了消费者“酸奶是零食”的心智。
反过来讲,品类对于益生菌卖点的提炼和相关产品布局,也会反向催动消费者改变对于酸奶的消费认知。
能让人持之以恒吃下去的东西,要么很好吃,要么真有用。
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每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也完全可以每天一盒酸奶,通畅中国肠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