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最下面啊的阅读原文,预约课程
摄影中什么最重要?
你的相机?手机?镜头?Photoshop?
App?技巧?经验?运气?
其实这些都很重要,但还有一个很多人想不起来的更重要的东西 ——
审美
。
因为拿网友的照片当审美不好的例子不礼貌,所以本🐰就找了一个你更熟悉的东西来举例:
还记得大明湖畔的
猴赛雷(官名:康康)吗?
当年这个出师未捷的春晚吉祥物,可谓原作美如画,成稿雷成狗,完美诠释了什么叫作“再缺不能缺审美”。
所以审美的重要性真的灰常关键,看看你手机里存的照片,看看你发到本🐰手机摄影讨论群的照片,你就知道为什么🐰老师的眼神总是很忧郁:
那么问题来了:审美该如何培养呢?
其实说来也简单,
和把大象放冰箱里一样,培养审美也可以分成三个步骤。
1
拍不好没关系,有人拍的好
每个人都是从拍不好照片、审美很糟糕开始的。本🐰也是一样,当年很二的时候,拍过很多很多烂片。
不必自责、不必灰心,大家都从这个阶段过来的,只不过你不能安于现状,而是应该寻求改变。
怎么改变?
既然你拍得不好,那就去看看谁拍得好。
没错,改变的方法就是去看其他人的好作品。
举个例子,本🐰很喜欢唯美的商业作品,总爱浏览
Profoto.com/blog
这个网站,因为上面都是一些很厉害的摄影师的介绍和作品( Profoto 是我在用的闪光灯品牌,注意,此处不是闪光灯广告,而是我自己的)。
某天,本🐰在上面看到一张很漂亮的人像作品:
对很多人来说,这幅作品叫:“哇,好专业!好厉害!”
除了感叹赞美,我们是不是还可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当然可以,接下来本🐰做了一件可能你不经常会做的事情,那就是点开文章,
找到摄影师的个人主页并点进去:
在这个主页里,我点开他放在自己页面上的每一张照片,仔细分析了布光、色调、动作、层次,推测了下拍摄前的构思和现场执行难度。要知道一个摄影师放在自己主页上的作品,都是自己最满意、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最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这都不需要你懂英文,因为你要做的就是看图,看大量的美图,并且试着分析它们中的每一张。
事实上 Profoto 博客里的多数文章都带有这个摄影师的网址,点开文章后你就能找到带有下划线的摄影师名字,或是 website (网站)字样的链接。
即使没有直接的链接,你也可以通过搜摄影师的名字来搞定,比如下面这个:
不懂英文,你也该看到图片右下角写着 © Carlos Eric Lopez (©是版权的意思),然后在 Bing 而不是百度上搜一下这个名字:
为什么用 Bing 不用 百度,因为我们不想看广告,你懂的……
第一个冒出来的,就是他的个人主页:
事实上老外摄影师特别喜欢以个人的名字当做主页地址,你能很容易从搜索结果中判断出来。
不要以为来自 Profoto 博客的摄影师只拍人像,因为你也能找到像
Tim Kemple
这样拍摄人像、风光、极限、生态、城市景观等等题材的全才:
浏览这样的网站,即使你什么都不做,对自己也无疑是一种美的熏陶。
所以当很多人问我:你是如何学习摄影的?上了什么课?看了什么书?
我除了打个自己的广告,告诉他/她可以来上摄影笔记和🐰老师的课外,还会说,更重要的是你要
多看好作品,多看、多看、多看、多看……
并且即使你上了我的或别人的摄影课,也要多看,不止看 Profoto博客、不
止
看摄影之友、不
止
看色影无忌、不
止
看新浪图片、不
止
看腾讯图片、不
止
看……这样才能丰富和拓展你的视野与拍摄思路。
2
别只盯着摄影作品
有一句我很讨厌但也很有道理的话,叫做 “艺术都是相通的” 。
我讨厌这句话的理由是它听起来太高高在上了,而且相当不具体。而我觉得它有道理的原因,是因为有时确实是这样,比如对摄影来说,多看一些绘画作品,就是极好的补充和美学熏陶。
前不久本🐰去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地址:
159 East Monroe 官网:http://www.artic.edu/
)参观,就仔细看了下印象派的馆藏,每一幅画作的色彩、笔触都相当震撼:
梵高自画像的局部,来自本🐰现场实拍。
莫奈《睡莲》的局部,注意看色彩和笔触。
萝莉控雷诺阿的《两姐妹》,肤色、花的色彩,背景的色彩都值得仔细感受。
当然,这几幅仅仅是众多画作中的九牛一毛,印象派也只是众多流派中的一支,只不过我比较喜欢而已。
如果你喜欢别的流派,那么也该多看看,即使画面细节不同、创作方式不同,但你总能从中受到一些构图、色彩、布局、景别、人物或动物姿态、光线运用等方面的启发。
比如喜欢人像摄影就可以多看看伦勃朗的作品,因为他的画作中有大量具有立体感的光线的使用(伦勃朗布光法就是以他命名的)。
《Bust of a Man in Oriental Dress, 1635》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