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在人文经济学会(Hes1929)
圣诞节就要来临了,巴黎在燃烧。这是1968年「五月风暴」以来法国最严重的骚乱。
在著名的景点凯旋门,抗议者们涂鸦泼墨,要求马克龙下台。警察赶来驱散,遭到顽强抵抗。抗议者向警察投掷石块,烧毁汽车,意图形成街垒。警察使用催泪弹和高压水枪,将抗议者冲得七零八落。警察一拥而上,一下就抓走了上百人。
巴黎其他街道的情形就没那么好。抗议者化作暴徒,沿街打砸商店,焚烧建筑,点燃汽车。一时之间,香榭丽大道形同战场,商店被迫关门。消防队员全城扑火,警察誓言严惩暴徒。这场骚乱目前已造成3人死亡,数百人受伤,还包括数百人被捕。美丽的巴黎为之蒙羞。
媒体调查显示,7成法国人对抗议者表示同情。虽说暴力让人难以接受,他们还是觉得,抗争并非无理取闹。骚乱获得的民意支持率之高,让人诧异。
这场17日开始的游行示威,最终演变成街头骚乱,没有工会组织,没有党团势力,也没有宗教民族色彩。他们纯粹是普通法国公民,巴黎市民,通过社交媒体联络,自发前往,发泄对政府的不满。
骚乱过后,美丽的香榭丽大街一片狼藉。
抗议者所穿的黄马甲在法国很常见。法国人只要开车,都会在汽车后备箱放一件黄色马甲,以便于汽车抛锚维修时使用。这一次穿黄马甲,正是抗议马克龙政府提高汽车燃油税。
马克龙的汽车燃油加税政策,得罪了很多法国人。
发达国家里,法国的油价一直偏高。美国汽油价格每加仑3美元左右,而在法国,每加仑汽油价格超过8美元(每升汽油价格超过2美元)。法国人均收入比美国低,油价贵那么多,难免会有愤懑。
最近两月,国际原油价格大跌,法国油价不仅没下降,反而继续上涨。全年算下来,柴油价格涨了23%,汽油上涨15%。政府放出话来,油价还将继续上调,2019年1月1日起,汽油价格上调2.9欧分/升,柴油价格上调6.5欧分/升。
一位示威者接受采访说:「我们抗议的不仅仅是燃油税。我们这些民众,像被榨干的柠檬。」
马克龙不把开车人放在眼里,就别怪他们大闹一场。
今年5月,各地出现零星抗议,经媒体报道和网上传播,黄马甲的含义深入人心。圣诞节前搞一场大Party,这很符合法国传统。
最新民调显示,马克龙的支持率从去年的66%跌至现在的26%。
马克龙为何执意提高汽车燃油税呢?直接的原因是环保。马克龙说,你们这些人今天为提高燃油税抗议,明天就能为空气污染抗议。听起来,他是要治理法国的空气污染。
法国的空气污染真的严重到非治理不可的程度吗?去过法国的人知道,绝大多数时候,法国空气优良,巴黎阳光明媚,是非常受欢迎的旅游胜地。
马克龙上调燃油税,是要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投资。马克龙表示,他将把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提升至32%。未来5年之内,法国将关闭所有燃煤电站,停止发放碳氢化合物勘探许可证。顺利的话,法国将在2024年停止销售汽油车和柴油车。
法国在新能源领域如此激进,除了产业方面的考虑,还有一个原因:国际责任。
2015年,195个国家的代表和部长们达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黎气候协议》。这是国际社会第一个普遍性,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变化协议。根据协议,各国要制定详尽的温室气体减排计划,还要接受国际社会的审查。
法国政府
在环境问题上一贯积极,他们积极推动《巴黎气候协议》的签订。国际影响力之外,还有经济利益。伴随煤炭用量减少,法国可以向世界输出核能和太阳能等能源技术。无论谁当法国总统,他们都坚定支持《巴黎气候协议》。
《巴黎气候协议》执行得不顺利,各国都在明里暗里的抵制。如中科院丁仲礼院士所言,排放权的实质是发展权,所有国家都希望别国多减排,本国多发展。落后国家对发展的诉求尤其强烈,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在碳排放问题上也是左右摇摆。
法国人是《巴黎气候协议》的热情推销者。他们主张发达国家多减排,给发展中国家提供减排补贴。气候变暖事关人类福祉,怎能推托呢?法国政府大唱高调,俨然国际领袖。
谁也没想到,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支持气候变暖议题的民主党人大败,特朗普担任美国总统。国际气候政治风云大逆转。
特朗普是气候变暖的批判者。他一贯认为,所谓气候变暖并不存在,那只是气候学家和环保主义者鼓躁的谎言。美国停止对气候变暖研究的资助,废除石油开发和进口禁令。各种新能源企业再也无法从政府那里拿到补贴。
2017年6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气候协定》。这让国际气候政治大受重创。美国这样的大国都不屑一顾,其他国家还会当回事吗?表面上各国都在谴责特朗普不负责任,私底下,大家是不是将他视为揭穿「皇帝的新衣」的小孩呢?
多年来,气候变暖一直是国际社会的政治正确。少有政治家站出来质疑,更没有强有力的反对声音。身为美国总统的特朗普,不按规矩出牌,推倒陈规旧俗,这让欧洲领导人大为难堪。其中最崩溃的,自然是法国总统。
2017年5月,法国新当选总统马克龙上台,赶上总统特朗普整顿环保署。大量研究被暂停,资金被削减,人员被裁减。马克龙隔着大西洋喊话:美国科学家们,你们在国内待不下去,法兰西欢迎你们。
2017年,法国真的接收了十几位美国气候科学家。马克龙也不想硬怼特朗普,更多时候,他还是以绵软的方式「规劝」特朗普回心转意。
什么大国责任、国际信用、只有一个地球,这些话语马克龙说了一火车。马克龙甚至用英语对美国国民喊话:你们以前的总统可不这样啊。据说这是素来骄傲的法国总统第一次在正式场合用英语演讲。特朗普的表现呢?纹丝不动。
马克龙当然也知道,想规劝特朗普回头,实在太难。更多的打算,是树立法国「负责任的、有影响力」的大国形象。法国不再是老大帝国,好歹也是联合国「五常」。气候议题只是幌子,这些立场端正的漂亮话说出来,谁也驳不倒。
2017年8月,法国政府宣布,年底召集新的「巴黎气候峰会」,以纪念《巴黎气候协定》签订两周年。特朗普不在邀请之列。马克龙作为「大国领导人」的野望昭然若揭。
这一届峰会只有40多个国家领导人参加,影响大不如两年前。国际气候政治真的衰落了。
马克龙上台后,一直在致力于重振法兰西雄风。前段时间马克龙提出组建「欧洲联军」,以取代美国在欧洲的驻军,这种设想让特朗普大感恼火。难民问题上,马克龙没有偏离欧盟开放接纳的主流,却也经常批评指点,俨然欧洲领袖。
法国人一直有「大国情结」,马克龙上台后在外交上猛刷存在感,让许多法国人觉得,欧盟的老大不是德国,还是我法兰西啊。
马克龙选气候议题作为「大国崛起」主攻点,似乎没什么不妥。关键是,既然唱了多年高调,得拿出点实际行动给别人看啊。提高燃油税、支持新能源、关闭燃煤电站、停止销售汽油车和柴油车,这些就是大国表率。
马克龙上台一年半,是几十年来法国少见的「敢改革、真改革、能改革」的总统。推行劳工法改革,赋予企业更多自由权和灵活性,给企业减税,这些都做得非常好。法国经济明年预期增长超过2%,马克龙的改革功不可没。
可是,在环保主义和「大国梦」裹挟下,马克龙的政策出现了分裂。
一方面他鼓励和支持企业发展,为此给企业减税减福利;另一方面,他用环保主义将给企业套上枷锁。削减福利的政策得罪了劳工和底层民众,增收汽车燃油税则让他的执政底盘不稳。经常开车的多是中产阶级,他们觉得被马克龙欺骗了。
很多人说:马克龙也无奈啊。要搞好国内经济,还要兼顾外交。重振法国声威,这样的做法有错吗?只是不得兼顾吧。
我的看法是,马克龙想要的太多了。所谓气候问题,本身是长期虚浮的扯皮,法国不该过分热心。法国真正的问题是经济。只要社会稳定,经济上升,法国的地位自然会提升。否则表演再用力,一次巴黎的燃烧,什么面子都没有了。
收入长期没有提高,物价不断上涨,这让法国人积累了不满情绪。巴黎游行示威演变成骚乱,背后的情绪不能忽略。马克龙主次不分,顾此失彼,惹来这场麻烦,实属咎由自取。
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在执政过程中,要体察根本,知晓轻重,有所取舍。克林顿竞选时说过一句名言,也许适合当下的马克龙:笨蛋,关键是经济!
相关阅读
“把投票权下调到16岁!”
连法国都开始经济改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