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两个质子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一群为科学着迷的普通人,一群为生活着迷的科学家。我们就是两个质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普中国  ·  这4个简单小动作,真的可以帮你改善视力! ·  2 天前  
知识分子  ·  常春藤名校是如何摧毁美国的?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两个质子

AI能让科学研究实现自动化吗?

两个质子  · 公众号  · 科学  · 2017-06-25 16:03

正文

科学正陷于数据危机之中。去年,仅在生物医学领域就有超过120万篇新论文发表,这令同行评审的生物医学论文总数达到了2600万篇。然而,科学家们每年的平均阅读量却只有250篇左右。与此同时,科研论文的质量也在持续下降。一些最新研究发现,大量生物医学论文不具有可重复性。


论文数量过多而质量太差,这向人类有限的神经能力提出严峻的挑战。随着人类的知识总量不断扩大,科学家们作出的假设只是基于知识总量的一小部分,因而会提出越来越多的错误问题,或是已经解答过的问题。同时,人类的创造力似乎愈发取决于先前经验的随机性。尽管偶然性一直是科学发现中的一个因素,但它在当前扮演的角色却显得过于重要。


而克服当前危机的一项可行策略,就是 将机器和人工智能整合至科学进程中 。与人脑相比,机器的存储量更大、运算能力更强。如果科学研究能够实现自动化,科学发现的速度将得以大幅提升,这甚至会成为又一次科学革命。尽管潜力巨大,但这一想法取决于一个同样重大的问题: 科学发现真的可以实现自动化吗?



17世纪的思考



我认为可以,早在几个世纪前我们就已深谙此道。问题的答案可以追溯到弗朗西斯·培根爵士,这位17世纪的英国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


人类首次意识到科学方法的可重复性,要追溯到上千年前的穆斯林思想家伊本·阿尔·海塞姆(965—1039),他既强调经验论,也注重实验方法。然而,培根才是第一位正式确立科学方法,并令其成为一门研究学科的科学家。在他的著作《新工具》( Novum Organum ,1620)中,培根提出了如今被称为 培根归纳法 的科学发现模型。他反对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三段论用于科学研究。与之相反,他提出,需要采用归纳逻辑,将对特定现象的观察进行系统的收集、列表和客观分析,以此得出普遍的观点。在他看来,只有思维逃离了不完整而错误的公理,才能够揭示真相。


通过制定科学研究的步骤,并对每一步分别进行优化,培根归纳法试图在观察和概念化的过程中去除逻辑偏差。培根的想法是,通过观察者群体来收集大量与自然相关的信息,并将其制成表格、形成可用于归纳分析的核心记录。在《新工具》中,他写道:“实验家就像是蚂蚁,只是收集和使用数据;推论家如同蜘蛛,只凭自己的材料结成网。最好的方法应当像蜜蜂,它们采取一条中道,从花园和田野里采集材料,并用自己的能力加以利用。”


培根归纳法在如今已经不常用了。它费时费力、耗费高昂,其在科技中的应用也不甚明朗。然而,一种科学方法的定型却标志着革命性的进步。在此之前,通常仅有贵族出身、学识渊博的男性才能接触科学。培根推翻了古希腊权威并划定了科学发现的步骤,他所创造的蓝图使得每个人无论阶级背景,都有机会成为一名科学家。


培根的观点还揭示了一个重要事实:科学发现的过程本身是具有算法的。它经过有限步骤的不断重复,最终生成有意义的结果。培根明确地采用“机器”(machine)这个词来描述他的方法。他的科学算法具有三个主要步骤: 首先,收集对现象的观察结果,并整合成一个知识总库;其次,通过新的观察结果,形成新的假设;最后,通过缜密的实验来验证假设。



进展与挑战



如果科学具有算法,那么它一定具备自动化的可能性。而在过去数十年中,信息科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一直没有涉足这个未来之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科学发现的三个步骤位于不同的层面上。观察是基于感觉,生成假设是思考过程,而实验过程则是机械行为。科学过程的自动化需要每一步都能在机器中得到有效结合,而这三步必须完美地贴合。而现在,还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做。


在实验过程方面,人们已经运用机器实现了众多进展。例如,制药工业通常采用自动化高通量平台来进行药物设计。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两家初创公司Transcriptic和Emerald Cloud Lab正在创建系统,力争将几乎所有由生物医学家操作的实验任务自动化。科学家们可以在线提交实验方案,而后实验步骤被转换为代码,输入机器人平台,继而由机器人平台自动执行一连串的生物实验。这种解决方案在需要密集实验操作的学科中最为常见,例如分子生物学和化学工程,但是类似的方法也可应用于其他数据密集型领域,甚至进一步扩展至理论学科中。


Transcriptic公司的自动化平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