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世界只有报土,没有化土,也没有四土之分,那么念佛往生有辈品之分吗?
如果没有,为什么有三辈九品之说?
净土法门讲无条件的救度,无条件的救度没有辈品之分,有辈品之分不是无条件的救度。《观经》说:“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佛心平等没有条件,众生只要念佛愿生,
阿弥陀佛就一律平等救度,往生没有辈品之分。
净土法门的源头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阿弥陀佛在第十一愿中说往生者“住定聚,必至灭度”,第二十二愿说往生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超出常伦诸地之行”。
“灭度”是成佛,“超出诸地”是不经历一地至十地,直接就是候补佛的意思。这些大愿说明一得往生,就是候补佛,没有辈品之分。
净土三经是释迦牟尼佛宣讲,释迦牟尼佛宣讲净土三经以及其他经时常有两种讲法,一种是随自意,一种是随他意。随自意是直抒胸意,讲真实究竟之法。随他意是随顺众生的根机,讲一些权假方便之法,目的是引导众生进入真实究竟义。随自意是释尊的出世本怀,随他意不是佛的出世本怀。
综观净土三经,释尊凡讲弘愿门真实究竟义时,
都直抒胸意没有辈品之分。
例如《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成就文和成就偈,成就文中说“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不退转是八地以上菩萨。
佛告弥勒:明信佛智者莲花化生,“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明信佛智的往生者,一得往生就与菩萨一样,“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都是“虚无之身,无极之体”,等无差别,
平等一如“必至灭度”的候补佛,没有辈品之分。
《无量寿如来会》中说“极乐世界所有菩萨,于无上菩提,皆悉安住一生补处”。《阿弥陀经》中说往生者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都是阿鞞拔至,必至一生补处的候补佛。“阿鞞拔至”是八地以上不退转菩萨,“诸上善人”是候补佛,
念佛往生者都是位同等觉的候补佛,没有辈品之分。
印光大师也说“莫讶一称超十地,需知六字括三乘”,一称南无阿弥陀佛,就超越了十地,没有辈品之分。
净土法门是阿弥陀佛无条件救度的法门,阿弥陀佛唯以名号救度众生。名号是阿弥陀佛的果地功德,功能超绝,绝待圆融,超世希有,最尊第一,平等一如,没有分别,谁念都一样,不会因为善人念佛而往生品位高,也不会因为恶人念佛而往生品位低。就像电灯开关一样,谁摁都一样,不会因为善人摁而亮,也不会因为恶人摁而不亮。
所以念佛往生没有辈品之分,辈品之分只是方便假说。
昙鸾大师说“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念佛人虽然有圣凡、善恶等不同的根机,但往生后同一外相,同一内证,没有辈品之分。善导大师说“同因同行至菩提”,念佛非定非散,超定超散,念佛人同一念佛,同一因行,同一往生极乐世界,
往生后同一品位无差别,没有辈品之分。
印光大师说“既得往生,则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又说“即此持名,原是实相。一生净土,直契寂光” ,既得往生,就入了佛的境界,具有与佛一样的功德,如千江万水虽河流大小不同,名称不同,一旦入海则与海一样,同一名称,同一咸味。所以念佛往生没有辈品之分。
弥陀名号是万德洪名,无上之善,凡夫所修丁点善行和功夫,与名号相比,如同滴水比之于大海,滴水不可能影响大海的深度与广度,凡夫所修丁点之善和功夫不可能影响往生的结果。
那么《无量寿经》和《观经》中为何有三辈九品之说呢?
第一,
《无量寿经》三辈文是第十九愿成就文,《观经》是三辈文的展开,也是释尊应韦提希夫人请求而说。
韦提希夫人请求释尊为其讲习定之法,释尊就顺着韦提希夫人的请求而讲了定善十三观,又顺势讲了散善三观,即三福九品文。最后在付嘱文中直抒胸意,将弥陀本愿和盘托了出来。定散二善虽是释尊方便假说,实质智慧善巧不可思议:
(一)韦提希夫人请求释尊为说习定之法,释尊就“我今为汝广说众譬”,即《观经》每一观都在打譬喻,每一譬喻都在指归念佛,引导韦提希夫人为代表的众生归向念佛。
(二)第七观华座观中,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应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即现空中。说明除苦恼法不是他佛他法,而是阿弥陀佛和阿弥陀佛的超世大愿。
第八观说此观观成时得念佛三昧,而不是观佛三昧。第九观观成时唯见“佛光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阿弥陀佛摄取、救度、接引的唯是念佛人,不是定散二善之人。
以上三观虽言观佛,实质意在念佛,虽言观极乐世界景象,实质意在观称名念佛。
(三)散善三观文中,开首即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下品三生文中,往生者唯有念佛一行,其中下品下生文中,极恶之人临终十念即得往生,意在说明念佛最易行最殊胜,能破除众生一切苦恼,救度十方所有众生。
(四)十六观由观入念,由念摄观,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行法上从难到易,根机上从优到劣,说明念佛超胜诸法万行,往生正因唯在念佛。文末不赞定散二善,唯赞称名念佛,不付嘱诸行万善,唯付嘱执持弥陀佛名,意在破除以韦提希夫人为代表的众生的疑情,引导众生舍弃自力思想和修持,归向弥陀本愿的他力救度,而不在辈品之分。
第二,
《观经》是《无量寿经》三辈文的展开,意在说明定散二善非弥陀本愿,三福六度不是往生之因,善导大师指明:释尊“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唯此,释迦牟尼佛在讲《阿弥陀经》时“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直接将定散二善舍去,辈品亦随之而去,唯说“执持名号”,一得往生就是位同等觉的候补佛,没有辈品之分。
第三,
《无量寿经》和《观经》现象上看往生有三辈九品之分,实际上是指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有三辈九品之别。
有的能出家,有的不能出家,有的信受弥陀救度,有的愿意自力修行,有的是止恶行善的大善人,有的是善恶参半,或纯恶无善,刚强难化,难调难伏,什么也不愿修,什么也不能修之人,目的是不舍方便,善巧诱引,广收众机,导归念佛。
另外、善人生上品,恶人生下品,有顺应世情的善巧方便,因为凡夫的心不平等,喜争你低我高,认为恶人往生不应该与善人往生品位一样,功夫高的应该比功夫低的品位高。另外有抑恶扬善之义,告诫世人若不止恶行善,虽然往生,但品位不高。此是方便假说,不是真实情况,真实情况是平等一味,没有差别。