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无论是南棒(韩·国)还是北棒(朝·鲜),可能是自己和祖上太过无能,于是为了刷存在感和混个牛逼点的出身,就疯狂在故纸堆中给自己“找祖先”。这不,我们中国的古代地方政·权高句(gōu)丽就很无奈的被棒棒们奉为先祖,“大高句丽帝国”的后裔们自豪的宣称,我们曾经击杀百万隋军,打败过唐太宗,制霸东亚……
一、高句丽人的前世今生
高句丽是中国东北的一个以游牧和渔猎为生的古代族群(不是搞泡菜的),其主体是扶余人(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和部分东北土著民族。公元前37年,扶余人朱蒙建国。高句丽建国之初便臣服于汉朝,受到汉朝·鲜四郡之一的“玄菟郡(主体在今天东北)”的直接管理,当时曾有一个“高句丽县”的行政建制,在汉朝时高句丽首领就是中国边疆的一个县长。当时在朝·鲜半岛最南端,有名叫“三韩”的几个部落国家,三韩后来发展成为新罗、百济,这才是棒·子们真正的祖先。
(注:被汉武帝灭国的那个“朝·鲜”是由商朝以及秦朝末年迁居过去的中国人先后建立的)
(汉武帝时期汉帝国在东北的版图)
高句丽人建国后,师从中原建立了一整套先进的国家制度,文明程度和实力逐步增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高句丽人趁机造反,被辽东军阀公孙度强势镇压。此后又入侵辽东,被曹魏击败,244年曹魏大将毋丘俭攻破其首都丸都城(今吉林集安),高句丽被灭国。
此后中原数百年乱世,高句丽趁机复国,吞并了“朝·鲜四郡”,迁都平壤,从东北进入并控制了朝·鲜半岛北部,“大韩民族”的祖先新罗、百济沦为其附庸国。隋朝建立时,高句丽基本控制了今天东北以及朝·鲜半岛北部地区,吸纳了大量北方汉人,文明水平和制造业水平已经不逊于中原。其如同一只矫健的猛虎,对中原虎视眈眈。
公元589年,隋灭陈,结束自西晋以来数百年内乱,东方帝国再一次实现统一。从古至今,统一的中国就是周围国家的噩梦,高句丽也不例外。高句丽王高元决定先发制人,派兵攻击幽州同时结盟东突厥,意图攻占整个河北,与隋隔黄河而对峙。高句丽军被营州总管韦冲击败,隋文帝大怒,决定出兵灭高句丽,收复汉朝故土。与高句丽数十年的残酷拉锯战正式开始。
二、一千五百年前的“抗中神剧”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水陆两军30万出征高句丽。水军自山东半岛东莱郡(山东烟台、威海一带)出发,横渡黄海,进攻平壤,可惜途中突遇大风,战船大多沉没。陆上主力从幽州出发,但是时运不济,当进攻至榆关(今山海关)至辽河一带时,天降暴雨,道路泥泞,粮草供给困难,偏偏军中又爆发瘟疫,造成极大的非战斗伤亡。高句丽看到了隋朝强大的实力,立即上表谢罪,国王高元自称“辽东粪土之臣”,隋文帝无奈的借机罢兵。这次出征,隋军非战斗伤亡超过二十万人。
隋炀帝继位后,高句丽秘密联系东突厥,准备与突厥夹击隋朝,共分中国。隋炀帝击败突厥和吐谷浑后,于大业七年(611年)下诏征讨高句丽,共计113万(实数)精兵强将集结于涿郡(河北涿州),数百万民夫为大军运输物资。后来的唐高祖李渊也在征辽军中。612年,隋炀帝率百万大军兵分三路、水陆并进,出征高句丽。第一路,水军都督来护儿率水军精锐四万渡过黄海进攻平壤。平壤城下,来护儿被高句丽伏击,生还者不足千人;
第二路,大将军宇文述率军三十万兵分九路由辽西走廊向半岛进攻。
宇文述军准备不足,攻击至平壤城下时粮草便已耗尽,全军大乱。高句丽趁势出击,隋军大溃,返回辽东不足三千人,其余大部战死、被俘;隋炀帝统率主力进攻东北,直指高句丽在东北的统治中心辽东城(辽阳市),由于城坚墙厚、守军顽强和隋炀帝的瞎指挥,隋军付出了巨大伤亡,麦铁杖、辛世雄等大将先后阵亡,仍然无法克城。年底,两路大军败讯传来加之已到冬季,杨广只能撤军。
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再次兵分两路亲征高句丽。隋军吸取教训,稳扎稳打,战争进行的很顺利。当隋军包围辽东、平壤二城,即将攻破城池灭亡高句丽之际,大隋国内杨玄感叛乱。隋炀帝只能撤军平叛,高句丽绝境逢生。
叛乱被平定后,隋炀帝要求高句丽王臣服入朝,释放隋军战俘。高句丽人拒绝,同时大量屠杀战俘,将战俘人头堆积制作成“京观”炫耀武功,三十年后唐太宗出征高句丽时还见到了残留的京观和沦为奴隶的隋军战俘。隋炀帝大怒,大业十年(614年),杨广第三次亲征高句丽,在卑沙城击败高句丽主力。这时隋朝已是民不聊生、烽烟四起,士卒大量逃亡。
高句丽也已到崩溃的边缘。于是高句丽又使用了他们对付中原王朝屡试不爽的无赖方针:败即请降。隋炀帝终于满足了自己的面子宣布撤军,孰不知错过了彻底消灭高句丽的最佳时机。撤军后,高句丽复叛,而此时隋炀帝已是自身难保。
经过残酷但短暂的乱世,唐朝很快统一中国。贞观年间,经过励精图治、休养生息,大唐逐步强盛。先后灭东突厥、吐谷浑和西域诸国,击败吐蕃、薛延陀,四夷威服,尊太宗为“天可汗”。此时高句丽在权臣渊盖苏文主政下,恢复实力,不断扩张。贞观十七年(643年),高句丽拒绝唐朝停战命令,进攻唐附庸国新罗。贞观十九年(645年),太宗亲率大军二十余万,东征高句丽。二月,张亮率水军渡海袭占卑沙城;李绩攻克重镇辽东城,斩俘两万余人。
六月,太宗在安市城下(辽宁海城)击败高句丽援军15万人,阵斩数万,余者大部归降,高句丽举国震恐。七月,唐军围攻安市城。守军殊死抵抗,至九月仍未攻克。时近深秋,草枯水冻,太宗只能下令班师。作为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唐太宗充分展现了其智慧。
撤军之际他在安市城下阅兵,请安市城守将在城头观看,阅兵结束唐军回师,守将在城头向唐太宗拜辞,这时唐太宗突然大肆赞扬起守将的才干和忠诚,赏赐给守将许多财富。不久,安市守将被渊盖苏文以私通唐朝为罪名杀害。同时为了削弱高句丽的战争潜力,太宗下令摧毁所有攻占的城市,将数万户高句丽百姓迁往中原。
(韩·国“抗中神剧”《渊盖苏文》,唐太宗被射瞎左眼
向渊盖苏文下跪求饶
)
太宗回朝后,经过慎重分析,认为高句丽地处偏远,有强臣主政,百姓好战,城市多为山城,易守难攻。灭高句丽不能一蹴而就,应该外用偏师进袭骚扰,使其疲于应付,耽误农时,消耗国力;内部颠覆,让其君臣离心,制造混乱;这样双管齐下,才能“毕其功于一役”。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牛进达等率军从水陆两路进击,毁城六座,斩首上万。年底,高句丽王派其子入朝谢罪。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古神感率军渡海攻击,击杀高句丽水军万人。同年薛万彻率军渡过鸭绿江,击杀三万,阵斩大将所夫孙。
高宗永徽五年(654年),李窟哥在新城
击败高句丽与百济联军。
永徽六年初(655年),程名振、苏定方率军出击,斩首数千,焚烧了数座城市及附属村落后返回;六月,两人再度出击,攻占赤峰,击败高句丽军三万,斩首五千。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唐灭百济,设置熊津等五个都督府,高句丽失去盟国,陷入孤立。
高宗龙朔元年(661年),唐军二十万人进攻高句丽。苏定方在坝江击败高句丽军,进围平壤;契苾何力于鸭绿江畔斩首三万。
龙朔三年(663年),刘仁轨率水军在白江口击败倭军,倭军战船全部被焚毁,数万日军被杀或溺死。
三、
尚留余威惩不义
,
要使环球人类同沐
中华
风
长期的骚扰作战,高句丽国力衰弱。唐朝又灭百济、大败倭国,使高句丽失去援军;高宗乾封元年(666年),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病死,其子嗣为争夺权力爆发内乱。消灭高句丽时机已经成熟,高宗和武后亲自坐镇晋阳(太原),征调河北诸州县的全部租赋供应辽东军,以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分道合击高句丽。
同年,渊盖苏文之子渊男生夺权失败投靠唐朝,充当起引路人。此后唐军捷报频传,李绩攻取新城、扶余等六十余城,斩首4万级;薛仁贵在金山击破高句丽大军,斩首5万级,再战薛贺水斩俘3万余人,乘胜攻占大行城(辽宁丹东西南)……
668年春,各路唐军会师,渡过鸭绿江,奋勇出击,大败高句丽军,追奔数百里,包围平壤。九月,城内僧侣投降唐军打开城门,唐军攻破平壤。
跨越隋唐两个王朝,激战七十余年,历经四代帝王努力,百万军人战死沙场,高句丽终被灭国。
高句丽被灭后,唐朝为防止其死灰复燃,采取了强硬措施,斩草除根。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在平壤设
安东都护府
,以薛仁贵为安东节度使率军镇守。668年开始,高句丽贵族、精英与四十万户百姓被迁入内地,融入中国,从根源上断绝其民族传承。另有部分则在东北与当地民族融合成渤海族。高句丽人起兵反抗,唐军进行了残酷镇压,战争遍及高句丽旧土,经过四年血腥镇压,高句丽旧境残存人口不足十万人。
战乱中部分高句丽人逃入新罗,唐军随即以“纳高句丽叛众”为罪名,讨伐新罗,不准其接收高句丽人。最终只有数千高句丽人被新罗接纳。高句丽主体人口被迁入中原后很快融入到中国人之中,如武则天时的名将黑齿常之、盛唐名将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就是高句丽人的后裔。
(影视作品中的高仙芝)
付出了惨重代价,甚至搭上了一个王朝才彻底解决了让中原王朝“魂牵梦萦”的高句丽,到底值不值。后世,隋炀帝三征高句丽被解读为非理性的疯狂行为,被批判为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连“保家卫国”此等水平的解释都不给一个。即使杨广是个昏君,他爸隋文帝和堂侄子唐太宗总是圣君吧?所以四代帝王都用战争来解决高句丽问题,就不能简单用好大喜功来解释。
首先,高句丽和隋唐就相当于辽国之于北宋。北宋为什么被辽国欺压百年不能灭辽呢?根源在于辽国汉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不再是单纯的游牧渔猎民族,而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混合体,完美融合了两种民族的优点。
所以宋朝对辽国没有了汉唐时对游牧民族文明程度上的领先,辽国在冶炼、谋略、后勤、步兵、武器水平等方面与宋朝已经没有了差距,加上其原有的游牧民族在骑兵、兵员素质上的优势,宋朝能不被吊打吗?
太宗出征高句丽就说过“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他不想把历史包袱留给后人;
其次,从地缘格局与国防来讲。隋唐时期,由于关中的衰落,整个国家的经济和人口重心在河北、中原和江淮。
但国家的战略重心却在西北,主要国防力量都集中在西北地区。一旦东北出现一个强大的文明国家,那么河北、中原等腹心之地就危险了。安史之乱,叛军从东北南下,席卷河北、中原。叛乱平定后,河北中原一片残破,大唐从此一蹶不振;
最后,源于民族的自信和使命。自古以来中国独居东亚,唯我独尊,这片土地只能存在一个声音,只能由中国主导。同时作为汉人,大汉的故土怎能失去?唐太宗在出征诏书中明言:“辽东本中国之地,隋氏四出师而不能得;朕今东征,欲为中国报子弟之仇,雪君父之耻耳”。
XI·总不久前与川·普会晤时就明确表示朝·鲜半岛曾经是中国的一部分。唐亡后,新罗趁机攻占整个朝·鲜半岛。北宋时新罗国内权臣造反取代新罗,这个新的国家才叫高丽。这个高丽和高句丽没有丝毫关系,高丽乃至后来的朝·鲜王国其疆域都没有越过鸭绿江。
高丽棒·子给中国当了千年小弟,被日本欺凌数百年,现在又给美国人当小妾,这种货色能是当年东北强国高句丽人的后裔吗?所以我们中国人绝对不能被韩·国、朝·鲜的宣传欺骗,将高丽和高句丽混为一谈。一定要记住:高句丽是中国古代东北地方政·权,已经融入中华民族。棒·子们的宣传实际上别有用心。如今朝·鲜和韩·国的课本都将东北作为自己的固有领土,一旦半岛统一,他们必定会拿领土问题向中国发难。
上个世纪中叶,金·日·成就曾以所谓的“中·朝血盟”向毛·主·席公然提出关于东北的领土诉求,被严词拒绝。此后中苏交恶,朝·鲜与中国武装对峙二十余年,零星交火时有发生。直至今日,朝·鲜对东北边境尤其朝·鲜族自治州的渗透依旧没有停止,愈加猖獗。
近日半岛局势持续恶化,中国人必须清醒认识到:
首先,不要高估自己对于朝·鲜的影响力,也不要低估朝·韩的野心;
其次,中国人处理半岛问题的最高指导原则应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绝对不能被打断”,任何历史包袱、意·识形·态问题、各种内外部矛盾必须无条件的服从这条原则;
最后,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半岛及日本无核化就是中国处理半岛问题的底线。
当今世界,和平依旧称不上时代的主题,弱肉强食时时在发生,世界大同依旧遥远。但是相信大势是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未来的东北亚和西太平洋上只会有一个强国、一种声音,未来必将是属于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伟大的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