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一
现代化是一个由传统向现代多层次、全方位转变的长期过程,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各国因发展阶段和基本国情不同,大都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现代化道路和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
,农村稳定是社会稳定的根本,乡村振兴是民族复兴的关键,农民富裕是国家富强的重要体现。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突出短板。从领域看,我国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凸显,农业科技含量、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不够高,国际竞争力不够强,农业现代化仍是“四化同步”的短腿。
当前,我国已进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补齐短板、增强薄弱环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作为固底板、补短板的关键举措,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将有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确保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公共服务和治理现代化的综合体。农业农村现代化则是城乡融合背景下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
当前,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随着发展阶段变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展开,我国已具备了协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条件。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需要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整体设计、协同推进
,而且需要将城乡融合发展理念贯穿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各领域和全过程,注重整体性、协同性和政策取向一致性,在城乡融合背景下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协调发展。
三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分析,对标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程度最高,农村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程度居中,
农民现代化的实现程度距离2035年目标差距最大。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协同推进,农民现代化水平滞后会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和质量提升。
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农民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主体。农民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农民现代化,应加快农民的观念转型,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其实现观念意识的现代化。
如何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让亿万农民同步过上现代化的生活,实现共同富裕,是“三农”工作重心所在。
新时期促进农民共同富裕关键在于减人、增收和帮扶。
“减人”不是减少人口出生总量,而是指依靠新型城镇化,充分发挥城镇带动乡村发展的积极作用,推动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创造条件;
“增收”
就是依靠乡村全面振兴,激发乡村内生活力,建立各具特色、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和农业农村导向型的农民稳定增收机制,全方位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帮扶”就是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提升农村低收入家庭收入,不断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使广大农民同步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