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由潇湘电影集团、中国美术学院、湖南当燃影业联合出品,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教授刘智海执导,演员罗泽楷、陈韦欣主演的电影《出发》正式上映。当晚,电影《出发》在嘉里中心百美汇影城举行了全国首映礼。由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副教授周佳鹂作为本场首映礼的学术主持,本片导演刘智海、监制徐小明、编剧李涛歌、演员陈韦欣、摄影指导宓鑫君、声音指导德格才让、造型指导赵大千、制片人张翔、丁炬以及摄影师闫博文、沈磊作为影片主创出席此次首映,与观众们交流分享影片创作幕后的精彩故事。
出席本次首映礼的还有:浙江省文联书记处书记曹鸿,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沈慧虹、浙江省广电集团副总编辑陈洁,浙江文投集团副总经理傅立文、浙江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张大红,原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天行、原浙江省广电局副局长王国富、浙江省电影局电影处处长蒋余鹰、浙江省电影家协会秘书长吴晨。以及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中国美术学院党委纪委书记陈于杰,浙江省文联书记处书记、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委员余旭鸿。还有浙江省文艺界、教育界、产业界的专家、同仁和中国美术学院师生代表。
饰演青年毛泽东的演员罗泽楷也发来了自己的祝贺视频,他提到自己饰演青年毛泽东这个角色是一个特别大的挑战,从磕磕绊绊学习湖南方言,到能用方言传达角色的情感;从对这个角色的敬仰与陌生,到理解与熟悉,切身体会一百年前的两位年轻人冒险之路,希望大家能从电影中感受到创作者的诚意与表达。
电影《出发》讲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前夕,世界战火纷飞、中国军阀混战。临近师范毕业的学生毛泽东,按捺不住青春与迷茫,携学长萧子升徒步千里、漫游民间,见世间万象与民生百态。通过亲身体验来探寻世间真相与人生意义。这些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思想和未来的人生道路。
刘智海导演谈及这部影片表示,这类题材的电影十分具有挑战性,但从小就听闻了毛泽东的伟人伟绩,对于他青年时的游学经历有着无尽的畅想,即使毛泽东在当下的历史地位已然定调,在创作方面也应尽量避免较为平面化、脸谱化的伟人形象。在构思整个故事框架与人物背景时,应将自己代入到到百年前的时代,切身处地的思考在历史背景下,青年人应该有何种的报复与壮志,对社会与时代有怎样的理解与认知。
作为第一部集中反映毛泽东早期革命生涯、探索人生和救国救民道路的新主流艺术电影,影片中主人公用“理想”丈量世道,用“情怀”感知民情,深刻感受社会的黑暗与邪恶,从而要“出发”改变世界。编剧李涛歌表示,《出发》呈现出一种学生、学校、学术的“三学基调”,是学术水平最高的一场首映礼。潇湘电影集团抱着极大的信任找到中国美术学院的创作团队,历经艰辛走到了一起。《出发》在这样的雨季上映,好像冥冥之中在与电影互相呼应。电影的光影穿越了时空,将历史与现在完美地交织在一起,应该是这部电影给观众带来的最大惊喜。
电影以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暑期游学的经历为主线,刻画了鲜为人知的伟人形象,对于历史细节的把控极为真实。经过长达一年的社会调研与历史考究,为探索更极致的视听美学语言,导演刘智海及其创作团队再次选择迎难而上,回到历史现场,深入湖南的山区、平原、田野、湖泊与河流,体验与百年前相似的场景。真实的地理环境带给创作团队无尽的灵感与创作依据,人物的时代语境也因此变得更为贴合历史背景。
监制徐小明就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近几年形成的这股创作气候谈到,2019年刘智海导演的《云霄之上》是聚焦在1935年一个小群体的故事,到了《出发》又深入挖掘了1917年伟大的毛泽东的故事,这样的连结促使我们在当下这个时代回望,可能只有知道了自己从何处来,才能知道接下来要往哪里去。电影《出发》的创作过程中,摄制组重走了毛泽东和萧子升的游学之路,这对于我们学校的年轻创作团队来说,是一次几乎难以触及的特殊生命体验。在这样的创作过程中,所有人都是全情投入在自己的岗位上。我相信只要有目标,有方向,无论如何都抵达自己心中期望的那个高峰。
电影《出发》是导演刘智海继天坛奖最佳影片《云霄之上》后的最新力作,沿袭前作高质量视听呈现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电影诗性视觉风格与故事本体的融合。故事从“把河滩当床,蓝天当帐幔,月亮当灯笼”的激情浪漫,发展到遭遇欺凌又心怀众生的冒险经历中,从感受世间百姓的苟且与苦难,到颠覆了以往的认知与价值观,从此萌发青年毛泽东在中国大地上探寻救国救民的“大本大源”之道。创作团队力图突破传统领袖题材电影的叙事方式,通过展现伟人作为普通人的真实面貌,从而塑造一个更加立体生动的青年毛泽东形象。
摄影指导宓鑫君表示,作为摄影师应在每一部电影里留下自己的美学表达,而《出发》中也延续了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一贯的诗性元素,以摄影机为笔,书写卷轴画中生生不息、包罗万象的意志与精神,在抓住故事内核的同时,用游走的视点来“向大地发问”,回到故事本体,找到一种具有东方意蕴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摄影创作思维。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教授表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在这样的日子里举行《出发》的首映式意义重大。整部影片以史实为基础,用哲学人文的思考、青春诗意的镜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青年毛泽东和那一代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力量。在主旋律电影中实现了技术、艺术、美学的全面突破。整个影片的叙事结构、自然且深刻的人物塑造、精心打磨的细节与视觉,让整部影片产生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战略和感染力。影片将毛泽东探究大本大源、寻求救国救民革命道路的渴望,与当下的时代背景高度贴合,对于历史及真实情节性的把握之深刻,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教授
在电影《出发》全国首映礼上发言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谈到,作为观众,以及《出发》电影片头的书法创作者,他被毛泽东这段青春之旅所打动,他的个性强烈、抱负明确、棱角分明。他对于民间的大情大爱,对于生活中大本大源的追寻,都扣人心弦、意味延绵。在这些犹如山水画一般的画面中,中景成为了电影中的灵魂,水面的倒影、泥泞的大地,无处不在的草木,雷雨交加的窗棂,众多的处理都让影片在行进过程中弥漫着一种深深的诗性。而作为老院长,他发自内心地为刘智海的成长、电影学院的成长感到高兴。如果说上一部《云霄之上》还带有一点生涩,那么在这部《出发》中。我已经看到一种充满自信的诗性语言,真的树立起了一个属于中国美术学院的诗性电影美学。《出发》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好电影,也是国美电影的精彩“出发”。今年是新时代文艺座谈会十周年的节点,这部电影的艺术品质和创新精神,是其最好的呼应和答卷。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
在电影《出发》全国首映礼上发言
自四月伊始,电影《出发》陆续在第31届大学生电影节、第1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公开亮相。其中在大学生电影节上,电影《出发》更是作为开幕影片被重点推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映后,专家学者们给予影片高度评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当代电影》杂志主编皇甫宜川对《出发》的叙事结构和主题深度赞不绝口,认为该片超越了观众的期待,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巧妙融入电影语言之中,以横轴绘画风格引领观众穿越时空,深入体验青年毛泽东的心理变迁与时代精神。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则称赞《出发》为自然主义与表现主义结合的典范,其视觉风格与内容的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张力和感染力。影片不仅呈现了苦难中的青春激情,更深刻地展示了毛泽东思想上的觉醒和成长。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道新认为,《出发》在主旋律电影中实现了技术、艺术、美学的全面突破,彰显了中国电影的创新实力。他特别提到影片在细节、情感和情节上的精细打磨,认为这是一部对中国电影艺术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电影艺术》主编谭政从电影的创新意义、叙事难度和诗意表现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出发》通过历史与艺术的结合,以一种充满诗意的手法,展现了民族和国家在逆境中的坚韧与不屈,是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作品。原中央戏剧学院电视艺术系主任路海波分享了对《出发》的美学和主题人物塑造的深刻见解,认为影片在美学创新、内容立意与人物刻画上均有显著突破,影片独特的中国水墨画造型风格更是独树一帜。特别提到影片中青年毛泽东对待不同人群的态度,深刻地体现了其人民观念的深度与广度。
电影《出发》以其深刻的历史主题、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制作水平,成为院线电影中剑走偏锋的英雄成长故事。影片中,自带伟人光环的历史人物通过创作者们的视听造型的精心打造,将其还原成了有血有肉的“普通年轻人”的形象。昨日,该片在全国正式上映,让我们在《出发》的引领下,与革命先辈们并肩,勇敢地迈出探索的脚步,追寻那些能够点燃我们内心火焰的真理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