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没文化的野狐狸
历史票友,业余写手,用微笑的态度写一部严肃的正史。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或者原文链接。 微博:没文化的野狐狸 微信公众号:野狐狸讲宋史(ID: yhlsongshi) 小编微信号:nbhanlin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极果网  ·  雷军再曝猛料!小米15 ... ·  7 小时前  
加国无忧  ·  冲!多伦多超市特价:牛奶$4.88!草莓、菠 ... ·  昨天  
加国无忧  ·  冲!多伦多超市特价:牛奶$4.88!草莓、菠 ... ·  昨天  
每天发现一家店  ·  这 12 件衣服,从质疑到理解! ·  2 天前  
每天发现一家店  ·  今天这 12 件情人节礼物,好美!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没文化的野狐狸

宋朝进行时(0090)考试是王道(续)

没文化的野狐狸  · 简书  ·  · 2017-11-03 15:25

正文

前一篇 宋朝进行时(0089)考试是王道 http://www.jianshu.com/p/8857b5f5dfc5
后一篇 宋朝进行时(0091)读书人的时代

完成注册报名后,你就成了他人眼中的“举子”(或称“应举人”),就等朝廷开科取士了。

宋朝之前,科举考试的频率是不一定的,运气好,一年就组织一次,运气不好,可能要等个四、五年才碰到一次。后来,越来越多人发现,这种搞法实在是很折腾人。

间隔时间太长肯定不受欢迎,但太短也不行,比如你是一名边远地区的考生,好不容易一路考到京城,已经耗费了大半年时间,结果发现自己榜上无名,那就回家复习,下次再来吧。可是当你灰头土脸赶回家里,有人会体贴地告诉你,包袱就不用放下了,洗把脸,赶紧准备上路吧,新的科考又要开始了。


经过反复研究,最后,三年举行一次科举成为共识,逐渐固定流传下来。

三年大比,自此成为定制。

好了,又逢大比之年,你终于可以一展身手了,想从举子变成进士,还需要经历三次考验。

当时的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是解试,解试是州府一级的考试,一般在每年的八月举行。

不要小看这第一级考试,其实竞争也很激烈。解试不同时期的录取名额差别很大,平均算来,大约每次六、七千人。你可能对这个数字没什么概念,不忙,我们来仔细算一下。

宋朝完成统一后大概有二百五十个州,所以平均到每州也就20到30个人,每个州又会下辖数量不等的县,如此算来,你必须是每个县的前几名才能冲过这一关。

解试合格的被称为“得解举人”,第一名被称为“解元”。

经过残酷的第一轮淘汰,接下来,全国的读书种子都要集中到京城,参加第二级考试——省试。

省试由礼部贡院组织,经过残酷的几天考试,五、六千“得解举人”中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可以冲出重围。

省试合格的被称为“过省举人”,第一名被称为“省元”。

如果你是这几百人中的一员,还想博取更多的荣誉,那么你要咬紧牙关,迎接最后一级考试——殿试。

三月的崇政殿上,你将和最优秀的读书人进行终极对决,而你们的考官只有一个人——皇帝。

殿试又是宋代首创的一项科举制度,最早主持殿试的皇帝,正是赵匡胤。

赵匡胤这么做,并不是因为他闲得慌,想当把考官过个瘾,其实是极有深意的。

以前,科举考试中有条不成文的规矩,考生一旦中了进士,就可以拜考官为师,成为考官的门生。考生认个老师就相当于拜个码头,将来在官场打拼就有人罩着了。对考官而言,收几个官场潜力股也很划算,将来互相也好有个照应。

到后来,老师上面还有老师,门生下面又有门生,特殊的师徒关系演变成了官场上的政治同盟,竟然形成了一个个以科举为纽带的小集团。

殿试制度创立后,考生进退取舍的最终决定权掌握到了皇帝手中,从此以后,那些高中进士者开始被人称为“天子门生”。

天子者,皇帝也。

从名义上讲,这些即将步入官场的新秀既是皇帝的臣子,也是学生,他们只能忠诚于皇帝,而不是某个考官。

殿试合格者才能称为进士,刚开始,进士分为甲乙科,后来花样变多了,又分成了五等三甲,上二等为一甲,赐进士及第;三等为二甲,赐进士出身;四、五等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其中,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年纪最轻的则被称为“探花”,到后来,“探花”逐渐变成了第三名的专称,也成了定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