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净宗18
我是净土宗,我是净宗,这里是净土宗【净宗18】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环球人物  ·  拜登进军好莱坞,牵出大佬背后的大佬 ·  18 小时前  
BioArt  ·  ​Science | ... ·  20 小时前  
生信菜鸟团  ·  基因的功能推断之单细胞亚群的特异性高表达 ·  3 天前  
南方人物周刊  ·  新年最值得读的10本书,还好没有错过 ·  4 天前  
生物学霸  ·  女生们在偏学术的场合应该穿什么?跟着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净宗18

精要摘录81 |《净土宗概论讲记》

净宗18  · 公众号  ·  · 2020-12-15 14:31

正文






辈品之意义

(1)极乐无辈品


在很多人的观念当中,辈品的观念可以说是牢不可破的。其实辈品是分别念重的众生在这个世界的阶级观念的一种投影,把这个影子投射到极乐世界,觉得那里可能也有辈品。


你看,这个世界都是不平等的,贫富差距特别大,有贵有贱。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每个人都会感到受到压迫、逼迫,这种不平等让所有人的心都感到一种压抑,所以我们才感觉到这个世界的缺陷和不圆满。我们需要找一个透气的地方,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其实,极乐世界“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没有辈品差别,是平等一如的境界。讲辈品都是在半路上,到家了就没有辈品了。所以,求上品上生毫无意义,还不如就求一个“凡夫入报”。


辈品就像建房子一样,因为我们有限碍——这个房子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量就那么大,我们的心有了壁垒,再大也就那么大。不如打开壁垒,把墙推倒,也就没有所谓多少丈的房子了,都是在虚空当中,哪还有什么大小之分呢?都完全平等了。


所以,念佛不要有心的壁垒。如果没有心的壁垒,完全是仰靠阿弥陀佛,哪里会有大小、高下呢?壁垒是我们自己的心,辈品来自不平等的心,它分别念重,是疑惑佛智的一个表现。


但是,释迦牟尼佛在经文里不是明明讲辈品了吗?讲辈品肯定有它的意义。这里我们也想到,如果我们自己看,可能根本都不会这样来考虑。“佛都讲了三辈九品,你怎么还要去讨论有没有辈品,这不是多余的吗?”这叫“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所谓“依义不依语”,就是佛虽然说这个话语,但是他背后的意义并不是这样,这只有祖师才看得出来。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了义就是究竟的,讲有辈品那是不了义,无辈品才是了义。凡是有辈品差别的,一定不是究竟圆满的真理,一定不是终极真理,一定是方便,一定是有缺陷、不圆满、不究竟的;究竟圆满的,当然是没有辈品差别的。


(2)辈品之意义


那么讲辈品的意义在哪里呢?有度化众生的方便,也显示佛怎么讲都有佛的智慧。


净土门之意,念佛为真实,诸行为方便,以真实摄方便,导诸机归念佛,这是释迦、弥陀二尊摄化之大纲。为显此义,故立辈品有四种目的。


总之,以念佛、诸行来讲,净土门大的原则是这样的。


那么如何导诸机归念佛呢?又如何以真实摄方便呢?这就要安立辈品了。如果讲完全没有辈品,那是极少数明信佛智的人可以理解,方便就没有了。如果没有方便的安立,那怎么来摄诸机呢?只有根机成熟的人才能当下信入,多数人都进不来。所以,为了度化这样的众生,能够达成“以真实摄方便,导诸机归念佛”,所以就安立辈品。


这里从四个方面来说明。


① 为明念佛总摄万机


此《大经》三辈文之义。


讲三辈是以念佛教法可以摄上中下三辈,也就是摄一切根机,所以善导大师说“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为了说明念佛能够总摄一切根机,就从三辈来说明:上辈要念佛,中辈要念佛,下辈也要念佛。九品都要念佛,九品都可以被念佛所摄受,九品众生都以念佛往生西方。以念佛来摄万机,就要把众生的辈品说出来。


② 为导诸机归入念佛


此《观经》九品文之义。


③ 为曲顺机情


“曲”就是委曲。很委曲地顺从众生根机的情执,叫“曲顺机情”。就是说,佛不能那么正直,那么畅开本怀地说,因为众生的根机就是有辈品分别的,为这样的众生只能这样来讲。


虽佛心平等,了无分别,但不能明信佛智、唯能信受罪福之人,若闻善恶念佛平等往生,则心中生疑。为此巧设辈品,以善人生上品,恶人生下品。


佛心是平等的,没有差别,亲疏平等,怨亲平等,没有这些分别。


“明信佛智”就是知道佛智平等。但他不能明信佛智,不能明信第一义谛。“唯能信受罪福”,罪福就是这个世间的,那一定有种种差别相。


“若闻善恶念佛平等往生,则心中生疑”,跟他说“圣人凡夫,善人恶人,功德大功德小,念佛都一样往生”,他听到以后肯定怀疑:“那念佛干什么?凭什么?那不可能啊!”他有种种的理由、种种的矛盾和疑惑。


“为此巧设辈品,以善人生上品,恶人生下品”,他一听,觉得“这样还差不多,这个行”。


④ 为抑恶扬善


这也是说明安立辈品的必要性。


亦因凡夫无智,若闻善恶平等往生,恐住“造恶无妨”之邪见,为此安立辈品,以善人生上品,恶人生下品。


“亦因凡夫无智,若闻善恶平等往生,恐住‘造恶无妨’之邪见”,凡夫没有智慧,这样的一种刁蛮、刁钻、邪见、歪曲见的心是有可能存在的,他也没有在信顺佛的平等智这种状态下,当他听说善恶平等往生的话,很可能会住入“造恶无妨”这样的邪见。


为了抑止这样一种邪见,抑止因这样的邪见而去造恶业,所以“安立辈品,以善人生上品,恶人生下品”。这也是随顺通途的讲法,如人伦道德。因为,要建立世间规范性的运转,那一定要有善恶分别,一定要有人伦道德的要求。


佛法虽然是超越世间的,但毕竟是在世间给众生讲的,所以它不能破坏世间的法则,同时还要维护世间的法则。世间善法的方向虽然还不清净,是染污性的,总之它是趋向于调柔,它跟名号功德在体性上是接近的;而造恶是体性相反的。


所以,有善法的基础,信顺佛法,佛法在世间的昌明才有基础。从这个立场来讲,也是要抑恶扬善。


佛法讲的都有层次的不同,如果我们打破一切的善恶分别,那是到了更高的层面来讲的。对于一位在佛法上还处于基本面的人,首先还是要有善恶分别,引导他去恶向善;等到他的这种观念建立起来,很成熟了,到了需要进一步提高智慧的时候,就上升一步,才说善恶分别仍然是不究竟的,打破这种善恶、高下的分别见,进入纯净纯善的境界。


(3)净土三经辈品之有无


《大经》《观经》二经既说念佛,也说诸行,存方便故,安立辈品。《小经》唯说念佛,不说诸行,全显真实故,不存辈品,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一生补处,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这是从净土三部经说法的仪则来说的。


比如,《大经》除了“一向专念”之外,还说了发菩提心、出家、“多少修善”等诸行,所以也说念佛,也说诸行,诸行就是方便。既然有方便的话,就要安立辈品,所以就有三辈。


《观经》说念佛,也说诸行,既然说到诸行,就是方便,所以安立九品。


“《小经》唯说念佛,不说诸行”,所以它没有说到诸行,毫无必要安立辈品。《小经》“全显真实故,不存辈品,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一生补处”,经文鸠摩罗什大师翻译为“多有一生补处”。如果根据这个教理,根据译意来对比的话,其实往生极乐世界都是阿鞞跋致,也都是一生补处。不过,有的人往生后不住在一生补处位,第二十二愿说“除其本愿,为众生故”,他本愿不愿意在极乐世界住一生补处位,而要去度众生,那也可以。


所谓“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在这个世界来讲,五戒十善就称为善人;从极乐世界的角度来讲,五戒十善算是恶人,还在六道轮回,算不上善人。到了极乐世界,念佛善根称为善人,而且是上善之人。


菩萨是善人,阿罗汉是善人,而阿罗汉在极乐世界名声都很“坏”,“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阿罗汉”这个名字在极乐世界很受讥嫌;“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二乘”“女人”“根缺”跟“阿罗汉”这些都是讥嫌之名。所以,在极乐世界,“阿罗汉”这个名称是不好听的。当然,为了度众生的方便,显现是可以的。


那极乐世界的上善之人是什么人呢?是大菩萨。至少是登地以上的菩萨才有资格称为上善之人,也就是念佛善根所形成的。所以,我们念佛人往生的时候,阿弥陀佛来说:“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上善之人俱会一处”,显示没有辈品的差别,都在一起,“一处”的这个“一”字是很有道理的。

三辈机法

(1)何为三辈机法


讲“三辈往生”,三辈讲的是“机”。上辈、中辈、下辈这三辈的“机”,都要受一向专念的“法”,一法摄万机,万机归入一法。一法摄万机,叫“三辈机法”。


《大经》三辈,机有不同,谓上中下;法无二般,统皆“一向专念无量寿佛”。细别而论:

 

(一)上辈之机——出家大修功德。

 

(二)中辈之机——在家多少修善。

 

(三)下辈之机——假使不能作诸功德。经文说无善,按理也应当包含造恶之机。又,“假使”之言,显明修善者令佛欢喜,隐含扬善抑恶之意。


《大经》三辈的经文都是这么说的。“经文说无善”,就是说,下辈之机是没有善的。“按理也应当包含造恶之机”,从道理来讲,从下辈无善之机一直往下,都属于下辈所统摄的,所以也包含造恶之机。


“又,‘假使’之言,显明修善者令佛欢喜,隐含扬善抑恶之意”,佛的意思,还是希望众生能够多少修善。能够行善,这是佛的本意,所以隐藏着扬善抑恶的意思;同时也有很大的空间,假使我们不能修诸功德,那念佛也是可以往生的,这样我们也有了安心。


(2)念佛一法总摄万机


此三辈人,皆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愿生彼国。然发心、愿生为总别安心,专念即是行业,故三辈皆唯念佛。即是以念佛一法总摄万机,念佛一行统领万行。然则出家、发心、修善,一一归入念佛,不能独立;而念佛不必依诸行。如树干常春,枝叶依干则荣,离干则枯。


在三辈文里面,“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愿生彼国”这三句话都有的。


“然发心、愿生心为总别安心,专念即是行业”,发菩提心是总安心。发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因为要上求佛道,又感觉在娑婆世界要成佛很困难,需要长时间的难行,所以要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总安心,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发心是总安心,愿生是别安心,也就是三心具足。


如果讲行业,只有一个,就是一向专念。“故三辈皆唯念佛”,三辈都是念佛的;不过,有总别安心和行业的差别。这样就明了了。


“念佛一法总摄万机”,就是摄上中下,这好理解。怎么叫“统领万行”呢?机是因为他的行而显示差别:有的能出家,有的不能出家;有的能修善,有的不能修善。由这样的行法跟这样的众生能相应、不能相应而鉴出机的差别。因此,所有的众生都要归入念佛,所以叫“念佛一行统领万行”。


“然则出家、发心、修善,一一归入念佛,不能独立”,万行如果一一列出来,那就很多了,有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方方面面都有,它们自己不能独立地靠这一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说“不能独立”;一定要归入念佛,顺了念佛这个阿弥陀佛大愿业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叫“归入念佛”。


“而念佛不必依诸行”,没有说念佛的人一定要多少修善,一定要如何,假使不能修善,是独立的念佛,这是可以的。但是修诸行的人独立、靠自己单独的行法要求往生,这样是不行的,一定要以三心归入念佛才可以往生。道理是这样的。


如果离开念佛,就像树叶离开树开,就干枯了,就没有生命了,就不能成为真正的纯善,也就不能成为善根,还是在六道里轮回,那就没有意义。


善导大师《观念法门》释言:“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


这是善导大师对三辈文的简略解释。一切众生,“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不过这一切众生分成了三辈而已。所以这叫“一法摄万机”,“万机”就是一切众生,这一切众生分为上中下三辈。这是安立三辈的意义,以显示念佛一法能够总摄万机。

九品心行


九品心行也比较细微,“九品心”就是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三心通摄九品。“九品行”就不一样了,九品各不一样:上品三生是大乘行,是行福;中品上生、中品中生是戒福,中品下生是世福;下品三生就是造恶的。那么对于九品心行,如果要理解它,是以什么原则呢?就以善导大师这段话作为我们理解的根本原则。


依善导大师《观经疏·散善义》“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可知定善十三观、散善九品行皆为导归念佛而说。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释迦牟尼佛是怎样来导归念佛而说的呢?


且约九品明其心行。


这里就从九品而说,就没说十三观了,因为十三观的每一观都观极乐景象,跟极乐的关系比较密切。这里我们从九品来看,从“心”和“行”来说明,释迦牟尼佛是怎样来导归念佛的。


(1)心


“心”即安心,亦即三心。


① 三心即念佛心


三心怎样导归念佛呢?三心其实讲的就是念佛心,如果能够体悟三心的话,当下归入念佛。所谓九品都要有三心,那就是说,九品都不能离开念佛。这就是从心来导入念佛。


至诚心即是真实心,凡夫虚假,弥陀是真,舍己归佛为真实心。深心即深信之心,信己无力,信佛有力,归佛决定为深心。归佛决定,永不退转,念念不舍,作得生想,即回向发愿心。故三心即是归佛愿生之心,此心真实不虚假,说为至诚心;决定不动摇,说为深心;相续不退转,说为回向发愿心。故知三心全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为体。善导大师即释“南无”为“归命、发愿回向”。


“至诚心即是真实心,凡夫虚假,弥陀是真,舍己归佛为真实心”,所谓“真实心”,就是舍己归佛之心。


“深心即深信之心,信己无力,信佛有力,归佛决定为深心”,相信自己没有力量——机深信,相信弥陀有力量——法深信,这样归命阿弥陀佛,决定不改变,叫“深心”。


“归佛决定,永不退转,念念不舍,作得生想”,这都是善导大师的原文,“我这样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这样决定往生”,这个心叫作“回向发愿心”。归佛是为了什么目的?向着什么方向?念念趋向极乐。


三心综合在一起,就是归佛愿生之心。归佛,凡夫虚假,弥陀是真,舍己归佛,叫真实心;归佛决定就是深心;归佛决定,相续不舍,愿生净土,称为愿生心。所以三心就是归佛愿生之心。


“此心真实不虚假”,就是一条心,这个心真实不假,就称为至诚心;决定不动摇,就说为深心;相续不退转,就说为回向发愿心。


“故知三心全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为体”,整个三心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本体。三心以“南无阿弥陀佛”为体,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我们的心不能孤立存在,它以六字名号为体,也就是念佛之心。有人讲“万法以心为体”,这里的心又是另外一个概念,它是指真实心,是指本体的这个心。我们以名号为体之后,就是导入实相心、真如心了,这是入手方便不一样。


“善导大师即释‘南无’为‘归命、发愿回向’”,三心都在“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之内。


② 三心为契入念佛之关键


《观经疏·散善义》释此而言:“世尊随机显益,意密难知,非佛自问自征,无由得解。”以三心通九品、摄定散,能随定散机,显其得生益。佛意唯在众生一向专念弥陀佛名,此意幽密难知,故佛自问自答,开此三心,导归念佛。行人若得开解,普悉归入念佛。故知三心为行人契入念佛之关键。


“世尊随机显益”,释迦牟尼佛随九品机,要显示出念佛的利益。“意密难知”,佛的甚深密意,“意密”,一般人不知道,不知道怎样随九品机来显示念佛的利益,所以佛就“自问自征”。“自问自征”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在《观经疏》上品上生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从“何等为三”下至“必生彼国”以来,正明“辨定三心,以为正因”,即有其二:


(一)明世尊随机显益,意密难知,非佛自问自征,无由得解;


(二)明如来还自答前三心之数。


佛说了,愿生彼国的人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但这三种心是哪三种心?目的是什么?趋向什么?这是佛的密意,非常深密,我们不了解。是哪三种心呢?我们不清楚。佛为什么说要发这三种心就必能往生呢?所以底下这个就是“随机显益”,随众生的机,显出他“即便往生”的利益。


但是这样讲是一个大框架的原则,还没有详细地开解。“非佛自问自征”,佛的自问就是“何等为三?”佛自己征问,自己回答,说有这三心就必定往生。


后面是善导大师解释,就是解释前面那一句“何等为三?”这有佛的甚深意义在当中。“(二)明如来还自答前三心之数”,“何等为三”后面的回答,也就是“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


这里有两句话,就是“随机显益,意密难知”,我们从这两句话来解释。


“以三心通九品”,这三心通摄九品。在九品文当中,佛没有在每一品里说“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经文不是这样说的,经文只在上品上生说了一次。但是善导大师解释说,每一品里面都有这三心的,所以叫“三心通九品”。而且三心摄定散,不仅散善九品要有三心,定善十三观也要具足三心,所以“三心通九品、摄定散,能随定散机,随机显益”。三心能随定散之机,显其得生之利益,这叫“随机显益”。


“佛意唯在众生一向专念弥陀佛名”,这样的佛意,“幽密难知”,“故佛自问自答,开此三心,导归念佛”,这三心就是念佛心。


佛的密意,讲三辈,讲九品,讲定善,讲散善,是要随定散之机显得生之益,并不是就定散本来的行法。这是就每个众生的根机,遇到大乘善,就成为大乘善行的根机;遇到小乘善,就成为小乘善行的根机;遇到世间善,就成为世间善行的根机;遇到恶法,那就成为恶行的根机。这是根机,不是法;能救度我们的法是念佛。


可是,有人又执著于自我的修行,认为这是法。当然,如果没有念佛,他也只能把这些当作法。所以佛就用三心来说明,发三种心,结合这样的行,就可以往生。


三心里面就包含了念佛,因为三心是以六字名号为体,这样就把九品行摄归于念佛当中。也通过三心,把定善十三观、散善九品这样的根机众生摄归念佛。这就是“随定散机,显得生益”。


佛的本意,“意在众生一向专念弥陀佛名”,所以这里说“意密难知”。“望佛本愿”,佛讲九品行也好,讲十三定观也好,在这里特别要安立三心,是有他的本意在里面,他的本意就是“望佛本愿”。讲三心时,释迦牟尼佛心中是悬望阿弥陀佛本愿的;然后由这三心来通摄九品,才可以“意在众生一向专念弥陀佛名”,众生才可以被三心所摄受,归入一向专念。


“此意幽密难知,故佛自问自答,开此三心,导归念佛。行人若得开解,普悉归入念佛”,如果明了这个意思,虽然讲九品行,这是没有发三心之前,自我的根机;一旦归入三心之后,九品行就不再成为行法了,而成为根机。


比如出家,遇到念佛之前,可能把出家当作一种修行,以出家求解脱;可是一旦念佛之后,就不把出家当作往生极乐世界的一种修行,出家不过是出家这种根机而已。如果就往生来讲,大家都念佛。


所以当初所谓的法,通通不成为法,就成为机了。阿罗汉或菩萨也是一样的,他来念佛了,那些都成为机。只有念佛这一法,一法摄万机。不管原来是行戒善的,行禅定的,行布施的,原来把这些都当作修行的法,在遇到念佛之前,可以暂且把这些法当作法;一旦遇到念佛,这些通通成为机,这样的机要归入念佛才能往生。怎么归入呢?通过三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