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心行
九品心行也比较细微,“九品心”就是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三心通摄九品。“九品行”就不一样了,九品各不一样:上品三生是大乘行,是行福;中品上生、中品中生是戒福,中品下生是世福;下品三生就是造恶的。那么对于九品心行,如果要理解它,是以什么原则呢?就以善导大师这段话作为我们理解的根本原则。
依善导大师《观经疏·散善义》“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可知定善十三观、散善九品行皆为导归念佛而说。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释迦牟尼佛是怎样来导归念佛而说的呢?
且约九品明其心行。
这里就从九品而说,就没说十三观了,因为十三观的每一观都观极乐景象,跟极乐的关系比较密切。这里我们从九品来看,从“心”和“行”来说明,释迦牟尼佛是怎样来导归念佛的。
(1)心
“心”即安心,亦即三心。
① 三心即念佛心
三心怎样导归念佛呢?三心其实讲的就是念佛心,如果能够体悟三心的话,当下归入念佛。所谓九品都要有三心,那就是说,九品都不能离开念佛。这就是从心来导入念佛。
至诚心即是真实心,凡夫虚假,弥陀是真,舍己归佛为真实心。深心即深信之心,信己无力,信佛有力,归佛决定为深心。归佛决定,永不退转,念念不舍,作得生想,即回向发愿心。故三心即是归佛愿生之心,此心真实不虚假,说为至诚心;决定不动摇,说为深心;相续不退转,说为回向发愿心。故知三心全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为体。善导大师即释“南无”为“归命、发愿回向”。
“至诚心即是真实心,凡夫虚假,弥陀是真,舍己归佛为真实心”,所谓“真实心”,就是舍己归佛之心。
“深心即深信之心,信己无力,信佛有力,归佛决定为深心”,相信自己没有力量——机深信,相信弥陀有力量——法深信,这样归命阿弥陀佛,决定不改变,叫“深心”。
“归佛决定,永不退转,念念不舍,作得生想”,这都是善导大师的原文,“我这样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这样决定往生”,这个心叫作“回向发愿心”。归佛是为了什么目的?向着什么方向?念念趋向极乐。
三心综合在一起,就是归佛愿生之心。归佛,凡夫虚假,弥陀是真,舍己归佛,叫真实心;归佛决定就是深心;归佛决定,相续不舍,愿生净土,称为愿生心。所以三心就是归佛愿生之心。
“此心真实不虚假”,就是一条心,这个心真实不假,就称为至诚心;决定不动摇,就说为深心;相续不退转,就说为回向发愿心。
“故知三心全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为体”,整个三心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本体。三心以“南无阿弥陀佛”为体,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我们的心不能孤立存在,它以六字名号为体,也就是念佛之心。有人讲“万法以心为体”,这里的心又是另外一个概念,它是指真实心,是指本体的这个心。我们以名号为体之后,就是导入实相心、真如心了,这是入手方便不一样。
“善导大师即释‘南无’为‘归命、发愿回向’”,三心都在“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之内。
② 三心为契入念佛之关键
《观经疏·散善义》释此而言:“世尊随机显益,意密难知,非佛自问自征,无由得解。”以三心通九品、摄定散,能随定散机,显其得生益。佛意唯在众生一向专念弥陀佛名,此意幽密难知,故佛自问自答,开此三心,导归念佛。行人若得开解,普悉归入念佛。故知三心为行人契入念佛之关键。
“世尊随机显益”,释迦牟尼佛随九品机,要显示出念佛的利益。“意密难知”,佛的甚深密意,“意密”,一般人不知道,不知道怎样随九品机来显示念佛的利益,所以佛就“自问自征”。“自问自征”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在《观经疏》上品上生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从“何等为三”下至“必生彼国”以来,正明“辨定三心,以为正因”,即有其二:
(一)明世尊随机显益,意密难知,非佛自问自征,无由得解;
(二)明如来还自答前三心之数。
佛说了,愿生彼国的人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但这三种心是哪三种心?目的是什么?趋向什么?这是佛的密意,非常深密,我们不了解。是哪三种心呢?我们不清楚。佛为什么说要发这三种心就必能往生呢?所以底下这个就是“随机显益”,随众生的机,显出他“即便往生”的利益。
但是这样讲是一个大框架的原则,还没有详细地开解。“非佛自问自征”,佛的自问就是“何等为三?”佛自己征问,自己回答,说有这三心就必定往生。
后面是善导大师解释,就是解释前面那一句“何等为三?”这有佛的甚深意义在当中。“(二)明如来还自答前三心之数”,“何等为三”后面的回答,也就是“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
这里有两句话,就是“随机显益,意密难知”,我们从这两句话来解释。
“以三心通九品”,这三心通摄九品。在九品文当中,佛没有在每一品里说“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经文不是这样说的,经文只在上品上生说了一次。但是善导大师解释说,每一品里面都有这三心的,所以叫“三心通九品”。而且三心摄定散,不仅散善九品要有三心,定善十三观也要具足三心,所以“三心通九品、摄定散,能随定散机,随机显益”。三心能随定散之机,显其得生之利益,这叫“随机显益”。
“佛意唯在众生一向专念弥陀佛名”,这样的佛意,“幽密难知”,“故佛自问自答,开此三心,导归念佛”,这三心就是念佛心。
佛的密意,讲三辈,讲九品,讲定善,讲散善,是要随定散之机显得生之益,并不是就定散本来的行法。这是就每个众生的根机,遇到大乘善,就成为大乘善行的根机;遇到小乘善,就成为小乘善行的根机;遇到世间善,就成为世间善行的根机;遇到恶法,那就成为恶行的根机。这是根机,不是法;能救度我们的法是念佛。
可是,有人又执著于自我的修行,认为这是法。当然,如果没有念佛,他也只能把这些当作法。所以佛就用三心来说明,发三种心,结合这样的行,就可以往生。
三心里面就包含了念佛,因为三心是以六字名号为体,这样就把九品行摄归于念佛当中。也通过三心,把定善十三观、散善九品这样的根机众生摄归念佛。这就是“随定散机,显得生益”。
佛的本意,“意在众生一向专念弥陀佛名”,所以这里说“意密难知”。“望佛本愿”,佛讲九品行也好,讲十三定观也好,在这里特别要安立三心,是有他的本意在里面,他的本意就是“望佛本愿”。讲三心时,释迦牟尼佛心中是悬望阿弥陀佛本愿的;然后由这三心来通摄九品,才可以“意在众生一向专念弥陀佛名”,众生才可以被三心所摄受,归入一向专念。
“此意幽密难知,故佛自问自答,开此三心,导归念佛。行人若得开解,普悉归入念佛”,如果明了这个意思,虽然讲九品行,这是没有发三心之前,自我的根机;一旦归入三心之后,九品行就不再成为行法了,而成为根机。
比如出家,遇到念佛之前,可能把出家当作一种修行,以出家求解脱;可是一旦念佛之后,就不把出家当作往生极乐世界的一种修行,出家不过是出家这种根机而已。如果就往生来讲,大家都念佛。
所以当初所谓的法,通通不成为法,就成为机了。阿罗汉或菩萨也是一样的,他来念佛了,那些都成为机。只有念佛这一法,一法摄万机。不管原来是行戒善的,行禅定的,行布施的,原来把这些都当作修行的法,在遇到念佛之前,可以暂且把这些法当作法;一旦遇到念佛,这些通通成为机,这样的机要归入念佛才能往生。怎么归入呢?通过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